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新聞人追夢新時代 貼近,見証"平凡的傳奇"

2019年08月28日07:35 | 來源:中國記協網
小字號
原標題:貼近,見証“平凡的傳奇”

  編者按: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廣大新聞工作者走遍祖國大江南北,走進各行各業基層一線,深入發掘每一個普通人與共和國風雨同舟、共同成長的奮斗經歷。他們把創作扎根在最深厚的土壤裡,汲取最肥沃的養分,記錄最動人的追夢故事。本期讓我們跟隨三位記者的腳步去體會那些守護並追逐最初夢想和信仰的感動。

  《求是》蒲韜:

  感受天路承載的汗水與奮進

  在“壯麗70年 奮斗新時代”中央媒體蹲點調研採訪中,我們下鐵路、進隧道,探國企、走基層,與青藏鐵路職工和沿線居民深入交流。我們在有限的時間裡,總是盡可能多地去和遇到的每一個人交談,盡可能多地拿起相機記錄下每一個動人的瞬間,努力把所看到的曾在和正在青藏鐵路上揮洒汗水的勞動者們都深深印在腦海裡,真切感受到了這條天路所承載的汗水與歡笑、奮進與輝煌。

  一家三代的傳承

  今年81歲的李仁超在1984年成為青藏鐵路第一批內燃機車司機。他的兒子李文55歲,目前是青藏鐵路格拉段的內燃機車司機。孫子李勇偉31歲,在2017年成為青藏鐵路上的電力機車司機。駕駛著和諧號電力機車馳騁在青藏線上,李勇偉的心裡滿是對火車司機這份職業的無尚自豪:“伸向遠方的鋼軌,承載著我們家族的光榮與夢想。”

  鹽湖上的“蜘蛛俠”

  青海省柴達木盆地南部的察爾汗鹽湖地域廣闊,這裡氣候干燥寒冷,四季鹽鹼風肆虐,被稱為“生命的禁區”。青藏鐵路穿行而過,宛如一條鋼鐵彩虹。然而,由於空氣中的鹽分含量高,遇到雨雪天氣,鐵路牽引供電接觸網設備上就會形成鹽污,容易引起絕緣設備導電,誘發行車安全事故。

  在這裡,鐵路職工們有著一項特殊的任務——“除鹽”。這群特殊的接觸網工人,穿梭在青藏鐵路沿線,抗風沙、戰雨雪,在高空作業維護線路,保障青藏鐵路的安全暢通,他們被稱為青藏線上的“蜘蛛俠”。雖然任務量重,但除鹽師傅們不畏艱辛,守護著“鋼鐵彩虹”的安全運輸。

  天路送餐人

  在那曲市,高寒干燥的氣候我們尚可適應,可嚴重的高原反應卻讓我們無所適從。“能待在這裡,就是一種奉獻。”到了那曲,我才對這句話有了切身的體會。

  那曲公寓擔負著為進出西藏的列車司機及乘檢送餐的任務。在這個空氣含氧量僅為海平面一半的地方,加快步子走路都讓人氣喘吁吁,可天路送餐員卻無時無刻不在和時間賽跑。為了按時把飯送到列車司機和乘檢的手裡,他們每天在公寓和車站間往返30多趟,10多年來從未間斷。送餐員工作的身影,就是那曲車站最美的風景線。

  那曲公寓送餐員丹增卓嘎為火車司機送餐

  未來,我們還要堅持把自己的創作扎根在最深厚的土壤裡,汲取最肥沃的養分,帶著人民的情懷,記錄偉大時代。

  法制日報劉玉璟:

  走得夠近,才看得更真

  卓拉,藏語意為“亂石堆放的地方”。位於中印邊境錫金段的卓拉哨所海拔4687米,常年大霧彌漫,風暴、雪崩、雷雨等自然災害頻發,空氣含氧量不足內地50%,被稱為 “霹靂哨所”,在每年11月至次年6月長達8個月的時間裡,因大雪封山,這裡與外界隔絕,哨兵的戍邊故事也鮮為人知。

  4月28日,我們從拉薩出發,乘坐火車抵達日喀則,又驅車4個小時到達亞東。第二天,經過一晚的休整,再次驅車一個多小時才到達位於半山腰的連隊。

  從連隊往上的簡易公路被厚厚的積雪覆蓋,挖掘機正在加班加點向前掘進,力爭早日打通上山通道,盡管如此,我們到達時挖掘機才向前掘進了不到四分之一的路程。

  連隊指導員給了我們兩個選擇:一是就近在連隊做外圍採訪,二是徒步爬雪山上哨所。

  前輩的新聞經驗告訴我們,隻有腳踏實地,深入一線,才能採寫出沾泥土、帶露珠、接地氣的新聞作品。

  仰仗著較強的身體素質和長期在藏對西藏環境的適應能力,我決定徒步爬一爬“挂在天上的哨所”。

  從連隊徒步上山,放眼望去,皆是白茫茫一片,一腳下去,厚厚的積雪淹沒膝蓋,在經過不足一公裡的平緩路面后,前方沒了路,我們相繼爬上“忘鄉坡”“忘憂坡”和“忘情坡”,這三坡一個比一個陡,一個比一個難走,直線距離不足5公裡、垂直海拔將近800米,將近70度的陡坡和一米多厚的積雪讓我們向前爬一步,向后滑兩步,前行的道路異常艱難。經過近5個小時的艱苦攀爬,我們一行終於抵達哨所,也因此能近距離感受到邊防官兵的喜怒哀樂,揭開卓拉哨所神秘的面紗。

  記者劉玉璟正在向卓拉哨所攀爬

  盡管在西藏工作已有7年,自認為對西藏的自然環境有極強的適應力,但卓拉哨所的艱苦環境還是超出了我的想象。久違的高原反應讓我在到達山頂時頭痛欲裂,強烈的紫外線晒在臉上火辣辣地疼,似乎在給記者上哨所的行為一個下馬威,雙腿像灌了鉛一樣,每前進一步都異常艱難,但看到“卓拉哨所”幾個大字的一剎那,渾身的疲憊似乎都一掃而光。

  高原的天氣多變,剛到哨所沒多久,太陽已經悄無聲息地藏了起來,一場突如其來的大雪掩蓋了記者一行上山的腳印。

  夜晚的哨所外,狂風肆虐,雷電交加,營房內,我們圍著一個簡易的汽化爐,暖意融融,在一盞昏暗的燈光照射下,我們靜靜地傾聽戰士們守邊戍國的感人故事,感受祖國的強大給哨所帶來的巨變。

  因女兒出生喜極而泣的1班班長、四級軍士長段新林﹔從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叛逆小伙到如今成長為部隊多面手、守邊戍國的男子漢夏夢鑫﹔入伍12年仍堅持不懈復習,准備高考后繼續為西藏做貢獻的江楓……每一個人的生活都是一個感人的故事,一曲動人的贊歌,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我們也因他們的喜悅而喜悅,因他們的無奈而流淚,被他們義無反顧、堅定不移的精神所感動。

  接地氣方能見真情。我相信,隻有親身體驗爬哨所的艱辛,親耳聽到戰士們的肺腑之言,才能寫出打動讀者的好文章。

  湖南紅網王潔、廖秋萍:

  奔跑吧,追夢人

  韶華無雕飾,追夢顯本色。

  在湖南張家界,有這樣一群平凡的追夢人,堅守日常,奮力奔跑,守護著最初的夢想和信仰﹔不懈追求、執著追夢,創造著屬於自己的美好生活。

  他們中有堅持工匠精神,當好手藝傳承者的廚師﹔有堅守崗位20年的信訪工作者﹔有用行動引領莓茶走向世界的“莓茶之父”﹔還有為鄉村振興注入科技之力,戀上田間地頭的“痴心漢”……

  採訪廚師童鵬飛,記者感受到了祖國日新月異中百姓的餐桌變化。他說,從業近30年,最大的感悟是,廚師並不僅僅是一種職業,更體現一種守業的精神。廚師的功夫,初時在於刀工、技巧、火候,而后漸漸到了一個更高境界,追求的則是食材背后的內涵、文化與故事。的確,除了不忘初心、不怕吃苦的學習鑽研之外,最重要的是祖國的強大、社會的發展,才創造了現在美好幸福的生活。

  記者採訪自來水搶修現場的工人

  老驥伏櫪,志在千裡。與共和國同齡的“莓茶之父”黃宏全人老心未老,70歲高齡的他仍奔波在一線,就是為了讓“莓茶”產品帶著張家界符號,走出中國、走向世界。他願意把自己的終生奉獻給黨的科技事業,把初心和信仰播種在張家界的山山水水中。

  採訪的人多了,便自然而然生長出一種能耐,用心感受,氣質、眼神、微笑……這些都是有內涵的。日復一日,看似千篇一律的日常採訪,總有著不同的收獲,或許它不能堆積成個人成長的高峰,但總有一些採訪經歷和故事,讓人記住初心在哪、是什麼樣子的,讓人守護著這份初心,執著前行。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