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新聞戰線》>>2019年·第3期

英語電視節目對外傳播策略分析

楊雪靜
2019年08月23日16:42 | 來源:人民網-新聞戰線
小字號
原標題:英語電視節目對外傳播策略分析

中國電視要實現全球傳播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提升對外傳播的影響力,需要改變傳播觀念和傳播機制,也應該積極進行傳播策略上的創新,探索中國電視對外傳播的最佳路徑和模式。從“報道中國”到“報道世界”的轉向,就是在講好中國故事的同時,也要講好世界的故事。報道世界不僅是大國外宣目標的需求,也是填補國際輿論場空缺的需要。

英語新聞 電視節目 對外傳播

對外傳播,是指一個國家或文化體系針對另一個國家或文化體系所開展的信息交流活動,其目標是要創造一個有利於信息輸出國的國際環境,取得最高程度的國際支持和合作。對外傳播是隨著大眾傳媒的出現和發展以及信息全球化的逐步展開而興起的,是在大眾傳播基礎上所進行的國與國之間的傳播。

對外傳播面臨的主要困境

與西方國家相比,我國在對外傳播中除了資金、技術、人才等方面存在明顯的差距之外,還存在著一些障礙,主要表現在以下兩方面:

文化差異造成的障礙。對外傳播是一種跨文化傳播,我們認為是好的節目,人家不一定喜歡看,甚至看不懂。有些節目在國內熱播,但在國外卻反映冷淡。所以要學會用世界的語言來講述中國的故事,這樣才能讓國外觀眾看得懂、喜歡它。

意識形態方面的障礙。很長時間以來,受意識形態及東西方思想觀念差異性的影響,歐美等西方國家對中國存在較大誤解,社會主義中國在西方國家眼中還是一個異類,尤其是美國主導的西方話語霸權給我們的國際傳播設置種種文化、貿易壁壘,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我國英語新聞節目對外傳播的影響。這是一場政治與文化的博弈,需要妥協,也需要策略。在對外傳播中,要注重主流媒體的核心作用,不斷強化同世界其他國家之間的溝通聯系。

目前,我國電視節目“走出去”的對象主要是海外華人(華僑、華裔)。尤其是深受中國文化影響的第一代移民,但對於第二代、第三代華人影響則要小多了。融入所在國社會的華裔已成為不會說中文、不熟悉中國文化的“香蕉仔”,而這些華裔在海外華人社會中將逐漸成為主體,也將成為我們對外傳播的主體。當然,更大的受眾群還是多種語言多元文化的世界各國人民,尤其是英語國家的民眾,目前我們在這方面的影響力較弱。

做好對外傳播的策略建議

電視新聞對外傳播帶有明顯的主觀性和價值取向,是全球輿論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隻有不斷強化電視頻道的對外傳播水平,才能增強其對外競爭力,才能在國際傳播中擁有較大發展空間。

創新傳播理念,完善對外傳播方式

最近幾年,我國在對外傳播的理論建設與實踐方面取得了很大進步,在“報道中國”的同時,“報道世界”的能力也在不斷加強。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8月19日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明確指出,“要精心做好對外宣傳工作,創新對外宣傳方式,著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隨后,他又在對外傳播的思路、理念、目標、策略、方式、任務和手段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具體要求。近些年,媒體走出去的步伐在明顯加快,中國的國際傳播能力大大增強,在國際輿論場上的地位不斷提升,世界輿論場的天平在慢慢傾斜。黨的十九大報告繼續強調“必須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而且在“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總要求之下,進一步提出了我們的開放戰略、義利觀、新安全觀、文明交流觀和生態觀等,從報道中國到報道世界的國內基礎進一步形成了。

當今世界正在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從“報道中國”到“報道世界”的轉向,就是在講好中國故事的同時,也要講好世界的故事。在當前西方普遍陷於輿論分化、方向迷茫,處於“后西方”“后真相”“后秩序”的時代,報道世界不僅是我們大國外宣目標的需求,也是填補國際輿論場空缺的需要。

組建人才隊伍,完善全球新聞信息收集網絡

當下,駐外記者站的數量在不斷增加,相應新聞工作者的數量也多了起來。為了提高對外傳播能力,必須重視新聞數據搜集、編排、管控和技術使用等工作,針對國際傳播工作者隊伍的實際,做好培訓工作,對新聞工作者進行有針對性的技能訓練﹔加強同國內各高校之間的合作力度,為發展對外傳播事業奠定堅實的人才基礎﹔建立健全人才引進機制,制定有效的管理政策,吸引更多高素質人才加入﹔根據涉外工作站的實際情況,制定符合實際的薪酬待遇制度,這樣才能保証有更多的優秀記者。

從行業發展實際出發,提高涉外新聞工作站的數量,創建一支專業化、高效率的工作隊伍。在全世界范圍內搜集新聞資料,選派能力強的記者到世界知名城市工作,不斷提升現有工作人員的綜合素養。應強化海外駐點建設工作,這樣才能更好開展採編工作,才能獲得世界人民的認可。利用科學技術,不斷提高管理能力,完成世界性信息傳播網絡建設。增強國家之間的信息交流,拓寬新聞數據來源,增強新聞數據的分析能力,建設積極向上的合作隊伍,要求駐外新聞工作者能夠做好數據、設施和技術的共享,這樣才能達到協作的目的,最終完成資源優化配置工作。

新聞為大,現場為先。在以往的時政報道中,時政現場受限於技術和政治特殊性,往往多採用錄播的形式,配以畫外音解讀,鮮有同期聲。又因為其政治嚴肅性、新聞嚴謹性,除非重大、特殊場合,否則不輕易使用直播的電視表現手段。但按照新聞價值屬性和現場為先的原則,時政類新聞本應同其他硬新聞一視同仁,多體現現場的生動性和時效性,及時補充新近資訊和解讀,增強觀感和信息量,輔以直播連線,則更顯現場感。以紀實化的方式及時呈現時政新聞現場,還原新聞真實,做原汁原味的時政新聞而非生搬硬套的說教,這種無延時的實時展現有價值的新聞現場,對受眾更具吸引力。

構筑國際品牌,豐富新聞報道手段

無論是在海外的傳播還是在國內的轉型,對央媒而言,其背后的動因是一致的,即搶佔和擴大輿論陣地。北京大學國家戰略傳播研究院院長程曼麗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中國主流媒體積極布局海外社交平台,利用這些平台主動發聲、展示自己,是塑造國家形象的有力舉措,是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必然要走的一條路。但是內容不可避免帶有意識形態色彩的央媒,要想實現好的效果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各大輿論場保持“在場”,是央媒引導輿論、與網民進行交流的前提。

央視英語頻道是中國向世界開放的“中國窗口”,代表中國形象,必須把最美的中國故事、中國聲音傳播給世界,讓世界認識一個立體多彩的中國。中國具有五千年的文化歷史,是世界文明古國,是一頭愛好和平的東方醒獅,是一個和平崛起和對世界有擔當的大國,是世界人民最可信賴的朋友。中國窗口必須要海納百川,廣泛接受一切先進的世界文化,做到融合東西方優秀文化、洋為中用,實現中國夢與世界夢的共同發展。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讓世界認識一個立體多彩的中國,展示中國作為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的良好形象。

結 語

世界需要多種聲音,專業、高效的媒體是開展國際傳播的前提,經過半個世紀的發展,我們應該清醒地看到:中國電視要實現全球傳播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這需要從傳播觀念和傳播機制上審視我們的對外傳播,同時應該積極進行傳播策略上的創新,探索中國電視對外傳播的最佳路徑和模式。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7年廣西高校中青年教師基礎能力提升項目《劉三姐山歌英譯的詞塊表征研究》(2017KY0565)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系河池學院外國語學院講師)

參考文獻:

①趙惠峰:《“新聞立台”的現實必要性》,《聲屏世界》2010年第5期。

②周小普、王沖:《突破與困窘——解析2009年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改版》,《國際新聞界》2010年第2期。

③譚天、覃晴:《“新聞立台”:回歸與選擇》,《新聞與寫作》2010年第2期。

④哈艷秋、王啟祥:《五四時期的新聞本位思想探析》,《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09年第6期。 

(責編:徐銘遠(實習)、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