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新聞戰線》>>2019年·第4期

《新華日報》十種版本形態辨析

趙劍波
2019年08月28日15:05 | 來源:人民網-新聞戰線
小字號
原標題:《新華日報》十種版本形態辨析

《新華日報》誕生於第二次國共合作時期的1938年初,她是國共談判的重要成果之一,也是經以國民黨為主體的國民政府批准的、中國共產黨在全國發行的唯一一份中共中央政治機關報。《新華日報》作為傳播中共政治綱領、政策主張的重要媒體,在引導全國人民堅持持久抗擊日本侵略戰爭方面,在倡導民族統一戰線、聯合各民主黨派及社會各階層精英力量組建抗日聯合政府方面,在報道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對日英勇作戰、守衛國土方面,在主導國統區民族進步人士創作積極抗戰的文化藝術、營造全民抗戰的社會環境方面,都發揮了獨一無二、不可替代的歷史作用,彪炳史冊。

在辦報過程中,中共中央充分利用其通過了國民政府登記注冊的“合法性”優勢,於抗日戰爭階段在武漢、重慶等“國統區”辦報的同一時期,先后出版了《新華日報》華北版、太行版、華中版,分別作為中共中央北方局機關報、中共太行區委機關報、中共中央華中局機關報。這些不同領導機關的黨報,在抗擊日寇侵略的前線或者大后方,都極好地發揮了“戰斗”的輿論媒體的重要作用。其中一些版本的《新華日報》,一直持續出版到解放戰爭時期。抗戰勝利后國民政府還都南京,中共中央為了適應新時局的發展需要,決定將《新華日報》的總館遷往上海,在上海、南京分別出版新版本的《新華日報》(因故未能出版),而將重慶版的《新華日報》作為中共四川省委機關報,留在當地繼續出版發行。此外,解放戰爭時期和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共中央再次利用《新華日報》在全國各階層人民心中有巨大影響力的“紅色品牌”優勢,先后出版了中共華中工委機關報《新華日報》、中共南京市委機關報《新華日報》、中共中央西南局機關報《新華日報》、中共江蘇省委機關報《新華日報》等不同版本的報紙。目前,中共江蘇省委機關報《新華日報》在江蘇省南京市,作為中共地區性黨的喉舌、主流媒體繼續運營發展著。

中共中央政治機關報《新華日報》(武漢)(1938.1.11∼1938.10.25)

1937年初,隨著全國抗日戰爭形勢的進一步發展,國共兩黨開始商討攜手合作、聯合抗日的戰略問題,其中一項主要內容就是中國共產黨要在“國統區”公開出版自己的報紙和期刊。這項工作由中共在南京的談判代表周恩來負責,並由周指派潘梓年、章漢夫來南京籌備開辦報刊事宜。周恩來等中共領導人決定將報紙定名為《新華日報》,邀請國民黨元老、國民政府監察院院長於右任題寫了報頭。

《新華日報》的籌備工作緊張、困難但富有成效,此時日軍的侵略腳步已經逼近南京,籌備人員、設備、物資等,不得不隨著國民政府的西遷而抵達武漢。1937年12月21日,冬至的前一夜,陳紹禹(王明)、周恩來、秦邦憲(博古)等在武漢與蔣介石會談,其中一條是關於《新華日報》出版的事情。這次蔣鬆了口,表示對此“完全同意。”終於,《新華日報》於1938年1月11日正式出版了。創刊時,《新華日報》的社長為潘梓年,總編輯為華崗,總經理為熊瑾玎。

早在《新華日報》創刊前,中共中央完善了黨對《新華日報》的領導。1937年12月23日,中共中央長江局在武漢正式成立,王明為書記,周恩來為副書記。《新華日報》歸中央長江局領導。長江局為此成立了專門的黨報委員會,由王明、周恩來、博古、華崗、何偉、潘梓年、黃文杰組成。報館設立董事會,成員包括:王明、博古、吳玉章、董必武、何凱豐、鄧穎超。王明為董事長。

由於日軍的進犯,武漢三鎮於1938年10月25日淪陷。當天出版的第287號《新華日報》,終結了該報在武漢的歷史。

這一時期的《新華日報》處於抗日戰爭的戰略防御階段。《新華日報》緊扣時局主題,著重宣傳報道了中共堅持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堅持全面抗戰、持久抗戰的方針政策﹔宣傳報道了全國軍民抗日斗爭的英勇事跡、以武漢為中心的抗日救亡運動,並以媒體之力推動蔣介石堅持長期抗戰的策略。同時還介紹與宣傳了馬列主義,引導一大批愛國人士走上了革命之路。

中共中央政治機關報《新華日報》(重慶)(1938.10.25∼1946.4.19)

1938年8月,抗戰形勢驟變,武漢不保,《新華日報》著手准備西遷重慶。熊瑾玎率領的23人第一批離漢遷渝。報館的大部分人員於10月22日離開漢口。這批人員西遷途中發生了“新升隆”號慘劇,報館的16人、武漢八路軍辦事處的9人不幸遇難。

1938年10月25日,《新華日報》出版了重慶版的第一期報紙、即總序列號第287號報紙。而同日在武漢出版的第287號《新華日報》,因毀於戰火,至今無法見到其真面目。

1938年9月,中共中央召開了擴大的六屆六中全會,批判了王明的右傾機會主義錯誤,並根據形勢需要決定撤銷中共中央長江局,設立中共中央南方局。1939年1月,南方局在重慶正式成立,由周恩來任書記。在渝出版的《新華日報》成了中共中央南方局直接領導的政治機關報,周恩來為《新華日報》董事長。《新華日報》在重慶出版期間,先后經歷了反對《聯合版》的斗爭,突破新聞封鎖、揭露“皖南事變”真相,以媒體之責配合中共中央打退國民黨的三次“反共高潮”,開展“整風運動”等活動,創造了《新華日報》最為輝煌的一段歷史。

皖南事變以后,蔣介石集團用各種手段來鉗制《新華日報》,查扣稿件、破壞發行,恐嚇廣告主,派特務盯梢等。《新華日報》為了穩住陣地,堅持出版,渡過了困難時期,其間曾改為一中張(即對開四版的一半)出版。1942年2月1日,《新華日報》恢復對開四版。這期間,為了預防突發事件,中共南方局還決定將《新華日報》的40多名人員轉移到別處,以保存實力。撤離的人一部分去了延安,一部分繞道香港經上海轉蘇北抗日民主根據地,或留在海外。他們中的一部分人員,成為《新華日報》其它地方版的骨干力量。

中共中央北方局機關報《新華日報》(山西沁縣)(1939.1.1∼1943.9.30)

1938年7月,武漢形勢吃緊,中共中央長江局作出了疏散《新華日報》人員的決定,其中楊放之(吳敏)、何雲等率領一批人員到西安,計劃建立《新華日報》西安分館,出版《新華日報》西北版。因國民黨當局的阻撓,西北版未能出版。何雲等正一籌莫展時,經西安赴延安參加中共六屆六中全會的朱德總司令了解到這個情況后便發出邀請:不讓出,你們就到華北去,華北軍民歡迎你們。1939年1月1日,《新華日報》華北版在晉東南沁縣正式出版,為中共中央北方局機關報,何雲任社長兼總編輯。中共中央北方局組成了由楊尚昆、彭德懷、左權、陸定一、傅鐘、李大章、何雲、陳克寒等人參加的黨報委員會。

《新華日報》華北版是一張鉛印的四開四版報紙,為隔日刊。報紙一出版,發行量就達兩萬份,一年后達5萬余份。《新華日報》華北版第一版是社論、要聞﹔第二版是國內新聞﹔第三版是國際新聞﹔第四版是根據地建設等。開辟的主要欄目有:《社論》《要聞》《華北新聞》《敵后方通訊》《華北戰況》《戰地通訊》《華北捷報》《華中通訊》《華東通訊》《半月軍事動態》《領導人文章》等。《新華日報》華北版成為鼓舞和激勵人民對日斗爭的響亮號角。朱德總司令給予高度評價:“一張《新華日報》頂一顆炮彈,而且《新華日報》天天在作戰,向敵人發射出千萬炮彈。”

因中共中央戰略布局的調整,1943年10月1日,《新華日報》華北版改為《新華日報》太行版。至此,《新華日報》華北版持續出版4年9個月,共編號出版846期報紙。《新華日報》華北版發行范圍基本上以晉察冀地區為主,遍及華北各抗日根據地,常年發行量為3萬份。

中共太行區委機關報《新華日報》(河南涉縣)(1943.10.1∼1949.8.19)

由於中共太行分局合並北方局,中共晉冀豫區黨委改為中共太行區黨委,1943年10月1日,《新華日報》華北版改為太行版,成為太行區黨委機關報,社址先后設在涉縣的桃城村、七原村、西戌村。改版后,史紀言任社長兼總編輯,安崗、蔣慕岳、周永生任副社長兼副總編輯。

《新華日報》太行版為對開四版,隔日出版。1949年5月1日第1355號,該報刊登了改出日刊的啟事:“為適應新的工作需要,本報自五月一日起,改出日刊(每逢星期日無報)。希各地讀者注意。”同時該報的報頭版式也發生了變化。從左向右排列的“新華日報”的報名,取代了於右任題寫的舊報名。時間、期號、登記証號的排列也開始自左向右排列了。

1949年8月5日開始,《新華日報》太行版在右報眼位置刊登啟事:“由於區劃關系,本報不久即停刊,故九月份報費停收。希各地讀者注意。”8月19日,《新華日報》太行版刊登了終刊啟事:“本報及新華社太行分社奉命結束,本報於8月20日宣告終刊,今日是與讀者晤面的最后一次。本報自1943年10月1日,由新華日報華北版改版以來,在太行區黨委直接領導下,又得各領導機關、全體通訊員同志之熱忱寫稿與幫助以及廣大干部群眾之關懷愛護,出刊至一千四百四十九期,完成了它所擔負的歷史任務。當本報終刊之際,特向各領導機關、全體通訊員及廣大群眾,致以忠誠慰問和敬禮!”

8月19日終刊號第二版上,以太行新華日報社、新華社太行分社名義刊登的《給各級黨委宣傳部各辦公室及全體通訊員同志的告別信》中寫道:“(本報)報道與反映了抗日戰爭、人民解放戰爭以及土地改革、大生產運動等各種斗爭,使黨報與實際斗爭和廣大群眾建立了不可分離的關系,集中體現了黨在各個時期對人民的實際斗爭指導。”

中共中央華中局機關報(江蘇淮陰)(1945.12.9∼1946.12.16)

抗日戰爭后期,為了應對國民黨掀起的反共高潮,《新華日報》的一部分人員轉移到了華中地區,為《新華日報》華中版的創辦帶來了“火種”。華中版於1945年12月9日誕生在蘇皖邊區首府淮陰。起始為四開兩張,后擴大為對開四版。為了加強對《新華日報》的領導,華中分局組織了黨報委員會,以鄧子恢、張鼎丞、曾山、劉瑞龍、李一氓、馮定、范長江為委員,鄧子恢為書記、李一氓為副書記。另組織編輯委員會,以范長江、惲逸群、黃源、樓適夷、包之靜、史乃展、謝冰岩為委員,范長江為社長兼總編輯。1946年5月18日,范長江離開《新華日報》華中版,去南京加入到以周恩來為首的中共代表團后,惲逸群任社長兼總編輯。

當時,《新華日報》華中版和新華社華中總分社合在一起,總的名稱是華中新華通訊社,內分報紙編輯部、華中總分社(對內則是華中版的通訊部)和經理部三大部分。此外,《新華日報》華中版成立了附屬的華中新聞專科學校,校長范長江(后為惲逸群),副校長包之靜,教育長謝冰岩。報紙初創時為對開兩版,1946年3月1日起擴大為對開四版。華中版在當時的影響很大,除在解放區廣泛發行外,還有一部分投送進了國統區。

1946年12月,華中主力部隊奉命北移山東作戰。在社長惲逸群的率領下,《新華日報》華中版全體人員隨華中黨政機關北撤山東,與山東《大眾日報》合並。《新華日報》華中版於12月16日停刊,前后出版了一年零六天,共計367期。

中共四川省委機關報《新華日報》(重慶)(1946.4.19∼1947.2.28)

抗戰勝利后,國民政府准備還都南京,中共中央應對形勢的變化也作了戰略調整,並決定將《新華日報》總館遷往上海。1946年4月19日,中共四川省委經中共中央批准成立。四川省委領導整個西南地區包括四川、西康、雲南、貴州四省黨的組織。按照中共機關報的傳統,此時的《新華日報》成為中共四川省委的機關報。但是,由於此時的《新華日報》還是中共在國統區唯一公開發行的大型日報,實際上仍然承擔著中共代表團的宣傳任務。廣大國統區的讀者也是這樣看待《新華日報》的。

4月22日,中共四川省委在重慶召開成立大會,宣布吳玉章任省委書記,王維舟任副書記。四川省委宣傳部長傅鐘兼任《新華日報》重慶版代社長,省委委員梁華為《新華日報》總支書記。4月30日,周恩來舉行中外記者招待會,宣布中共四川省委成立,介紹吳玉章、王維舟、傅鐘及《新華日報》副社長周文等與記者見面。1946年7月中旬,中共四川省委宣布由著名文化人張友漁接任省委副書記兼《新華日報》代社長。《新華日報》成立重慶分館以后,人事上另一重要變動是任命熊復為總編輯,於剛為經理。

由於時局惡化,早在1946年9月,周恩來就致電吳玉章,要准備應付突然事變,把報館人員減到最小限度。同年10月,周恩來布置原《新華日報》的骨干章漢夫、夏衍、許滌新、龔澎等轉移到香港,在那裡開辟新的宣傳陣地。《新華日報》原社長潘梓年和總經理熊瑾玎業已撤回延安。這時《新華日報》留重慶的尚有100多人。《新華日報》重慶分館的人員,基本上是以熊復為核心的四川籍同志,如:漆魯魚、吳江、鄭心如、洪沛然等。

1947年2月28日,《新華日報》重慶分館被國民黨當局查封,報紙終刊。

中共華中工委機關報《新華日報》(江蘇射陽)(1948.1.1∼1949.4.30)

1947年10月之后,中共中央華東局決定撤銷蘇中、蘇北兩個區黨委和行政公署,成立中共華中工作委員會和華中行政辦事處。原蘇中區黨委機關報《江海導報》和原蘇北區黨委機關報《蘇北日報》奉命合並,於同年11月16日出版華中工委機關報《華中日報》。1948年1月1日,《華中日報》更名為《新華日報》華中版,使用原《新華日報》報頭。華中工委宣傳部長俞銘璜兼社長,后來由副社長徐進任社長,總編輯為周擎宇(后為秦加林)。

1948年春,華中工委恢復了附屬的華中新聞專科學校,校長俞銘璜,副校長兼教育長徐進。1949年4月下旬,人民解放軍發動了橫渡長江解放全中國的偉大進軍,中共華中工委機關報《新華日報》完成了歷史使命,於4月30日宣告終刊。大部分工作人員隨軍渡江南下,在無錫籌建蘇南區黨委機關報《蘇南日報》,另一部分人員留在蘇北出版蘇北區黨委機關報《蘇北日報》。

在這一年多的時間裡,《新華日報》華中版繼承和發揚了《新華日報》的光榮傳統,在中共華中工委的領導下,堅持不懈地宣傳報道國際國內的大好形勢,堅持不懈地宣傳報道黨中央有關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各方面的一系列方針政策,有力地指導了當時的地方軍事斗爭、土改運動、生產救災斗爭以及民兵、支前工作等中心任務。特別在宣傳舉世聞名的淮海戰役和發動全軍全民准備渡江作戰這兩大事件上,傾注了全力,發揮了黨報最大限度的組織動員作用。

中共華中工委機關報《新華日報》的出版,為黨在華中地區的發展和解放戰爭的勝利發揮了積極的輿論引領作用,並培養了一批黨的新聞干部。

中共南京市委機關報《新華日報》(南京)(1949.4.30∼1952.10.31)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中共中央華東局致電中共中央,請示上海、南京兩市解放后的黨報命名問題。中共中央於24日電復華東局,指示:“上海黨報決定命名為解放日報,南京黨報決定命名為新華日報。毛主席已允寫報頭,即可帶來,在帶到前可沿用舊報頭。”當日下午,周恩來在北京與即將南下工作的一批文化界知名人士談話,宣布了上述決定,並代表黨中央任命范長江為上海《解放日報》社長、石西民為南京《新華日報》社長。

石西民4月24日晚乘火車南下,於26日抵達南京。27日上午,石西民代表市軍管會,接管了位於中山路39號的原國民黨中央日報社,並立即以此為社址,籌辦南京《新華日報》。30日晨,一張以新華社社論《慶祝南京解放》為發刊詞的中共南京市委機關報《新華日報》面世。

以石西民為代表的一批《新華日報》老人,開啟了南京《新華日報》的光輝歲月,是中共南京市委機關報《新華日報》的核心力量。同時,還有一支以宋任窮為首的金陵接管支隊中的辦報人員,也加入到了這個隊伍中,他們是以陳陣為首的原豫皖蘇邊區《雪楓報》的全套人馬80余人和由李力眾帶隊的來自濟南《新民主報》、《濰坊報》及華東新聞學校的學員共約30余人,均奉命於4月29日分兩批進入原國民黨中央日報社,正式以新華日報社工作人員名義開展各項工作。他們具體研究了《新華日報》在南京出版的創刊號版面安排並試畫了版樣,一切均是依照重慶《新華日報》的樣式,報名放在一版上方的中間位置,版式為豎排,對開四版。

1952年10月底,中共江蘇省委開辦新的機關報后,南京《新華日報》完成了使命。

中共中央西南局機關報《新華日報》(重慶)(1949.12.10∼1954.8.30)

1949年4月,南京解放后,黨中央決定第二野戰軍從華東前線轉向大西南進軍,並決定從上海、南京抽調一萬名青年學生和干部,組織西南服務團,隨二野向西南進軍。

在這個西南服務團中,就有一支赴重慶的辦報隊伍。他們中,有從上海《解放日報》抽調的新聞干部,包括雷勃、馬逸峰、范榮康、許川、李峰、吳克之等20多人。有來自《新民報》的陳理源、錢辛波等。他們與從南京《新華日報》抽調的新聞干部合在一起,於9月下旬,隨西南服務團的其他人員從南京乘火車向大西南開拔。

11月20日,這支新聞隊伍(包括后加入進來的原《新華日報》的辦報人員邵子南、劉瞻、徐君曼、曾島、羊村等同志)到達湖南瀘溪縣城。在瀘溪縣,他們又與另一隊辦報人員、原《晉綏日報》的新聞干部匯合,准備前往重慶,在那裡恢復出版作為中共中央西南局的《新華日報》。就這樣,由原《晉綏日報》大部分人員、原留在重慶的部分《新華日報》人員和上海、南京來的新聞工作人員,再次扯起了《新華日報》的大旗,在重慶街頭高高飄揚。重慶人民高興地奔走相告:“《新華日報》又回來了!”

中共中央西南局機關報《新華日報》於1949年12月10日出版。這時的新華日報社,由西南局宣傳部副部長廖井丹兼任社長,常芝青任副社長,並組成了由常芝青、李蔚然、雷勃、張驚秋、陳理源五人參加的編委會。當時中央規定,報紙的清樣要送西南局書記審查。鄧小平同志委托西南局常委、宣傳部長張子意同志審查清樣。

1954年,中共中央撤銷西南局建制,西南局版《新華日報》於8月30日終刊。

中共江蘇省委機關報《新華日報》(南京)(1952.11.1∼至今)

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決定,南京市、蘇北行政區、蘇南行政區合並成立江蘇省。三地的黨委機關報《新華日報》《蘇北日報》《蘇南日報》因而在南京合並,從11月1日起出版中共江蘇省委機關報,報名仍為《新華日報》。

《新華日報》自成為江蘇省委機關報以來,隨著全國政治大氣候的變化,經歷了幾個不同的發展時期。1967年1月,《新華日報》被“造反派”奪權,在兩派斗爭激烈時曾一度停刊。1968年3月,江蘇省革命委員會成立,軍管的《新華日報》成為省革委會的機關報。1970年12月26日,《新華日報》重新成為省委機關報。“文革”期間,黨報的優良傳統被徹底破壞,報紙信譽掃地。1976年粉碎“四人幫”后,報紙有過一段短暫的徘徊。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新華日報》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歷史時期,乘著改革開放的東風,報業發展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興旺局面。

毛澤東曾三次為《新華日報》題寫報頭。第一次在1949年9月(同年9月17日啟用),第二次在1953年2月23日(同年2月25日啟用),第三次在1964年7月29日(同年10月1日啟用)。

此外,1944年4月1日,《太岳日報》曾經更名《新華日報》太岳版。但這張報紙,是報名的物理變化,內涵聯系較少,故不在本文考察之列。

縱覽歷史,以《新華日報》為報名的大眾傳播紙媒共有十種版本之多,這在世界新聞史、報業史上是極其罕見的,甚至是獨一無二的。它們不僅報名一致,更在骨干人員、辦報風格、媒體功能、傳媒屬性等方面一脈相承,無法分割。這張有著八十余年輝煌歲月、迄今為止仍旗幟飄揚、出版發行的報紙,更是中國新聞史、尤其是中國共產黨新聞史上的珍貴財富、重要的媒體文化圖騰。辨析、了解、研究這十種版本的《新華日報》,可以歷史地、科學地掌握報業個體誕生、發展的基本特征、辦報藝術、運營規律、媒體作用以及面對生存困難、前行阻力、政策管制等極端惡劣環境情況下的突圍技巧、轉型方式和不懈的精神動力。這對於當前飽受移動自媒體廣泛而強勁沖擊的大眾紙媒的融合發展,有著不可或缺的現實意義。

(作者系新華日報報史研究所所長)

(責編:徐銘遠(實習)、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