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新華智雲推出25款媒體機器人 解決媒體人痛點

姜繼葆
2019年08月28日07:40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機器人寫稿已經不夠了 新華智雲首推媒體機器人矩陣

  新華智雲8月26日發布自主研發的25款媒體機器人,希望能用智能化的技術、媒體機器人來解決媒體人在新聞生產過程中的痛點,更快更好地採集和處理新聞資源。

  新華智雲是由新華社和阿裡巴巴共同成立的一家媒體人工智能科技公司,被業界稱為“技術公司裡最懂媒體、媒體公司裡最懂技術”的公司。

  26日發布的25款媒體機器人中,助力新聞人“採集”新聞資源的媒體機器人有8款,分別為:突發識別機器人、人臉追蹤機器人、安全核查機器人、文字識別機器人、數據標引機器人、內容搬運機器人、多渠道發布機器人、熱點機器人等。助力新聞人“處理”新聞資源的媒體機器人有17款,分別為:智能會話機器人、字幕生成機器人、智能配音機器人、視頻包裝機器人、視頻防抖機器人、虛擬主播機器人、數據新聞機器人、直播剪輯機器人、數據金融機器人、影視綜快剪機器人、體育報道機器人、會議報道機器人、極速渲染機器人、用戶畫像機器人、虛擬廣告機器人、一鍵轉視頻機器人、視頻轉GIF機器人等。

  “在未來,媒體是否具備了智能化,這將成為媒體最重要的特點。隨著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新聞人在新聞資源的採集和處理過程中面臨新的痛點,需要新技術來解決。但無論技術如何變化,從媒體角度來講,有些事情是固定不變的。”新華智雲聯席CEO傅丕毅說,採訪和寫稿是媒體最重要的工作,也就是對新聞資源的採集和處理,這是媒體在任何時代的兩個根本工作和重心。

  在新聞中,突發事件“唯快不破”。新華智雲針對這一剛需研發的“突發識別機器人”會自動識別屬於突發事件的媒資,提醒記者、編輯優先處理。機器人還能自動識別突發事件媒資中有價值的新聞片段,如警務、醫務人員等,其算法模型的准確率高達95%。在不久前的台風“利奇馬”報道中,“媒體大腦”中來自受影響地區的現場素材被打上了突發事件的高亮標簽,提醒編輯優先處理。

  “突發識別機器人”媒體大腦識別“突發事件”截圖

  為視頻添加字幕是編輯視頻新聞的必要工作之一,但十分繁瑣。數據顯示,“字幕生成機器人”是最受記者、編輯們歡迎的一款媒體機器人。機器人可以將一段長文本智能地拆分成適合屏幕展示的短句,還支持字幕批量替換,大幅度提高短視頻制作效率。

  “從前我制作兩分鐘的同期字幕,至少得花半小時,現在機器人少則幾秒(採訪對象普通話標准),多則十分鐘就能搞定。至少節省三分之二的時間。”新華社浙江分社記者唐弢說,“譬如我制作的《紅色守望,一個人的升旗儀式》短視頻,時長近3分鐘,制作花費大約半個時間,我的主要精力花在思考畫面的剪切和銜接,至於配字幕、聽同期,就直接交給機器人了。”

  5G時代將為普通個人用戶帶來高速率,低時延的上網體驗,也對現場的直播內容提出更多需求。“直播剪輯機器人”可以在直播場景提供人臉識別、語音識別轉文字等智能能力,幫助編輯在直播過程中精准定位,實現直播流快速剪輯,內容實時分發。

  山東互聯網傳媒集團大眾網採訪中心記者鄧雲峰說,以前做這類視頻,如果需要馬上剪輯的話,隻能停掉直播流,然后在本地軟件上剪,差不多需要20分鐘。現在可以實現邊直播邊剪輯,2∼3分鐘出一條視頻,工作效率提高5倍多。

  新華智雲26日發布自主研發的25款媒體機器人,同樣得到國內多位新聞研究學者的關注。清華大學新聞學院教授沈陽認為,新華智雲媒體機器人,它的本質在於提升了內容生產的生產力,並且在內容的生產關系上,也起到一個很好的促進和發展的作用。

  “這是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加上我們媒體內容行業的專業智慧,三者相結合的一個非常好的工具平台。”沈陽說,我們希望這個平台,未來能夠更加穩健,更加快速地持續迭代,更多地向全國的同行進行開放,使得它具有更好的應用案例和更廣闊的應用范圍。

  中國政法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網絡與新媒體研究所副教授王佳航認為,25款媒體機器人的批量推出是智能化新聞業發展進程中有標志意義的事件,將使新聞業人機協同的觀念和意識大大提升,全產業鏈智能化進程提速,推動媒體融合進一步深化。

  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院長、教授張明新認為,作為媒體智能化研發和應用的典范,新華智雲在這方面引領了時代潮流。從2017年發布中國首個媒體人工智能平台“媒體大腦”,到2018年成功推出“媒體大腦 MAGIC短視頻智能生產平台”,到今天推出“智能媒體機器人第一梯隊”,每年都有重大成果,顯示了在媒體與技術交叉領域的獨有優勢。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