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好中國故事要走出四個誤區
“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尚未得到充分開發,隻見“故事”不見“中國”的“小”作品、隻有“中國”缺少“故事”的“泛”作品、概念堆砌看不到實際的“虛”作品、理念平平敘事也平平的“庸”作品,還不同程度地存在。“講好中國故事”需要在突出人民群眾這一故事主角、突出群眾喜聞樂見的表現形式、提升理論宣傳水平和強化機制建設等方面不斷創新。
講好中國故事 誤區 突破
2013年,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就提出要“講好中國故事”。2018年的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他進一步強調,要“主動講好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故事、中國人民奮斗圓夢的故事、中國堅持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故事”。全國思想文化戰線認真學習並積極響應總書記號召,不斷創新理念,就如何“講好故事”進行深入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尚未得到充分開發等問題。各種媒體上隻見“故事”不見“中國”的“小”作品、隻有“中國”而缺少“故事”的“泛”作品、概念堆砌而看不到中國實際的“虛”作品、理念平平敘事也平平的“平”作品,還不同程度地存在。講好中國故事,必須走出認識誤區和習慣誤區,審時度勢,針對問題,不斷突破。
四大誤區
誤區一:就事論事,忽略事件背后的時代元素、社會元素和政策元素,把中國故事講“小”了
宣傳思想領域講述中國故事的作品,主要體現為各類媒體上的文章和報道。忽略事件背后的時代元素、社會元素和政策元素的現象在各類媒體報道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其中先進典型報道尤為明顯。
先進典型一般分為典型個人和典型集體,在實踐中做出積極探索、取得突出成績的單位、行業和地區都屬於先進集體范疇。長期以來,不少新聞工作者筆下的典型報道隻強調被報道主體自身的努力,好像典型的覺悟和創造力是天生就有的,既看不到時代發展的影響,也看不到政策環境的支持,更看不到各界群眾的助力。這是一種長期存在的隻見“故事”不見“中國”的宣傳方式,客觀上導致個別媒體非但沒有講好甚至沒有講出“中國故事”。
事實上,典型都是在與所處時代環境的互動中脫穎而出的,宣傳部門對典型的報道,本身就是時代文明的一部分、政策支持的一部分、群眾助力的一部分。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們的觀念、觀點和概念,一句話,人們的意識,隨著人們的生活條件、人們的社會關系、人們的社會存在的改變而改變。”“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有過深刻表述,他指出:“要根據事實來描述事實,既准確報道個別事實,又從宏觀上把握和反映事件或事物的全貌。”
我們要充分認識典型與時代環境的關系,把握典型報道的全面性,在講好“典型”故事中進一步講好“中國”故事﹔要善於把握具體故事的中國背景,通過講好一個個“具體”故事,讓“中國”故事盡展於讀者眼前。
誤區二:過分強調宏大敘事,忽略了國家發展中的群眾元素和基層元素,把中國故事講“泛”了
毛澤東同志寫文章十分注意調查了解群眾的實情和態度,在《調查工作》一文中還提出了“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的著名論斷。著名的《尋烏調查》共5章39節,8萬多字,是他在尋烏接連召開10多天座談會進行社會調查,聽取各個階層人員關於尋烏商業狀況的講述后整理出來的,這讓他透徹了解了城市的商業狀況、土地分配情況,為后來解決富農問題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果不深入群眾,不深入調研,不著力反映來自群眾的問題,只是簡單地大處著眼,空泛議論,他的文章就不會成為解決中國實踐問題的生動樣板,更不會成為講好中國故事的生動樣板。
什麼是中國故事?有的研究者對中國故事的描述過於“高大上”,有的宣傳思想工作者對中國故事的理解過於側重宏大敘事,好像談論小事不足以描述中國,也不足以稱為中國故事,即使偶有舉例也是蜻蜓點水,只是作為宏大敘事的點綴,看不出事例本身的時代性、典型性和復雜性、邏輯性,這樣很容易導致對中國故事的表達不務實、題材不全面、情節不生動,而在世界上好的中國故事之所以數量並不多,新聞工作者的這種認識誤區是一個重要原因。
隻要是與中國聯系起來的故事都是中國故事。將真實發生的事情作為真實情況講出來是中國故事﹔中國人在中國發生的故事是中國故事﹔外國人在中國發生的故事是中國故事﹔在國外發生的與中國相關的故事也是中國故事﹔一個人的故事、一個家庭的故事、一個集體的故事、一個單位的故事、一個行業的故事、一個地區的故事都可以是中國故事。《博覽群書》雜志社形成這樣一個共識——一位讀者、一位作者、一個標題、一篇文章、一本書、一個學術成果、一個學科、一家教學或科研機構,都可以成為中國故事。當我們把發現故事的眼睛不只是對著上層、對著宏觀,而是在胸有全局的基礎上對著基層、對著問題時,搜索范圍就會擴大很多,故事才能不再空泛,故事數量才能迅速增長,講故事的本領才能得到有效提升。
誤區三:理論與實踐脫節,做宣傳思想工作的同志了解和結合實踐不夠,把中國故事講“虛”了
當前,媒體上有一些作品不結合火熱的實踐,總是從理論到理論,從概念到概念,導致作品同質化。一個題目,今天這樣說,持續多少天還是這樣說,難以深入,看不到理論聯系實際的新意﹔這家媒體這樣說,那家媒體也是這樣說,大家都在炒冷飯。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做宣傳思想工作的同志了解和結合實踐不夠,其作品反映實際不夠充分,也不夠准確,更難以反映實際情況的發展變化和實際工作的發展進步,使得本來生動的中國故事變得虛浮而單調,也使得不少理論文章根本無法指導實踐。不認真聯系實際,不深入接觸問題,長此以往,不僅破壞大眾對宣傳思想工作的印象,也將荒廢宣傳思想工作者理論聯系實際的“武功”,對此,我們要高度警惕。
馬克思曾深刻指出:“主要的困難不是答案,而是問題。”“問題就是時代的口號,是它表現自己精神狀態的最實際的呼聲。” 聯系實際絕非沒有理論高度,與思考深刻不僅並不矛盾,反而能增強說服力。習近平同志高度重視把理論與實踐聯系起來。2016年,他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指出:“理論創新隻能從問題開始。從某種意義上說,理論創新的過程就是發現問題、篩選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現在,我國理論宣傳在學術命題、學術思想、學術觀點、學術標准、學術話語上的能力水平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還遠不相稱。出現這一窘境的原因很多,但理論宣傳工作者聯系實際和問題意識不到位是主要原因。問題是個繁殖力極強的“有機物”,往往是老問題還未解決,新問題又出現了。隻有直面問題講故事,才能脫“虛”向“實”,講好中國故事的空間才能越來越廣闊。
當前,中國故事存在的“虛”的問題也與做實際工作的同志缺少講好中國故事的意識有關。有的認為,講好中國故事只是宣傳思想工作者的事情,有的認為,經濟發展一線的工作貢獻更大,因而輕視宣傳思想工作,主動講好或配合宣傳思想工作者講好中國故事的意識不強,從而不可避免地造成理論與實踐的脫節,應引起高度重視,並在體制機制上加以完善。
誤區四:宣傳思想工作者在專業上下功夫不夠,創新意識不強,工匠意識不強,把中國故事講“平”了
人民日報記者為了寫好時代楷模黃大年,既注重寫出黃大年“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愛國情懷”等優秀科學家的共性,也沒有忽略主人公的個性:黃大年返回祖國帶領團隊開展攻關研究,“項目剛剛開展的時候,國外養成的慣性思維、行事風格、處事理念,讓黃大年對工作中的一些事情經常不理解,很生氣,又無奈。”“面對種種不適應,急性子的黃大年不僅要倒‘時差’,還要倒‘識差’。”這種真切細致的描述,讓黃大年這個人物形象真實、鮮活,呈現的是“文似看山不喜平”之美,產生的是直擊人心的感染力和觸動力。
1958年1月15日,毛主席同胡喬木、吳冷西談話時說,你們辦報的不但要會寫文章,而且要選好題目,吸引人看你的文章。新聞也得有醒目的標題。寫評論要結合形勢,結合當時的政治氣候。要看得准、抓得快、抓得緊、轉得快。評論要寫得中國化,有中國氣派,不要歐化,不要洋八股,不要刻板,要生動活潑。形式要多樣化,有編者按語,有短評、時評,有專論、社論,有評論員文章、觀察家文章、編輯部文章,等等。評論是說理的,但不排斥抒情,最好是理情並茂。
毛澤東同志的論述提示我們,宣傳思想工作天然就是一項高度創新性的工作。講故事的功力,首先源自對宣傳思想工作發自內心的熱愛,其次源自長期學習、實踐所形成的認識水平和工作能力。在這項需要不斷創新的工作中,別人用過的方法,你可以借鑒,但反復用就沒了新意﹔即使自己想到的方法,反復用也會顯得缺少感染力。對宣傳思想工作者而言,要講好中國故事,學習借鑒無止境,銳意創新無止境。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反復提倡講好中國故事。宣傳思想界探討講好中國故事的熱情很高,成果不少,也在世界上產生了一定影響力。但講好中國故事是一項需要高度政治意識、思想見識、專業才識的工作,不是讀一些方法論方面的文章就可以很快掌握的。應加強創新探索,尋求快速突破。
三點突破
在突出人民群眾這一故事主角上持續創新。隻有真正堅持人民性、讓人民群眾成為中國故事的主角,宣傳思想工作才能獲得活力源泉和動力根基。換言之,哪裡有人,哪裡才有生氣﹔哪裡有人的牽挂,哪裡才有關注度。講好中國故事,要反對“目中無人”“筆下無人”,要始終在“有人”“有人氣”上下功夫。
在突出群眾喜聞樂見的表現形式上持續創新。要講好中國故事,必須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我國正處在快速上升期和社會轉型期,社會變革衍生出的矛盾和問題,給社會成員帶來許多困惑和迷茫。宣傳思想工作者要善於提供讓人民群眾感到“解渴”的作品,用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方法,在與群眾互動交流中講好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故事、中國人民奮斗圓夢的故事、中國堅持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故事。這樣講故事如同交心,能夠讓中國人舒心、外國人關心,從而使黨和政府的“中國理念”更入心、貼心。
在提升理論宣傳水平和強化機制建設上持續創新。要加強各級領導講好中國故事的示范帶動作用﹔加強宣傳思想人才隊伍建設﹔加強媒體的宣傳思想陣地建設。要在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基礎上,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把握時代需要,為既“有人”又“有人氣”的中國故事建立“綠色通道”﹔為既有“中國”又有“故事”、既有理念又有實踐的中國故事建立“綠色通道”﹔為“高舉旗幟、引領導向,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團結人民、鼓舞士氣,成風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謬誤、明辨是非,聯接中外、溝通世界”的中國故事建立“綠色通道”,讓中國故事在“綠色通道”的引領中不斷多起來、好起來。
(作者系《博覽群書》雜志社社長兼主編,光明日報高級記者)
參考文獻:
①中央文獻研究室:《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毛澤東關於文風的論述》,中國共產黨新聞網2013年8月28日。
②中央黨校教務部編:《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毛澤東著作選編》中《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1845年春),第134頁。
③中央黨校教務部編:《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毛澤東著作選編》中《共產黨宣言》(1848年2月),第36頁。
④中央黨校教務部編:《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毛澤東著作選編》中《德意志意識形態》(節選)(1845年秋—1846年5月),第74頁。
⑤習近平:《堅持正確方向創新方法手段 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新華網2016年2月19日。
⑥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國文明網2016年5月18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