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實踐教學模式改革與創新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聞實踐教學模式研討會綜述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聞實踐教學模式研討會”聚焦高校新聞實踐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創新。與會代表在分享各自院校的教學模式后,就實踐教學的意義和價值、挑戰與局限、發展趨勢等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一致認為,實踐教學是新聞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應充分重視起來,一方面突出教學的理論性、技術性和前沿性,做好課程改革的頂層設計﹔另一方面則應與業界積極合作,使教育與實踐真正接軌。
實踐教學 媒介融合 模式創新
為落實卓越新聞傳播人才教育培養2.0計劃,聚焦高校新聞實踐教學的創新模式,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新聞學與新聞教育改革研究中心、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於2018年12月30日舉辦“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聞實踐教學模式研討會”。來自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傳媒大學、中國政法大學、重慶大學等高校的任課教師以及光明日報、中國教育報、雄安官網等媒體的代表參加了會議。研討會分“新聞傳播實踐教學模式的理論與實踐”“實踐教學‘1+1 模式’”“融媒體時代實踐教學的改革與創新”3個板塊進行,與會人員圍繞高校新聞傳播實踐教學模式及融媒體時代實踐教學的挑戰與創新等話題展開了熱烈討論。
高校新聞實踐教學的代表性模式
研討會上,各任課教師就各自院校的新聞實踐教學模式進行了介紹與經驗交流。會議主持人、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新聞學與新聞教育改革研究中心執行主任王君超,首先分享了以批判性思維為導向的“1+1模式”。通過學界導師與業界導師“1+1”的開放式教學,帶領學生深入實地進行調研,充分實現了“課堂即田野”的實踐教學目標,能夠使同學們將課堂中所學理論與實踐相聯系,批判性思維能力因此得到全面提升。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助理教授吳璟薇介紹了帶學生前往德國開展“重走馬克思初心之路”的調研經驗與思考。調研期間,他們奔赴德國科隆、特裡爾、耶拿、柏林等地,在重走馬克思青年時期求學的“初心之路”的同時,也進行了一場“行走中的讀書會”,是真正“實踐中的理論課堂”。據此,她提出“實踐式人文教育”的概念,即通過理論文獻研讀、歷史場景體驗和實地調研相結合的教育方式,將在清華校史中享有盛名的老校長梅貽琦提出的“從游”文化和西方的人文精神結合起來。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許向東教授詳解了人大新聞學院實踐教學全覆蓋的“網狀模式”。他從新聞實務課程中的技能教學、跨媒體新聞工作坊、媒體實習情況、各類學生作品比賽情況4個方面對人大新聞學院全面覆蓋各個方向的“網狀”實踐教學做了介紹。許教授認為,基於對媒體融合的認同,各新聞院校在人才培養上提出了全媒體、復合型目標,培養學生掌握多種媒體的專業技能成為一項重要的教學任務。其中,課堂講授是“道”,實操訓練是“術”,技能教學需要將二者結合起來,實現“兩條腿走路”。
北京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的劉斌教授分享了北師大“技術導向模式”的實踐教學體系創新,並用復合型、前沿型和創新型特征對這種“技術導向模式”進行了解讀。即在強化新聞傳播學專業課程體系建設的同時,與心理學、信息技術、認知神經科學等專業聯合,開設前沿性、跨學科、跨平台課程,實現學生素質的“一專多能”,以適應不同工作環境要求。學院開設了大數據分析與應用等前沿課程,設立“新聞出版大數據用戶行為跟蹤與分析實驗室”“認知神經傳播實驗室”“交叉學科雲平台實驗室”“人工智能與未來媒體實驗室”對學生進行專業的實驗室訓練,並為學生搭建“VR創作實驗室”等新媒體練習平台,充分體現實踐教學的“技術導向”。
中國政法大學光明新聞傳播學院王佳航、張艷紅兩位副教授從不同角度介紹了“陪練式教學、新媒體優先、模擬新聞發布會”的實踐教學模式。王佳航分享了學院從2006年“全媒體轉型”到2016年“新媒體優先”的課程改革路徑及基於融媒體編輯部和創新實驗室的“模擬陪練式教學”“任務驅動式課堂”等教學探索。張艷紅交流了她在媒介素養課堂上協助學生舉辦模擬新聞發布會的經歷,她認為老師應該引導學生將課外讀書思考、動腦策劃、動筆撰寫、動手演練、彼此合作結合起來,從而把理論知識化為模擬實踐與深刻體悟。
重慶大學新聞學院的劉海明教授介紹了“影像暑期班”和“鼓勵自由寫作”的“重大模式”,要求學生在學習新聞寫作之余進行其他文體的練筆,強調綜合人文素養對學生的重要性。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媒體學院的何晶教授從“政治傳播研究”學術公眾號和新時代融媒體採訪團兩個案例出發,分享了“理論教學實踐為用、業務教學融媒體轉向”的社科大實踐教學模式。中國傳媒大學電視台副台長宣寶劍則介紹了中國傳媒大學“實踐課程精品化、實踐教學實戰化”的“全媒體轉播班模式”,認為學生轉播班的現場直播水平甚至超越了某些省級電視台,實踐教學取得可喜成果。
新聞實踐教學的意義和價值
與會教師普遍認為,之所以花大力氣、大投入進行新聞實踐教學的探索,源於其對新聞這一實踐性極強學科的重要意義。本次研討會對於實踐教學模式經驗的交流,有利於把新聞教學改革進一步向縱深推進。
王君超認為,加強實踐教學是新聞教育改革的重要一環,對於培養學生的媒介融合素質、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及深化學生對於國情的理解具有重要意義。許向東強調了新聞專業的學習必須要走出校門,將知識儲備和技能水平在社會實踐中進行檢驗,從而打開思路和視野,深化對國家和社會的認知。吳璟薇認為實踐式人文教育能夠讓學習者強化和獲得多種技能,以促進自我完善。
業界代表雄安網信辦副主任高振強、雄安官網常務副主編林艷興及顧問林雙川、光明日報記者劉博超、中國教育報記者楊三喜等人從媒體從業者的角度紛紛肯定了新聞實踐教學的意義和價值,並對各高校進行新聞實踐教學的努力與探索表示贊賞。業界代表普遍認為,新聞傳播實踐教學改革的開展,有利於彌合長久以來存在於新聞教學和新聞實踐之間的鴻溝,從而培養一批能夠更好地適應當下媒體需求的合格人才。
新聞實踐教學的挑戰與發展方向
各參會教師普遍認為,實踐教學耗費教學者大量的時間與精力,但在當前高校科研導向的評價體系下,實踐教學成果卻很難計入考核,導致教師對實踐教學的熱情普遍不高、投入精力有限。此外,實踐教學需要一定的財力支持,且需要較多的資源。當前實踐教學在帶隊教師、活動經費與作品發表平台等方面還存在不少限制,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實踐教學的效果。
王佳航指出,高校的機制體制是制約實踐教學發展的痛點,科研導向之下的實務教學腹背受敵。王君超也認為,實踐教學需要教師花費正常課程幾倍的時間和精力用於與新聞單位協調交通食宿安排、學生稿件的修改與發布等等,但與此同時,科研的巨大壓力很難讓老師將如此多的時間投入實踐教學,難免影響實踐教學質量。許向東表示,業界專家的選擇和他們授課內容的確定也是一個難點。據此,與會教師建議高校新聞傳播學科在人才引進、經費等方面向實踐教學傾斜,並不斷完善評價機制,以提升實踐教學的質量,推動教學改革不斷深化。
此外,一些參會教師還從新聞業重構的角度分析了當前新聞實踐教學面臨的新挑戰。王佳航認為,新聞業重構帶來知識的裂變式增長,教師、學生、業界實踐之間的關系不斷重塑,教師和教學不得不轉型。學界和業界要一起合作、共同探索。清華大學出版社編輯室主任紀海虹也提出了類似的問題。
與會代表一致認為,強調和優化實踐教學不是培養“新聞技工”,而是提高同學們的專業知識和綜合能力,使其成長為適應時代發展和傳媒業變革的合格媒體人。對於高校新聞實踐教學的探索,一方面要突出學院教學的理論性、技術性和前沿性,做好實踐教學課程改革的頂層設計﹔另一方面則要考慮傳媒業的生態重構及技術發展現狀,與業界積極合作,使新聞教育與新聞實踐能夠真正接軌。
(作者系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博士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