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網絡熱"梗"應接不暇,你補課了嗎?

2019年08月25日08:59 | 來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
小字號
原標題:網絡熱“梗”應接不暇,你補課了嗎? | 睡前聊一會兒

  睡前聊一會兒,夢中有世界。

  沒有把小豬佩奇身上紋,不過“社會人”早已攻佔表情包﹔你知道智慧樹上有智慧果,可曾知道檸檬樹下還有你和我……如今,網絡上的熱“梗”可謂應接不暇,昨天的“梗”還沒完全理解運用,今天的新“梗”又出現了,不及時補課,或許就out了。受黨報評論君的邀請,今晚我們就來聊一聊那些讓你跟不上的網絡“梗”。

  其實,“梗”並非一個新興詞匯。綜藝節目與相聲之中,把笑料和包袱稱之為“哏”,這一概念經過互聯網的誤傳和擴散而被念作了“梗”。應當看到,今天人們津津樂道的“梗”有著更為寬泛的內涵,作為一種符號化的網絡表達,其背后約定俗成的特殊含義往往能夠引起網友共鳴,也象征著某個群體獨特的表達方式和不可言說的默契。借助彈幕、表情包等亞文化載體和社群分享,這些或是詼諧、或是自嘲的簡化語言,成為網絡交流和表達的新方式,青年人更是把“拋梗”“接梗”與“玩梗”作為當下社交的新型手段。

頭圖.jpg

  為了適應這種新的社交手段,不少網友開始瘋狂“補課”,但補課的進度,恐怕遠遠趕不上這屆網友造梗的速度。為何網絡新梗層出不窮?說到底是互聯網與現實生活高度融合的必然。一方面,每一個人都有參與和表達的欲望,在互聯網的圍觀、討論中刺激了人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另一方面網絡熱梗也是網絡情緒的載體。把“雨女無瓜”看作是溫柔的拒絕和委婉的反對﹔把“檸檬”看做是真摯的渴望和坦誠的羨慕﹔把“涼涼”看做是敢於接受現實的自嘲……這些“梗”何嘗不是年輕人生活壓力的宣泄、個體情緒的釋放、情感表達的創新。

2.jpeg

  網上有句話,隻要接了我的“梗”,我們就是好朋友了。幾乎每個特定圈層都有自身所特有的用語。比如,有粉絲圈專用的“awsl”,也有說唱圈用的“skr”,這種小眾圈層的網絡用語一般有其特殊含義和語境,如果使用不當難免招來尷尬。網絡熱“梗”背后凝結的是某一群體對某一價值觀的共振和情感的共鳴,折射出個人對融入某一群體的渴望。也正因如此,網絡用語不只是茶余飯后的娛樂,網友補的不是“課”,而是新型社交的新規則。

  不過,當我們把時間的坐標拉長,或許能夠看到“梗”背后更為復雜的意味。尋著舊梗的足跡,回頭看才猛然發現,原來有這麼多“梗”已經漸行漸遠。一首《念詩之王》讓我們想起了十五年前的“話聊”﹔“神馬都是浮雲”已經過時了近十年﹔友誼的小船翻了也有三年之久……當時信息更新的速度慢,一個春晚的“梗”足夠笑一年,如今新“梗”借助社交媒體的裂變式傳播,更新速度加倍的同時,歡笑也有了更多的來源。互聯網是有記憶的,一代人的記憶塑造了一代人獨特的表達習慣。

3.jpeg

  由此來看,面對層出不窮的網絡新梗,可以選擇亦步亦趨,跟不上也不必慌張。無需把不懂別人的快樂看做焦慮,也不用把追網絡用語當做是一種壓力。畢竟,每個時代都有屬於那個時代的快樂和故事,每個人也都有自己熟悉和喜歡的表達方式。互聯網生活,本身就應該多彩多樣。

  這正是:

  網絡用語頻起,疏解情緒壓力。認知無需焦慮,快樂仍在繼續。

  (文 | 付千也)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