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時代,資訊類移動視頻直播發展前瞻
摘要:資訊類移動視頻直播有較多優勢,但受制於帶寬和資費,發展較為緩慢。高速度、低時延5G的應用與普及,將為移動視頻直播帶來新機遇。當下,關鍵是要建構一套成熟的、成體系的資訊類移動視頻直播標准。
關鍵詞:5G 資訊類移動視頻 直播標准建設
2019年兩會前夕,中國聯通將人民大會堂、天安門廣場、兩會新聞中心列為首批5G建設區域,上行速度達到200Mbps、下行速度達到2.6Gbps的5G網絡在上述三個區域實現全覆蓋。據介紹,首次服務兩會新聞報道的5G完全可以滿足中央廣播電視總台5G+高清新聞報道的傳輸要求。盡管這只是5G在局部區域的試運行、測試和開通,但顯然,一切與傳輸速度相關的新聞報道形態如視頻、直播、多媒體、VR、AR、MR等都必須要直面5G時代了。
資訊類網絡直播和移動直播的前世今生
一般認為2016年是網絡與新媒體的直播元年,但這種說法並不准確。直播這一形態從互聯網誕生伊始就被運用於PC端的新聞報道中,新聞發布會、上市路演、演播室訪談都有圖文直播、視頻直播。因此,2016年“直播元年”中的直播,准確地說應該是指社交直播,或者稱之為主播式直播。
在社交直播出現以前,網絡與新媒體直播多為資訊直播,以媒介機構作為直播主體,以新聞資訊、事件現場、各種會議、大型節慶活動為直播對象,以PC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為平台和渠道,以網絡直播系統和軟件為直播工具。從2001年網絡實時直播兩會開始,直播已經成為重要會議、重大活動和突發新聞報道的“標配”。
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直播技術門檻的降低,移動端直播嶄露頭角。2017年2月,央視新聞移動網上線,全國37家省、計劃單列市廣電機構與中央電視台簽約入駐,共同打造覆蓋全國的資訊微視頻和移動直播平台,並提出“看新聞直播就在央視新聞移動網”的口號。人民日報與新浪微博、一直播共同推出了全國移動直播平台“人民直播”,百余家媒體,大批政府機構、知名自媒體、文體名人等入駐直播平台,發布優質直播原創內容,共享全流程技術解決方案、免費的雲存儲和帶寬支持。新華社啟動“現場雲”全國服務平台,記者隻需一部手機就可以實現素材採集和同步回傳,后方編輯部可實時進行在線編輯和播發,增強了報道的全時性和即時性。
受制於移動端的傳輸速度和用戶接收流暢性等問題,前5G時代的資訊類網絡直播和移動直播多以文字、圖片為主,視頻直播特別是長時間段、全過程的視頻直播還是稀缺產品。
資訊類移動視頻直播的比較優勢
資訊類移動視頻直播主要有兩種類型,一是在移動端直接接入電視信號,用戶可通過移動互聯網觀看電視直播節目﹔二是真正意義上的“移動直播”,通過在現場架設獨立的信號採集設備,導入導播端,再通過移動互聯網上傳至服務器供用戶觀看。在實際操作中,直播人員可使用Pad、手機、手持雲台等作為拍攝工具,隨拍隨傳,並直接與用戶進行交流。
比較資訊類移動視頻直播和傳統電視直播,兩者在選題、主體、技術、形式等方面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具體表現在:
總體而言,傳統視頻直播選題受限,操作較為復雜,對技術與直播人員要求高,形式和播控平台單一,用戶收看受時空限制,互動也難以實現,傳播效果有限。資訊類移動視頻直播具有易交互、易留存、無限量、低成本、多形態等特點,不僅在各個層面都有優於傳統電視直播的比較優勢,而且還能為傳統電視直播提供平台和入口,擴大傳統電視直播的覆蓋面。
資訊類移動視頻直播存在的問題
認識到移動視頻直播的優勢,也必須看到其存在的嚴峻問題。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
缺少嚴謹、規范的移動視頻直播標准。傳統電視直播的播出主體是電視台,各級電視台都有一套長期形成的、嚴格的、專業的採訪、制作與播出標准,內容質量相對可控。資訊類移動視頻直播發端於網絡直播,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而發展,從PC端到移動端,一直都沒有建立符合互聯網傳播規律的發布體系和標准,加之直播主體多元化,缺少相應的把關,帶來直播不規范、質量不佳等問題。
濾鏡、特效濫用,畫面清晰度較低,不能展現現場全貌與細節,難以體現出移動視頻直播的價值。傳統電視直播重視畫面的“原汁原味”,除了基礎的欄目名、字幕的遮幅添加和少許特效之外,並不對畫面進行過度處理。專業攝像師的從業經驗以及多機位的架設也讓直播的遠近調整和移位、遠景與近景的多次切換、多角度展現現場得到保証。移動視頻直播雖然多了各種手持直播設備,能低成本完成直播,但終究因為是非專業設備,像素不高,特別是光照較弱的環境下噪點較多,影響畫面清晰度。為了彌補移動視頻直播這一弱點,部分直播濫用濾鏡、特效等各種互聯網制作技術,豈不知這並不符合用戶對資訊類直播的需求。資訊類直播主要任務是直擊一線,真實呈現現場的點點滴滴,讓用戶身臨其境,進行深層次的新聞報道。過多炫技極大地降低了移動視頻直播的價值。
主持人綜合素質參差不齊,不能與現場深度融合。傳統電視直播中,出鏡記者要按照流程規劃串聯整場直播,對現場情況有全面了解,並能夠迅速調動被採訪者一起投入到新聞報道中。部分資訊類移動視頻直播,尤其是非重大事件的直播,主持人所呈現的儀態、神態、口述現場的能力、與被採訪者的互動都未能體現其專業性,且與攝影師配合度不高,常常身處畫面之外,有明顯的口誤、模糊表述等情況,影響用戶對事件的了解,也降低了直播質量。
直播時間過長,信息冗雜,缺少策劃,目的性不夠明確。傳統媒體注重“黃金時間”這一相對概念,有較強的時間意識,在特定時間段制作的直播節目進程緊湊,屬精品制作。海量的網絡空間和獨立的直播窗口給予資訊類移動視頻直播時長的自由,但這種自由是一把雙刃劍,如果缺乏“黃金時間”意識,處理不好時長與內容的關系,進程緩慢,堆積大量冗余信息,就會直接影響用戶體驗,導致用戶中途退出。近幾年,馬拉鬆賽事比較盛行,比賽本身時間比較長,一些移動視頻直播從主持人去現場的路上就開始直播,比賽直播中僅有單一的現場畫面和跑步鏡頭,長達四五小時的直播缺少策劃和控制,導致直播成為雞肋。
可控性較弱,對新聞倫理、個人隱私等問題把控不嚴。2016年9月,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下發《關於加強網絡視聽節目直播服務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規定開展網絡視聽節目直播服務,通過互聯網對重大政治、軍事、經濟、社會、文化、體育等活動、事件的實況進行視音頻直播的個人及機構應具備許可証和相關資質,從資質審核環節限定了資訊類移動直播開展的主體,嚴格把控對資訊類移動直播的管理。11月,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發布了《互聯網直播服務管理規定》,在第五條、第十條特別規定:提供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的直播服務提供者應當依法取得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資質,設立總編輯﹔發布新聞信息,應當真實准確、客觀公正。
盡管關於網絡視聽直播的相關通知、規定,提出了不少要求,但資訊類移動視頻直播、特別是突發性災難事件的直播,還是引來媒體的報道權與被報道者的人格權沖突問題,災難畫面處理的新聞倫理問題,媒體跟拍的行為與政府、醫療機構救助行為相沖突,因直播而造成的對傷者及其家屬二次傷害問題,等等。
建構5G時代資訊類移動視頻直播的標准
隨著高速度、低延時的5G開始應用與普及,受制於帶寬、資費的移動視頻直播將從相對稀缺的產品變為常態化的資訊報道形態。要確保用好這一“常規武器”,當務之急是移動視頻直播標准建設。
資訊直播屬於新聞事業的一部分,需要承擔報道新聞信息、反映和引導輿論的責任。雖然網絡直播已經發展多年,但無論是PC端直播還是移動端直播,無論是文字、圖文直播還是視頻、多媒體直播,都沒有統一標准。借鑒傳統電視傳播的經驗和規范,建設一套符合網絡、新媒體傳播特點的資訊類移動視頻直播標准,將直接關系到5G時代直播業務的發展與未來。
無論是傳統電視直播還是網絡與新媒體的視頻直播,標准都應包含兩方面內容:准入標准及評價標准。准入標准側重於為直播提供框架限制,使之能夠成為合格的新聞作品並推送到受眾中去,通常以明文規定或行業經驗總結等記錄下來,雖較為零散,但易查閱。評價標准則較為抽象,主要側重對直播進行質的等級量化,設置相應的評價維度與指標來進行測量與評判。
准入標准建立可參考已有互聯網管理規定和辦法,包括《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管理辦法》《互聯網直播服務管理規定》《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管理規定》等,但需要針對“資訊”從媒體報道與輿論引導兩方面綜合考慮,提出更高的要求。
評價標准的維度可以從傳統電視直播中汲取。電視直播所關注的選題、技術、新聞策劃、直播團隊、倫理等因素在移動視頻直播中仍需得到關注,同時需要增加“互動”維度,根據直播環境和外部條件,進行規范的、有效的互動。
據此,移動視頻直播的准入維度與評價維度如下:
根據Interactive Advertising Bureau (IAB)發布的“直播視頻趨勢——全球視角”報告,全球超過2/3的消費者收看直播視頻內容(67%),65%的直播視頻觀眾希望在智能手機上收看。根據CNNIC第4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8年12月,網絡直播用戶規模達3.97億,較2017年底減少2533萬,用戶使用率為47.9%,較2017年底下降6.8個百分點。從數據看,直播用戶的規模和使用率都在下降,因此,5G對於資訊類移動視頻直播,機遇與挑戰並存。構建一套規范的、成體系的、實用的直播標准,從內容、技術、流程、互動、效果等維度進行專業性評判,將會有效推動直播業務的發展,保障資訊類移動視頻直播在5G時代擁有一席之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