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新聞戰線》>>2019年·第4期

站在田間地頭找 “評論感覺”

桂從路
2019年08月27日15:20 | 來源:人民網-新聞戰線
小字號
原標題:站在田間地頭找 “評論感覺”

2018年12月17日到20日,筆者在江蘇省蘇州、無錫兩地,圍繞河湖長制落實情況開展調研,形成了《“聯合河長”啟迪系統化治水思維》《落實河長制,關鍵靠制度》兩篇見報現場評論。從前期選題策劃、素材收集,到中期實地調研、現場採訪,再到后期內容組織、稿件撰寫,這組現場評論與之前“大江奔流”系列不同,是主動策劃、明確選題、集中採訪的結果。參與這組現場評論寫作,主要有以下幾點思考。

現場評論是什麼?

廓清概念、清晰定位是准確把握現場評論寫作要求、形成高質量評論產品的第一步。從欄目設置上,《現場評論》和既有的《一線視角》《評論員觀察》有什麼區別?從評論寫作上,現場評論是一種創新文體,還是一種有現場感的寫作手法?

我理解,現場評論關鍵在於,讓評論員去一線發現真問題,把評論的深度思考融入到採訪調研寫作中。操作河湖長制這組現場評論時,我們三人小分隊分赴北京通州、浙江湖州、江蘇蘇州開展調研,形成對這一問題較為全面的思考、認識和判斷,結合各地創造性落實的特點,形成了6篇主題相同但角度不同的文章。從這個意義上講,現場評論不是簡單地在文章中多一點現場描寫,而是帶著思考抓“活魚”的觀察視角,是增強評論員“四力”的有效載體,是對“站在天安門上想問題,站在田間地頭找感覺”的生動詮釋。

現場評論“評”什麼?

評論文章寫作以要素支撐觀點,提供對某一對象的確定性看法或建設性意見。這就需要我們在選題策劃時,必須加以篩選和甄別,明確哪些現場適合做現場評論。河湖長制這組評論,我們選取“和基層河長巡河”這一現場,提供了一定的評論空間,但是河湖長制的落實是一個系統性、長期性工程,很難通過這一個簡單的現場來展現全貌,這也導致后期寫作時存在現場元素不夠飽滿的問題。個人建議,作為評論的現場,應當盡可能是動態的、有機的、真實的、完整的、具體的。比如嫦娥四號發射任務現場、港珠澳大橋通車儀式現場,這些重大活動和標志性節點,匯聚了更多可供選擇的現場元素,或許更容易寫出現場感。

現場評論怎麼寫?

河湖長制這組現場評論,個人感覺有兩個困難需要加以克服:

採訪的困難。相較於專業部門記者,評論員的採訪經驗往往不夠充足,一旦事先准備不充分,很容易在基層一線陷入被動,走馬觀花的調研、泛泛而談的採訪,很難獲取有用信息。

寫作的困難。基層實踐千差萬別、採訪獲取的信息五花八門,有時候素材梳理難以抓住重點、觀點提煉找不到新意、文章架構也存在說服力不強等問題。這說明,寫好現場評論,對評論員的知識儲備和業務功底的要求更高,必須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此次參與河湖長制的現場評論,分社老師在採訪時的幫助,部門各位老師的指導,讓我獲益匪淺。

(責編:徐銘遠(實習)、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