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行走山河之間——追記寧夏宣傳思想文化戰線強“三性”增“四力”標兵吳宏林

王建宏
2019年08月22日14:27 | 來源:光明網
小字號
原標題:行走山河之間——追記寧夏宣傳思想文化戰線強“三性”增“四力”標兵吳宏林

  7月7日,一組連環畫在寧夏媒體人的微信朋友圈傳閱——11幅素描用簡潔的線條、配以簡短的文字,勾勒出一名新聞工作者短暫而充滿書生意氣的人生,也體現了一位知識分子的初心和堅守。

  6月3日凌晨,寧夏日報報業集團黨報編輯室副主任吳宏林坐在電腦前編發稿件已數小時。

  右腿怎麼有些麻?怎麼又痛起來了?他被同事抬上救護車送往醫院。

  醫生診斷:他的心臟遇上了大麻煩,突發主動脈夾層A型爆裂,必須立即手術。

  6月4日一早,吳宏林被推出手術室,此后一連7天再也沒有醒過來。6月11日凌晨,他的病情急轉直下。

  4時30分,這個妻子眼中的“書呆子”,同事嘴裡的新聞“斗士”,慈善圈裡的熱心人,離開了這個他戀戀不舍的世界,年僅49歲。

  6月24日,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宣傳部追授吳宏林同志全區宣傳思想文化戰線強“三性”增“四力”標兵稱號。

  夜已深,吳宏林生前用過的辦公桌前,擺放著一張2月20日的《寧夏日報》。4版是他編輯的整版的“新春走基層”稿件,通欄標題為:“行走山河之間講好寧夏故事”。

  賀蘭山巔,黃河之濱,行走山河之間永無止境。這,也許是以“文行天下”為微信名的吳宏林,對自己新聞生涯的期許。

  新聞“礦工”

W020190815790411482956

  寧夏日報報業集團黨報編輯室副主任吳宏林(左一)正在編發稿件(鄭崢攝)

  2019年4月,寧夏日報報業集團中層干部崗位調整。報社領導找吳宏林談話,他說:“組織上把我放到哪都成,分給我啥工作都行,我都會全力以赴干好。”

  與吳宏林一同上夜班的一位同事,知道他的難處,私下裡建議:“你找找領導,家裡兩個老人需要你照顧,你不能再上夜班了。你能寫會拍,在哪個白班崗位都能干好。”

  “不去不去。”吳宏林很執拗,“分給我啥工作,盡力干好就行,我就是報社一塊磚,哪裡需要哪裡搬。”

  不久,他被任命為黨報編輯室副主任。這是他從業28年來的第10個崗位。

  1991年,21歲的吳宏林大學畢業后被分配到寧夏石嘴山礦務局一礦,任宣傳干事。作為宣傳科分來的第一個大學生,為捕捉最貼近礦工生活的新聞,吳宏林幾乎每周都下礦井。

  “宏林愛‘鑽’,隻要跟業務有關的,他非學會不可。”曾經的老同事魏秀森用一個“鑽”字,評價共事多年的好兄弟。

  在石嘴山礦務局,吳宏林和同樣熱愛寫作的一礦供銷科女工李鳳英相識,兩人互生好感。幾乎在同一時間,他又迷上了攝影。

  確定戀愛關系沒幾天,吳宏林突然“失聯”了,幾次去宿舍找他,都扑了空。李鳳英心裡有氣:搞什麼鬼,不想談就拉倒!

  一周后,吳宏林興沖沖地敲開李鳳英的宿舍門:“我學會沖洗照片了。你看,你看!”

  原來,這7天時間,每到下午快下班時吳宏林就“消失”了,“泡”在暗房學習攝影沖洗技術。

  1996年,吳宏林成為石嘴山礦務局電視台記者,很快就成為當時台裡唯一能寫、能拍、能編的全能人才。“在緊急當口,他還客串過播音員。”李鳳英說。

  1999年9月,經過公開招考,吳宏林進入石嘴山日報社。憑借新聞“礦工”的一股鑽勁兒,吳宏林很快脫穎而出。石嘴山日報社當年負責記者日常考核的張芳霞說:“那時,記者每月的見報稿目錄要填寫在一頁10行的登記表上。有些記者的見報稿目錄一頁表都填不滿,而吳宏林的要填三四頁。”

  有人說,其實吳宏林的天分並不高,但他有一種礦工的“鑽”勁兒和深挖厚採的韌勁,久而久之,練就了強勁的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在每一個崗位上都成了尖兵。

  2000年7月24日至8月4日,《石嘴山日報》兩周出版的10期報紙中,吳宏林一個人採寫刊發了7個頭版頭條,均為深入一線採寫的經濟、民生類稿件,創造了紀錄。

  由於業務能力突出,吳宏林被任命為採通部負責人。

  2003年9月,吳宏林進入寧夏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的華興時報社,從一名中層干部變成一個“新兵”,被安排在石嘴山市做一名駐站記者。

  《棕熊傷人是一起責任事故,飼養員被拘留》《惠農百余輛出租車圍堵試運營公交車》《石市一市民揭開篡改土地檔案內幕》……很快,吳宏林的一篇篇報道,如同一顆顆“重磅炸彈”,炸響了寧夏新聞界。不久,吳宏林成為華興時報社時政部主任。

  2010年底,寧夏日報報業集團整合,吳宏林進入寧夏日報經濟新聞部,再次由部門主任成為一名普通的“跑口記者”,把不少“冷口”跑成了“熱門”。

  2017年年底,寧夏日報社部分崗位調整,吳宏林又被調到夜班編輯部。夜班編輯是個苦差事,下午4時到崗,熬到凌晨兩三點下班很正常,天亮還沒下班的情況也時有發生。

  幾乎所有的夜班編輯都會在白天補覺,吳宏林除了要和大哥一起照顧年逾八旬的父親和因腦梗癱瘓在床的母親,還經常東奔西跑找新聞寫。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6月2日,在擔任夜班編輯的一年半時間裡,吳宏林在寧夏日報刊發新聞稿件114篇,創歷年來寧夏日報社編輯寫稿之最。

  同事奇怪:“你咋就不累呢?”吳宏林笑答:“不當屠夫了也得磨磨刀,再說干的都是自己喜歡的事兒,不累!”

  書生“斗士”

  瘦瘦高高、戴著一副眼鏡的吳宏林,除了採訪,很少見他在公共場合高聲說話。但一介文弱書生,卻是一副俠肝義膽。

  2000年的一天夜裡,吳宏林家裡的電話鈴急促響起,李鳳英拿起話筒:“喂?”

  “轉告你丈夫吳宏林,讓他少管閑事。不然,有你們好看!”

  李鳳英還沒來得及問清是誰,對方就挂斷了電話。

  吳宏林一回家,李鳳英就焦急地問他:“你到底把誰惹了?人家把咱們家每個人的信息都摸得清清楚楚!”

  “這事你別管,把你爸媽和女兒照顧好就行。”吳宏林說。

  沒辦法,李鳳英在窗戶上加裝了防護欄,在防盜門外又裝了一道防盜門。

  當年,石嘴山市發生一起征地拆遷糾紛,吳宏林趕到現場採訪,發現糾紛源於有人強佔土地。吳宏林裝作不經意地與強佔土地者“聊天”想獲得更多情況,引起了對方的懷疑。對方后來找到吳宏林,威脅他交出採訪本及照片,不得將此事見報。吳宏林斷然拒絕。

  對方不甘心,打探到吳宏林家的電話,多次騷擾,嚇唬李鳳英,讓她勸住“管閑事”的丈夫。

  恐嚇者的目的沒有達到。吳宏林經多方採訪調查,很快在報紙上推出一篇輿論監督報道,引起社會關注。

  吳宏林曾是華興時報採寫輿論監督稿件最多的人。他採寫的《不堪承受的死亡之痛——寧夏中大化工公司“11·7”安全事故死亡家屬調查》,幫助逝者的家屬討回了公道﹔《70萬公斤偽劣食品拷問寧夏食品安全》,促使寧夏食品安全系統徹查食藥企業﹔《寧夏長城保護坐困危局》,引起有關部門對寧夏古長城的重視,清點保護工作陸續推進﹔《暴利之下寧夏野生動物危機四伏》,喚起公眾對賀蘭山野生動物的關注。

  2005年6月24日至2006年10月24日,吳宏林在《華興時報》刊發了13篇報道,對湖北一代糧王劉文豹在銀川的遭遇進行追蹤報道。最終,在法院判決和政府協調下,平息了糾紛。

  吳宏林做輿論監督報道,力求站在中立的角度,用事實說話。2014年11月30日,吳宏林在寧夏日報刊發報道《我區多地出現冬季偷牧現象》。此事引起有關部門高度重視,採取了積極措施。

  2015年4月,原自治區農牧廳、林業廳聯合出台進一步加強全區禁牧封育工作10項新規,嚴厲打擊偷牧行為。

  新規實施后,還有人敢偷牧嗎?

  吳宏林跟隨原自治區農牧廳、林業廳、公安廳的暗查小組,冒雨進行暗查。

  5月22日,寧夏日報刊發吳宏林的報道《靈武鹽池發現多起冒雨偷牧行為》,在寧夏引起很大震動。

  6月11日,寧夏日報又刊發吳宏林的報道《吳忠中衛固原發現多起偷牧行為》:“吳忠市利通區、同心縣,中衛市中寧縣、沙坡頭區和固原市原州區等地仍有不少偷牧行為發生,而且有些地方的偷牧行為相當嚴重。”

  自治區黨委對打擊偷牧行為高度重視。那幾天,吳宏林每發一篇關於偷牧的報道,次日就有相關責任人受到嚴肅處理。

  “在採訪輿論監督報道的過程中,吳宏林不可避免地觸犯了一些個人和團體的既得利益,阻撓採訪者有之,沖他動粗者有之。但他始終不為所動,繼續執著地深挖事件背后的故事。一個個有深度、有力度的輿論監督報道不時見諸報端,引起了強烈的社會反響。”曾任華興時報首任總編輯的石嘴山市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蘇保偉憶起往事,不禁動容。

  了解他的人都說,吳宏林是一個隻認“死理”、不知變通的書生,其背后,實質是黨報記者的新聞初心和黨性堅守。

  如今在寧夏新聞網工作的記者秦文,曾和吳宏林在華興時報社的同一個部門工作。2010年,秦文預備黨員轉正。在時任總編輯王健主持的會議上,幾乎所有同事都說了她一大堆優點。惟有當時的社會新聞部主任吳宏林尖銳指出:秦文在工作上有淺嘗輒止、鑽研不夠的缺點。

  “說完我心裡咯噔了一下,問題說得很准,但當時心裡還是挺不喜歡的。”秦文說,“回想起來,越來越敬佩吳老師當年肯說實話。”

  俠骨柔腸

  “爸!”

  今年暑假的一天,高大魁梧的丁高強正在銀川市興慶區新華街愛心售賣點低頭整理攤位,忽然聽到女兒熟悉又親切的叫聲后,淚水不禁奪眶而出。

  女兒叫一聲爸,叫哭了一個大男人。路人一時不解。

  原來,丁高強在新華街做了10多年公益愛心活動,這是女兒第一次當著眾人面叫他,以前看到他都躲得遠遠的。

  以上文字,是吳宏林2018年12月17日在《寧夏日報》刊發的通訊《俠骨柔腸》中的一個故事。

  吳宏林採寫過很多像丁高強這樣的活雷鋒,他的心和這些活雷鋒一次次地強烈共振。而在這些活雷鋒眼裡,吳宏林也是默默奉獻的雷鋒。

  憶起昔日摯友吳宏林,長期熱心公益的丁高強泣不成聲:“2008年,我和‘春蕾奶奶’姜麗娟去鹽池縣高沙窩鎮慰問困難學生,認識了同行採訪的吳老師。”

  那次採訪之后,吳宏林積極聯系熱心人士,為高沙窩中心小學的孩子們尋求資助。丁高強說:“從他身上,我感受到了一名新聞工作者的責任與擔當。”

  從那之后,吳宏林時常參與丁高強組織的公益活動,既是普通志願者,又是新聞報道者。

  一次,吳宏林給丁高強建議:“你們組織的慈善活動多集中在銀川周邊,有沒有考慮到寧夏南部山區的貧困村庄看一看?”

  兩顆熱衷公益的心,一拍即合。

  在吳宏林的策劃下,丁高強和同伴們組織了一次“以行動成就愛心,讓慈善走進生活”的活動,一路沿同心、海原、西吉等地尋找寧南山區貧困兒童、孤兒及殘疾孩子進行慰問。吳宏林白天慰問,晚上寫稿,“白加黑”的工作強度可想而知。他的報道,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公益事業中。

  幾天前,記者在永寧縣望洪鎮金星村,見到年過六旬的徐桂蘭。

  12年前,徐桂蘭之子、27歲的農民郭緒山患了尿毒症,無錢醫治,急需救助。吳宏林得到消息,幾次登門採訪。

  2007年6月4日,吳宏林在《華興時報》報道了郭緒山的處境,不少熱心人詢問情況,一時間,善款從四面八方匯聚過來。

  吳宏林一位遠在北京的朋友從互聯網上看到了這則新聞,打電話詢問郭緒山的情況。聽說郭緒山最大的願望是看天安門,朋友便出資將他接到北京。

  郭緒山回家后,和母親商量拿什麼東西感謝吳宏林。

  正值端午,徐桂蘭包了10個粽子,找到報社,吳宏林不在。她又打聽到吳宏林的家:“吳記者,我也買不起啥來感謝你。這是我親手包的粽子,你就嘗一嘗。”

  吳宏林連忙擺手:“這我不能收……”

  老人聽了,站起身,雙膝慢慢彎下去……

  吳宏林趕緊伸出雙手托住老人雙臂:“我收,我收,您可不能這樣。”

  最終,吳宏林當著徐桂蘭的面吃了一個粽子。他把其余的粽子塞到老人的包裡,讓她帶回去給病重的兒子。

  “這是吳宏林編輯的最后一期雜志。”寧夏慈善總會秘書長王金寶撫著第33期《善行寧夏》雜志封面,面色凝重。

  2009年,寧夏慈善總會計劃辦一本慈善刊物,王金寶請來長期關注公益事業的吳宏林,希望他能當雜志的編輯。還沒說酬勞,吳宏林就一口答應。

  此后10年,吳宏林作為雜志的執行主編,不僅做策劃、籌備稿件,還要操心排版、校對、印刷等多個環節。而他一直是雜志的“編外人員”,10年來,從未領過1分錢酬勞。

  “我們是在一次慈善會議上認識的,后來他主動打電話給我,說想來寧養院和我一起去看病人。寧養院的服務對象是貧困癌症患者。有一次,我們一天看了5個病人,他一直跟著。每離開一戶,他都是最后一個出門。中間我返回一戶去拿東西,看到他偷偷往病人手裡塞東西,應該是錢。”寧夏人民醫院寧養院原主任李麗梅說,2013年,寧養院的發展遇到瓶頸。吳宏林幾次牽線搭橋,為寧養院聯系捐助,將羊絨衫、防寒服等救助物資送到患者手中。

  吳宏林生活一向簡朴,穿衣服都是幾十塊錢的“地攤貨”。當記者,要經常出入不同場合,李鳳英提出給他買件好點的衣服,他卻說:“我不在乎那些!”

  “當你讀書時,書也在讀你。”吳宏林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別人討論的房子、車子,在他那裡自動屏蔽,他愛讀書。

  2019年的第一天,吳宏林在朋友圈寫道:“人的一生,其實就是不斷尋找自我的過程。這個過程也許至死無果。而閱讀,是一個自我交流與發現的途徑,可以讓尋找自我的方向更加清晰。新的一年,新的開始,新的尋找。”

  只是,時間竟戛然而止。他的這一年,還沒有過半。(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王建宏)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