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民族期刊:用創新思維傳承“絕學”

莎日娜
2019年08月27日13:55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原標題:民族期刊:用創新思維傳承“絕學”

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要重視發展具有重要文化價值和傳承意義的‘絕學’、冷門學科。”蒙古學是我國哲學社會科學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蒙古學研究中蘊含著不少具有重要文化價值和傳承價值的“絕學”、冷門學科,在我國尤其是在內蒙古自治區,蒙古學在弘揚優秀民族文化、建設民族文化強區方面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促進蒙古學創新發展,增強蒙古學整體學科實力,是內蒙古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責無旁貸的責任。

在深入推進“一帶一路”倡議的大背景下,《中國蒙古學》借助“一帶一路”建設東風,以蒙古學研究為紐帶,極大加強了“一帶一路”沿線不同國家、不同文明之間的人文交流。

發揮紐帶作用,助推“一帶一路”建設

正如內蒙古社會科學院副院長、中國蒙古學學會秘書長金海所著長篇報告《乘“一帶一路”東風,推進蒙古學研究向縱深發展》中提到的:“‘一帶一路’建設強調的是共商、共建、共享,平等互利,攜手共建,實現和平、發展、合作的願景。這一精神同樣應該成為國際蒙古學界共同秉持的原則和共識。中國蒙古學界將一如既往,以開放包容、互學互鑒、兼容並蓄精神,深入推進蒙古學研究創新發展﹔將致力於營造和諧的輿論環境,堅持正確的價值追求,助推‘一帶一路’建設的實施。”近年來,《中國蒙古學》在助推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各國及地區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安全互助的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方面,發揮了溝通切磋、學習載體的巨大作用。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中國蒙古學》在語言文字、文學藝術、歷史文化及經濟法律等固定欄目上刊發了數篇有關“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政治、經濟、歷史、文化等領域的學術論文。比如,米熱力汗·那登木才仁的《克爾梅克祖祠搜集出版綜述》及朝魯蒙格日樂的《克爾梅克托特忒文兩種木刻板〈金光明經〉淵源考》等。

引領學術方向,打造世界蒙古學研究前沿陣地

在《中國蒙古學》2019年第1期上,中國蒙古學學會會長、內蒙古自治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內蒙古總工會主席吳團英發表了《談談日常蒙古學》。他在文中提出:“蒙古學研究眼睛要向外,認真參與人類不同文明之間的對話﹔蒙古學研究眼睛也要向內,加強蒙古學的整體研究,開展綜合性跨學科研究,樹立學術話語體系,探索蒙古學學術學派。蒙古學研究還要積極開展學術評論,加強專題研究,以專題研究和整體研究相結合的方式推進蒙古學深度發展。”這段精辟論述凝結了對於蒙古學研究方向和方法的深入思考,恰恰也是《中國蒙古學》多年來為打造世界蒙古學研究前沿陣地而努力的方向。

“思想解放、學術民主、探索無禁區”這是《中國蒙古學》一直堅持的辦刊理念,“科學、嚴謹、前沿”這是《中國蒙古學》一直堅持的學術品格。在鼓勵學術創新、倡導學術問題的自由討論、注重學術規范的同時,期刊始終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嚴格把關每篇稿件的政治方向,注重培養學者型編輯,鼓勵編輯參加科研工作,以提升專業水平和辦刊能力。依靠嚴格的審稿制度保証期刊的學術水准及學術品位,經過半個多世紀的辦刊實踐,形成了實事求是、嚴謹朴實、與時俱進的辦刊風格。

自創刊以來,《中國蒙古學》編輯部多次與區內外相關單位合作,組織召開了蒙古學熱點、難點、前沿問題研討會,多次策劃並設置蒙古學熱點、難點、前沿問題研究專題欄目,借助這些專題欄目,提出一些新的學術命題、新的研究課題,從而在為學術界提供優質服務的同時,引領和推動蒙古學研究向縱深發展。

目前,世界上有許多國家和地區在進行蒙古學研究。毋庸置疑,各國蒙古學界需要良好的溝通,以民族的情懷、開放的思維、世界的胸懷,互通有無,取長補短,促進蒙古學發展與時俱進。在促進蒙古學國際學術交流方面,《中國蒙古學》積極探索世界蒙古學的發展趨勢,展示國內外蒙古學領域的新成果和重要成果,實時發布蒙古學學術動態及信息。享譽國際的蒙古學大師策·達木丁蘇榮、博·仁欽、坡·浩日勞、德·策仁蘇德納木、伊·策伯勒、德·鐵木爾陶高、碧爾塔蘭·阿格尼希等人的原著或蒙譯作品均在《中國蒙古學》上發表過,許多著述在學科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傳承傳統文化,創新發展蒙古學事業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中國蒙古學》是祖國各地的蒙古文讀者、各民族的蒙古學家、一代代編輯人員用智慧和汗水培育出來的一朵民族文化之花。期刊的成長發展歷程,也是內蒙古傳承和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個見証。

自2005年改版以來,《中國蒙古學》由一個單純的蒙古語言文學期刊,升級成為一個綜合型的蒙古學學術期刊,開設語言文字、文學藝術、歷史文化、哲學、宗教、民俗、政治、經濟、法學、體育、教育、出版、傳媒、翻譯等多個欄目,發表具有較高水准的論文及綜述、書評、調查報告等,統攬蒙古學研究全領域。迄今,已經成為傳承和研究蒙古族及其同源民族社會、歷史、文化、風俗習慣等綜合性學問的傳播平台,記錄了我國蒙古學事業發展進程中的風雨艱辛,銘刻著學術成就來之不易的清晰足跡。國內以蒙古文字寫作的蒙古學大師和其他學者,幾乎都曾在《中國蒙古學》及其前身《蒙古語言文學》《蒙古語文》留下過深深的學術足跡,它是我國幾代蒙古學學者成長的搖籃和陣地。從這塊陣地走出來的蒙古學大師,參與國際性的學術交流與對話,為我國哲學社會科學事業的繁榮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比如,額爾敦陶克陶、曹都畢力格、清格爾泰等著名的蒙古學學家,他們在《中國蒙古學》上發表的學術作品,有些已成為蒙古學相關學科的奠基之作。

今年是內蒙古社會科學院建院40周年。《中國蒙古學》自2019年第1期起,策劃推出了“星光燦爛展輝煌:蒙古學40年學者風採”專欄,集中展示了建院40年來在蒙古學研究領域取得的豐碩成果。從寥寥數人到群星燦爛,經歷風霜雨雪與曲折探索,一路走來,一路成長,一路收獲。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哲學社會科學迎來了繁榮發展的春天,《中國蒙古學》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堅持“立足中國,面向世界,走名刊之路”的辦刊目標,以更加開闊的學術視野、更加嚴謹的科學態度、更加前沿的辦刊意識、建設好中國蒙古學這塊陣地,傳達好中國蒙古學界的最強音,為提高中國蒙古學的國際地位作出應有的貢獻。

(作者系內蒙古社會科學院雜志社總編輯)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