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新聞戰線》>>2019年·第4期

以 “我” 的眼光,用 “活” 的思想

李洪興 
2019年08月27日15:19 | 來源:人民網-新聞戰線
小字號
原標題:以 “我” 的眼光,用 “活” 的思想

現場評論的場景化特點,已經較為明顯。以我們已採寫刊發的為例,“我在長江”系列、“我在進博會”系列、“我與河長面對面”系列,都是評論員切實置身於特定採訪場景中,構建了一個觀察、對話與思考的場域。更重要的是,在這些現場評論中,“我”是格外突出的。實際上,在一定場景中的現場評論,就是以“我”為關鍵主體,猶如電影攝像機的鏡頭,在“推、拉、搖、移、升、降”的動態過程中,完成了採寫。這其中,需要“我”,也離不開“活”。

現場評論,要有“我”的眼光

現場,一定是“我在”的現場。無論是評論員長時段地行走長江,還是在進博會展館間穿梭,抑或是下沉到某個地方跟著河長巡河,都是到現場、察現場、寫現場。不同於此前評論以思想觀點為重、理性色彩突出,突出“我”的現場評論,更多了一層細膩與感性。可以說,帶著“我”的眼光,現場評論讓理性與感性交融、使故事線與觀點線交織。這如同戲劇表演中的一種體驗類型,那就是“沉浸式戲劇”,評論員不再是離舞台很遠的“觀眾”,而是用其所看、所問、所思來形成觀點、組織觀點、帶動觀點。

現場評論,要用“活”的思想

“在現場”,並不意味著就“有現場”。去採訪,有時會發現,採訪對象與內容不一定有趣、有料,可能還與主題相差甚遠。這其實是在提醒我們,需要有靈活變通的意識,現場場景千變萬化,應該及時調整採訪方式、觀察角度、思考方向。倘若沒有一點“活”的思想、“動”的意識,現場評論很容易淪為“命題作文”“強作文章”。其實,這裡的“活”,一方面是“採訪靈活”,遇到復雜情況須因事因勢而變﹔另一方面是“素材鮮活”,在現場就要主動找“活水”、抓“活魚”﹔更重要的是“頭腦忙活”,時刻有意識地捕捉新信息、觀察新細節、思考新視角。現場評論,在一定意義上就是察人之所未察、見人之所未見、想人之所未想,用鮮活有趣的素材為讀者提供新知識、新認識、新見識。

現場評論,要有“精”的選題

做好現場評論,特別是打造一個名牌欄目,是一個系統性工程。這需要選題類型上再“精”一些,以中央關切為關切,精准對焦重大議題﹔選題機制再“穩”一些,努力做到定期策劃、提前介入、形成機制﹔人員力量再“強”一些,評論員的“單兵突擊”與多人小分隊的“聯合作戰”相結合,也可以借助全國黨報評論融合發展平台的力量﹔寫作方式再“活”一些,靈活多變、不拘一格,讓情景化的評論更加生動多彩﹔刊發推送再“顯”一些,無論是報紙版面還是新媒體渠道,不妨在相對固定、顯眼的位置,集中且連續地刊發,以便增強欄目的標識性與記憶點。在策、採、編、發等環節上形成合力,現場評論就能更加給力。

有人說,腳“深”方能文不“淺”,看行走長江的現場評論,感覺像在“追一部‘連續劇’”。這飽含了肯定和期待。做好現場評論,踐行並增強“四力”,黨報評論員還在路上,現場評論也在路上。

(責編:徐銘遠(實習)、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