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網絡虛擬社群如何治理

楊嶸均
2019年08月26日07:16 | 來源:北京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網絡虛擬社群如何治理

特定的政治系統是由政治文化和政治生態相互作用的構成結構,網絡虛擬社群的發展所導致的政治文化和政治生態的異化即是對政治系統的異化,而網絡虛擬社群的文化特質及其對政治系統的異化可能意味著國家、政府、社會治理結構的根本性變革。基於此,需要首先予以回答的一個問題是:網絡虛擬空間的文化建設是應該基於網絡空間本位抑或是作為一種現實性社會結構形式的網絡社會本位?進而說明虛擬社群所致政治體系異化的有效治理何以應該是一種多主體協同治理?這一治理范式的原則機理是什麼?

互聯網技術和虛擬實踐的發展及其所帶來的社會結構與生存方式的革命性變化,延伸並影響著現實世界。第一,網絡虛擬社群基於個體和集體、虛擬和現實的自由流動性和矛盾張力構成網絡虛擬社群文化悖論特征,即虛擬空間本位與社會網絡化邏輯的沖突而導致自我規范意識與他律機制的雙重弱化、虛擬認同及其價值實現與現實認同的僭越或沖突、虛擬實在非現實的主體性與網絡文化自我殖民之間的悖論的根源,並進而導致網絡虛擬社會的群體分化日益明顯,不僅出現了自我管理的要求和傾向,催生出網絡虛擬社會管理所需要的公民意識,而且削弱了網絡虛擬社會傳統管理方式的權威性與有效性。第二,虛擬社群作為一種文化建構的組織形態具有扁平化、去中心化特點,人們在網絡平台上進行的是信息即時的獲取、靈活的結盟與隨時的轉換,任何固定的結構都無法勝任這一根本看不到任何確定性希望的使命。在這樣一個高度不確定性的網絡社會中,政策問題建構權的分配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也就是說,政策問題建構權不再由某個中心掌握,而是呈現出散點分布的狀況。

由此,處於社會治理中心的精英,逐漸喪失了對於信息的壟斷性控制。而信息處理或者信息主導的方式則呈現出“去中心化”的特征,這必然會進一步改變傳統的時空結構,這樣,物理空間或場域不再是政策問題建構權的障礙,政策問題建構權的分配方式也發生了根本變化,政策建構權持續地受到虛擬世界人們的意見或意願的影響,而且可以相信,這種散點分布的政策建構權不會長期地限於網絡所構成的虛擬世界中,它會影響到現實世界,促進現實世界的政策問題建構權的“去中心化”。

這樣,以下兩點可以獲得確証:一是網絡虛擬世界與現實社會之間存在著對應聯系,盡管這種聯系並非是線性的。網絡虛擬社會所有虛擬實踐活動的虛擬性,很大程度上是現實社會中各種實踐活動在網絡空間裡的延伸或者映射。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齊澤克深刻地指出,虛擬實在與傳統現實之間並非存在著截然對立,虛擬現實的技術性實現只是延伸了現實的邏輯,而虛擬空間中的社群或成員角色是現實個體投射的主體化產物。虛擬社群管理應以現實社會矛盾和風險為切入點而與現實社會管理融為一體,而其有效性則在一定程度上取決於現實社會管理對各種現實社會問題的消解程度。因而,就網絡虛擬空間以及處於其中的網絡虛擬社群的管理與文化悖論而言,無論是單純的“自我管理模式”還是“政府管制模式”都具有片面性。

二是傳統工業社會中的那種隻基於“主—客二分模式”的垂直線性管理方式被離散的、水平延拓模式所取代,形成了多元文化共存且合作互動的政策問題建構場所。“中心—邊緣”社會結構以及與此相適應的國家與社會治理模式也在發生根本性變化:傳統的社會治理中心也將失去控制國家乃至世界的能力。“去中心化”治理,形成全社會多成員廣泛參與的多主體或多中心治理,從而對現實社會中的國家和政府管理或政策建構發生深刻影響。

基於以上兩個方面的原因,網絡虛擬社群所致政治系統異化的治理應該是這樣一種多主體協同模式:網絡虛擬社會的自我管理、國家或政府對於網絡虛擬社會的治理以及現實社會治理的統一及其相互作用,以促進虛擬和現實之間的良性互動。(作者為華東政法大學教授)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