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新聞戰線》>>2019年·第3期

做新時代的記錄者、謳歌者、建設者

——東方衛視《我們在行動》制片人、總導演陳蓉訪談錄

陳利雲 
2019年08月22日15:15 | 來源:人民網-新聞戰線
小字號
原標題:做新時代的記錄者、謳歌者、建設者

對東方衛視著名節目主持人陳蓉的採訪,很是偶然。之前,更多是從電視上聞其聲、見其人,喜歡她的優雅與美麗,更欣賞她睿智、自如的主持風格。去年底,在2018中國廣電公益廣告大會暨全國廣電公益廣告論壇上,聽她介紹東方衛視的精准扶貧公益紀實節目《我們在行動》。作為制片人、總導演,她全程參與節目制作的點點滴滴,每一個細節都令人感動,直達心田。

這是一位上得了熒屏、下得了基層的“全能”新聞人﹔這是一份將電視節目與“扶貧攻堅”國家戰略有效結合的電視答卷。紀實形態和真人秀的有機結合、娛樂和公益的有效對接、“明星零片酬”的創舉和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使這檔電視公益節目屢獲殊榮,開創了產業扶貧的電視實踐。

“黨和國家的重點工作,就是我們的重大選題”

——從節目立意到具體實施,我們沒有把《我們在行動》當成硬著頭皮上的“命題作文”,而是圍繞國家有關精准扶貧的具體部署,從主流媒體的社會責任出發,聚合各方能量,真正把“公益”兩個字沉了下去,開創了產業扶貧的電視實踐。

記者:陳導好。經常在電視上看到您主持的節目,有東方衛視的《智力大沖浪》《今天誰會贏》《幸福魔方》《閃電星感動》《誰是爆笑王》,也有央視的《挑戰主持人》《歡聚一堂》等,都很有特色,令人印象深刻。不知東方衛視為什麼做《我們在行動》這樣一檔公益紀實節目?又是什麼原因促使您走下熒屏,走向基層,積極參與到節目的制作中呢?

陳蓉:很多人都會問,我們怎麼想到做這樣一檔公益紀實節目的,我覺得這是“天時、地利、人和”的產物。

“天時”。從黨的十八大開始,就提出了精准扶貧的國家戰略。黨的十九大,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要“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確保2020年我國現行標准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脫真貧,真脫貧”。這項國家戰略給了媒體人最好的創作動力、創作源泉以及源源不斷的創作素材。

“地利”。東方衛視一直把“社會責任、媒體擔當、價值引領”作為首要任務,《我們在行動》是東方衛視對“精准扶貧”這一時代命題率先交出的電視答卷。我們背靠的城市上海,又是國家精准扶貧的“排頭兵”,這是義不容辭的城市使命。

“人和”。一路走來,我們得到了國家扶貧辦、上海市交流合作辦,各級地方政府、領導以及各大企業、組織和機構的鼎力支持。我和我的團隊說,能夠遇見《我們在行動》是我們的榮幸,做好它是我們的榮耀。作為一個媒體人,在自己的職業生涯中遇到能與國家同命運、共呼吸,能與國家戰略同頻共振的節目,是何等的幸運。上海廣播電視台舉集團之力,東方衛視整合各項資源,團隊全力出擊,才有了今天的這檔節目。

作為“老”新聞人,我能全程參與這檔節目的策劃、採訪、制作和主持,感到非常幸運。

“這不僅是一檔節目,更是一項媒體工程”

——過去,政策解讀類、思想宣傳類節目多數以新聞專題的形式出現,《我們在行動》將紀實形態和真人秀結合起來,讓娛樂和公益對接,對國家的宏觀政策、偉大實踐進行了更為接地氣的“翻譯”。這不僅僅是一檔節目,更是一項各方齊心協力構筑的媒體工程。

記者:我注意到咱們這檔節目有兩個關鍵詞,“精准扶貧”和“公益”,為什麼這樣定位?其運作模式上有什麼特點?

陳蓉:這兩個詞全面概括了節目的特點。

策劃伊始,節目組對於《我們在行動》的定位便不止於一檔電視節目,而是一項綜合的、長期的、實效的扶貧工程。通過《我們在行動》包裝出來的扶貧產品,將會有節目合作企業全程跟進項目執行,為貧困縣創造穩定的、持續的供銷保障。第一季13期節目在6個貧困村分別舉辦了6場產品訂貨會,29位公益大使聯手助陣,55家知名企業傾情參與、慷慨解囊,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天津、成都六大城市700多個社區用戶通過線上線下方式積極參與,總銷量突破1460萬元,為貧困村民開拓了脫貧路徑。2018年8月18日起,第二季節目於每周六晚黃金檔播出,扶貧模式進一步升級。我們著力打造為貧困縣定制的大型產品發布會,吸引公眾一同加入到精准扶貧的事業中來。

稱其為公益節目,是因為它開創了明星嘉賓零片酬的創舉。當整個影視行業都在為明星“高片酬”頭疼的時候,東方衛視在2018年開年率先實現了“明星零片酬”。一開始,我們覺得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當我們一次又一次發出邀請,更重要的是,當明星們看到這是一檔絕不作秀,而是一次真心實意且效果顯著的真正的公益扶貧行動時,都表示這是回報社會、回報家鄉的好機會,表示“不給錢也一定要來!”通過這檔節目,我們發現,大量文藝工作者是有回饋大眾及社會的自覺和意願的,關鍵在於節目搭建什麼樣的平台,發揮何種作用。

參與節目的明星和企業家無一例外對節目褒獎有加,不僅選擇零片酬加盟,還紛紛慷慨解囊為貧困縣設施建設盡心盡力。節目也得到了眾多社會企業以及普通百姓的幫助。每站的訂貨會環節,都會有企業和百姓踴躍參與訂購,為貧困縣村民提供長期的銷路保障。可以說,《我們在行動》聯動了名人、企業、公眾,潛移默化地傳遞出社會攜手、共同參與、互幫互助、支持扶貧的理念,實現了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統一。

“腳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澱多少真情”

——這一年來,當我們用雙腳丈量祖國的遼闊大地,尤其是那些貧瘠的土地后,感受最深的就是習近平總書記在一次扶貧工作會議中所說的那句話,“腳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澱多少真情”。

記者:作為一檔扶貧類節目,隻有深入田間地頭,真正走到基層百姓中間,才能挖掘到最真實的素材,真實反映他們的生活狀態。作為制片人和總導演,從台上走到台下,您感受最深的是什麼?

陳蓉:兩季節目,我們攜手45位公益大使,去了11個貧困縣,輾轉50個村落,行程超過45000公裡。很多人問我,去最貧窮的農村拍節目,苦不苦?我的回答是,剛開始拍第一季時,真覺得苦,現在不覺得,習慣了。

從一線城市到貧困山區,最不適應的無外乎睡覺、上廁所和洗澡。經過第一季的鍛煉,我們基本克服了這些問題:不就是睡覺的房子透風嘛,我們人手一個睡袋,不就是上旱廁味道大一點嘛,不就是不能好好洗澡、洗頭嘛,忍一忍就過去了。

在雲南錄制時,我們150多個人,村裡隻能提供80個小學宿舍的床位。在低於零度的氣溫裡,團隊成員絕大部分擠進了室外搭建的軍用帳篷。

以往,絕大多數制作綜藝節目的同行,錄制地點都在舞台、在城市,甚至在國外。即使到農村,也多是山清水秀、舒適宜人的地方。《我們在行動》讓我們豁然發現了創作天地的廣闊——深入貧困山區,竟然有那麼動人的身影、火熱的事業、平凡的力量等待我們去挖掘、去歌頌、去傳播。艱苦的條件,更是歷練了團隊的專業能力、個人意志,尤其是媒體從業者的社會責任感。

“這是一次家國意識的洗禮,更是一次人民情懷的培育”

——我在廣播電視行業工作已經20多年了,曾參與主持、制作過很多節目,但主持並制作的精准扶貧公益紀實節目《我們在行動》,是我職業生涯中最難忘、最震撼的。我經歷的不僅僅是一次職業能力的挑戰和錘煉,更是一次家國意識的洗禮、一次人民情懷的培育。

記者:作為媒體同行,很羨慕您能有這樣一個機會,全程參與節目。您說這檔節目令人受益匪淺,能不能和大家分享一下,“益”從何來?

陳蓉:和繁華的城市相比,《我們在行動》走過的鄉村略顯滄桑、衰老和貧瘠,卻同樣不失勇氣與信念、奮斗與樂觀。我們用鏡頭記錄了許多生活的強者,他們在傳遞人性的偉大與暖光之余,也深深感染了我們每一個人。

節目錄制現場,我們經常淚流滿面,為那些堅強的老人、樂觀的孩子,還有願意為了家鄉建設堅守的年輕人、為脫貧攻堅付出了心血的干部們。

有位身患侏儒症的媽媽,身高不過一米三左右,老伴是位殘疾人,自己是唯一的勞動力。她帶我去看家裡的豬圈,並笑著說:“我靠養豬,養出了兩個大學生!”她的兩個女兒,一個今年畢業了,一個還在就讀。

在陝西劉卓村,家家戶戶都會做挂面,但幾乎都不做了,因為又辛苦又不掙錢,張鵬翔大哥依然在做。問他為什麼,他說祖上傳下來的手藝,再不做就失傳了,他做挂面是“盡孝”。

在河北一個空心村拍攝時,我們記錄了“一校、一師、一生”的堅守。這個校長說,隻要有一個學生在,就有他馬斌在。他一直有個遺憾,就是這唯一的學生從沒見過有護旗手、有國旗下講話的完整儀式。我們為他完成了這個心願。

此外,我們還拍攝了“不完整的全家福”,希望能感動年輕人回歸家鄉建設新農村,這也成為被無數網友熱議的焦點。

“實實在在的扶貧效果時刻激勵著我們”

——這是我職業生涯中最有成就感的一檔節目,因為通過我們的努力,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扶貧效果。不僅改變了一些個體的命運,還帶動了整個村甚至整個縣的發展,這是身為媒體人的最大幸福。這種滿足與快樂,是發自內心的,真切、實在,為我注入了進一步做好、做實工作的無限動能。

記者:一年來,您從採訪到制作再到播出,都全程參與,可以說是最了解這檔節目的人。您稱自己是“累並快樂著”,請問這是一種怎樣的“快樂”,讓您甘願到最艱苦的基層摸爬滾打?

陳蓉:通過這檔節目,我和我的同事把自己磨煉成了產品經理、營銷總監、創意達人。每到一處,我們都幫扶當地一次次搭建起健康的“產業扶貧造血工程”。而每一次成功的“造血”,都成為我們快樂的源泉。

在廣西地靈村,我們到達前,村裡的特色農作物紅糯米已經連續兩年滯銷,再賣不出去,農民們來年將不得不改種其他農作物。如果幾年不種紅糯米,種子都有可能失傳,當地的老支書疾呼:“紅糯種子不能丟!”

我們在踩點時,就發現這種紅糯米結合了糙米和糯米的口感,營養高、純有機,城市百姓肯定會喜歡。果然,因為我們的推介,在節目拍攝時的訂貨會上就將滯銷的10萬斤紅糯米銷售一空,電商平台還有源源不斷的預售訂單。前幾天,我剛剛聯系了村支書,得知村裡已經擴大了紅糯米的種植面積,目前村裡85%的耕地用來種植紅糯米,農民每畝增收800∼1000元。

這是一個國家重點貧困村,700戶的村子,貧困戶就有200多戶,脫貧壓力非常大,《我們在行動》讓村裡看到了早日脫貧的希望。

在陝西劉卓村,《我們在行動》節目組指導村裡成立了合作社,貧困戶可以優先加盟,專業團隊為他們做好品控、管理、物流以及品牌包裝、營銷。以前,塑料袋一包、基本賣不出價錢的手工面,如今在市場上成了高大上的品牌,名叫“爺爺的面”。

雲南的諾瑪飛雞,是一種會飛的高原土雞,之前它隻能賣到縣城,因為沒有屠宰,不能冷鏈配送,我們聯系了周邊的屠宰場及冷鏈配送,又把這款產品納入了上海蔬菜集團的“雲品入滬”工程。如今,上海百姓都有機會品嘗到這特色美味的土雞。

每一站幾乎都是類似的情況。把原生態的農產品送到城市的餐桌,這背后需要搭建一系列的鏈條。貧困山區的村民做不了的我們來,我們希望做的不僅是宣傳報道,還要做“連接”和“整合”的工作。

每當看到節目所轉化出來的巨大購買力和凝聚力時,我們發自肺腑地覺得,這是一檔隻有主流媒體才能完成的節目。它之所以可以搭建龐大的媒體工程、促成有序的公益生態——根源就在於主流媒體的影響力、公信力和號召力,它高度彰顯了主流媒體在當下的時代價值,更激勵我們,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定要做得好些、再好些。

“紛至沓來的褒獎深深鼓舞著我們”

——《我們在行動》節目組堅持以喜聞樂見的形式來展現公益的力量,潤物無聲地使公益理念深入人心,為中國的扶貧事業助力添彩,也收獲了來自各界的肯定與褒獎,這是對我們最大的鼓勵。

記者:節目播出后,獲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來自主管部門、媒體同行的褒獎不斷,這是對節目組辛苦付出的最大回報。能不能與讀者分享一下您的收獲?

陳蓉:節目獲得了社會各方的一致認可,廣電總局發表專題點評《上海東方衛視〈我們在行動〉關注精准扶貧助力鄉村脫貧》,稱贊節目“為脫貧攻堅工作注入了正能量”。節目播出期間,東方衛視播出公益宣傳片近600條,掀起全民公益的風潮,引發行業內外高度關注,包括人民網、經濟日報、解放日報、文匯報、中國青年報、上觀新聞、澎湃新聞、文匯報、南方周末等在內的40多家全國主流媒體紛紛發表評論,給予高度評價。在網絡反饋方面,《我們在行動》豆瓣評分8.8分,微博熱門標簽“我們在行動”累計有220多萬個詞條,節目話題總閱讀量突破2.3億﹔隨著節目的每周播出,百度指數每期漲幅逾50%﹔在天涯、豆瓣、知乎等熱門社交平台形成多個話題,跟帖評論幾乎零差評。

第一季《我們在行動》平均收視率位列全國上星頻道同時段電視節目類第一,第二季節目移檔到綜藝節目競爭更為激烈的周末黃金檔,依然取得了同時段衛視第二的好成績,並被廣電總局評為2018年第一季度廣播電視創新創優節目,東方衛視中心也憑借該節目獲得了2018年度全國脫貧攻堅組織創新獎。

記者:聽說第三季《我們在行動》的採訪、錄制已拉開帷幕,能否簡單介紹一下具體進展。

陳蓉:第三季於3月6日起每周三晚21 ︰ 30准時和大家見面,共計6站12集。已錄制完雲南楚雄站,接下來將要錄制貴州遵義和重慶奉節兩地。第三季節目將拓展“扶貧+”的理念,目前已有寧靜、蔣勤勤、李宗瀚、童瑤、金瀚等傾情加盟,專注挖掘扶貧產品,打造扶貧產業,融入人文關懷,幫助貧困縣村民實現物質脫貧與精神脫貧的雙重目標。我們將繼續強化價值引領、推動文藝創新,拿出更大的決心,投入更多的熱情,不斷展示我們新時代的新氣象、新作為。

我們,一直在行動!

(責編:徐銘遠(實習)、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