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做好三大准備 助力時政新聞報道事半功倍

李支國
2019年08月27日14:29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原標題:做好三大准備 助力時政新聞報道事半功倍

未雨綢繆,提前做好准備,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做好時政記者,既要做好思想上的准備、採訪前准備,也要做好知識儲備方面的准備。

思想准備:認識上更高一籌

報紙消息在網上傳播越來越快,各級讀者對報紙報道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報社辦報的壓力越來越大,這是當今紙媒面臨的常態。

南陽市委書記為水氫發動機下線點贊,該報道引發社會熱議,又一次警醒我們,時政報道無小事。時政報道的一句話表述不當,就可能成為低級紅、高級黑,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會以光速無限擴散、無法挽回。高質量做好時政報道是新時代下對媒體工作者的新要求。昨天的舊船票,登不了今天的新客船。做時政報道,要與時俱進,適應新常態,調整好心態,干出好狀態。

時政報道要求高,報道時政的記者都是經過報社精挑細選的,大多政治素質高、業務能力強。但是,當下的傳播生態、報道語境,讓時政記者既倍感光榮,也倍感壓力。也正因如此,不少年輕記者對時政記者崗位畏難,甚至恐懼、拒絕。

時政報道最能鍛煉人、提升人,時間一長,政治素質、溝通能力、邏輯思維、文字表達全面錘煉,素質能力能全方位提升。媒體融合發展,要求記者向全媒體轉型,會拍會寫可直播,要求更高。如果隻會寫消息,不會寫綜述、評論﹔隻能寫社會新聞,不會寫時政報道,在業務方面就是嚴重跛腿,就會被全媒體發展潮流拋棄。因此,記者尤其是年輕記者,對時政報道要思想上重視,克服畏難情緒、畏懼心理,認識到時政報道是寶貴的成長機遇,不是工作上的負擔﹔是新聞理想實現的平台,不是前行的深坑。

採訪准備:行動上搶先一步

每一篇漂亮的報道背后,都有無數的不為人知的案頭准備,搞時政報道更是如此。

1980年,意大利女記者法拉奇在人民大會堂採訪鄧小平。見面寒暄第一句話是:“明天是您的生日,我要祝您生日快樂!”正式採訪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天安門城樓上的毛主席像,還會挂多久?試想,一個外國人,如果提前沒有細致入微的案頭功夫,怎麼可能會問出這樣的問題?之后的報道也就不會那麼出彩、那麼有世界影響。

時政報道,沒有什麼捷徑可走。優秀的報道都是做足了准備而推出的。筆者建議時政報道記者做好以下採訪前准備。

做先飛的笨鳥。盡可能提前拿到採訪任務,對報道的主題內容多做點方向性了解。是黨建還是城建,是金融還是三農,等等,想一想中央、省委的宏觀政策,搜一搜總書記的指示、總理的部署,看一看省委書記、省長有什麼新要求,尤其是自己不太熟悉、比較專業的領域,更要提前備課,做好功課,做到心裡有准星、心中有杆秤。

不做悶葫蘆。有些記者,到了現場不聞不問,結果提筆寫稿就慌了神,這是因為現場採訪准備沒到家。記者是社會活動家,到了現場就要多溝通、多對接、多詢問。詢問誰?負責活動具體安排的人,熟悉情況的人,甚至領導本人。問什麼?問路線、行程安排等,做到心中有數。問主題、問背景,還要問有什麼特別的報道要求,做到寫作有底。

下點笨功夫。時政報道篇幅不一定要長,准確是第一位的,要盡量避免時間、地點、人名和職務等要素錯誤。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動手記,就是記者的笨功夫。筆者從事時政報道近20年,一直保持一個習慣:到了會場、活動現場就動手,拿出筆和紙,打開手機或電腦,老老實實把會議的標題抄下來、把領導的名字、職務一一寫下來,然后仔細核對。會場擺放的姓名牌、主持人的主持詞可以作參考,但是不能以此為准,因為現場可能有變化,應以會場實際情況為准。小心駛得萬年船,隻有踏實、細致,才能減少和避免差錯。

知識准備:儲備上更厚一層

借用明太祖朱元璋打江山治天下提出的策略“高筑牆、廣積糧、緩稱王”,來說當下時政記者如何進行知識儲備。相對而言,時政報道對記者綜合素質要求較高,需要保持日常學習、廣泛持續積累,做好各方面的知識儲備。

“高筑牆”,就是要有較高的政治素養。時政記者,就要關心關注時事、政治,這是看家本領、基本功。對中央的方針政策、省委省政府的精神要求、市委市政府的決策部署,要多學習、多熟悉、多鑽研,力爭做到對上級的政策精神講得出一二三,對市情能夠說得八九不離十,不要模模糊糊、似是而非,更不要說外行話,說與上級精神要求相背的話。

“廣積糧”,就是要廣泛涉獵。2017年在新聞戰線“新春走基層”活動座談會舉行,時任中宣部部長劉奇葆明確要求新聞工作者“既要做專家,也要做‘雜家’,拓寬知識領域、完善知識結構,把報道做得更好”。現在年輕記者普遍存在一個不良傾向——跑文化的隻關注文化,跑經濟的隻關注經濟,負責副刊的不關心時事,做社會新聞的兩耳不聞窗外事。事實証明,如果隻關注某一個領域,視野受局限,坐井觀天,那麼在記者自己負責的領域也不會做到廣博和深厚。做時政報道,也不能隻關注時政,要廣泛積累知識,當專家型雜家,做十項全能選手。

“緩稱王”,就是要保持謙虛謹慎。對於記者來說,每天的採訪都是新課題,今天不能重復昨天的故事。今天沒出錯,不代表明天不出錯、永遠不出錯。做了一篇出彩的報道,得到了各個層面讀者的肯定,可以高興,但不能沾沾自喜,更不要目空一切。新聞採訪每天都在路上,需要我們每天都保持清零的心態,重新戎裝再出發。謙虛謙和,戒驕戒躁,既是為人的優良品德,也是一名合格時政記者的必備素質。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