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中國朝鮮族少年報》:採訪組走向全國56個民族

張席貴
2019年09月02日13:43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原標題:採訪組走向全國56個民族

  一個在地級市辦公的媒體,主要閱讀群體為朝鮮族孩子和教師,卻能夠站在全國的角度,走出延邊,走出吉林,走向全國的56個民族。已經有69年歷史的《中國朝鮮族少年報》,始終記得來時的路,明確前進的方向,以高度的主人翁責任感,承載著歷史的使命。我作為一名記者,也有一次與他們同行的採訪機會。回來一段時間后,每每回望,總會有溫暖的力量和感動在心中升騰。

  遠行的“腳力”

  每隔一段時間,我都會與各地的聯系單位進行一次溝通,主要是看一下有沒有新的報道工作。大約在今年3月底,我在與李秀玉社長、總編輯溝通時,她和我說正在報道此前策劃的“為新中國成立70周年獻禮,‘56個民族56個花朵’系列報道”。我覺得這是媒體踐行“四力”比較接地氣的一次行動。

  4月的吉林,春草萌動,萬物復蘇。我在去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採訪中得知,他們已經組成了多個報道組,走了10個少數民族。在許多時候,在沒有從事過新聞的人看來,那是一路風景與歡歌。可是對於前去採訪的人來說,則意味著行路的困苦,採訪過程的艱辛,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從吉林的巍巍長白山脈,到四川的山光雲影、一碧千頃的邛海深處﹔從波濤洶涌的岷江沿路而上的茂縣,再從成都飛往遠在西藏的雪域高原。《中國朝鮮族少年報》一行4人,他們帶著踐行“四力”的責任與使命,背著近100公斤的採訪設備負重前行。我在一路同行中,也見証著他們深入到彝族、羌族、珞巴族、門巴族、藏族聚居地採訪時的一路汗水、一路征程。

  深入現場的“眼力”

  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從地處涼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的邛海遠處盤山而上,在海拔2520米的山頂,有一所書聲琅琅的彝族學校。5月21日,採訪組的人員顧不上休息,他們沿著崎嶇的山路,來到普詩鄉中心小學。對於遠道而來的朋友,校長莫色古哈和老師的臉上挂滿了燦爛的笑容,不時有孩子圍攏過來問這問那。音樂老師、同時也是少先隊輔導員布爾阿沙莫組織20個孩子,為遠道而來的採訪組一行跳起了歡快的舞蹈《到這裡來玩》。

  “同學們,在祖國的東北有一個吉林,大家都知道嗎?我們是從吉林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來,那裡有一張《中國朝鮮族少年報》,我們想了解一下同學們的學習和生活情況。”“我們知道。”午后的陽光暖暖地照進教室,打在彝族同學們純真的臉上。這是5月21日,前來採訪的《中國朝鮮族少年報》新媒體部主任安海燕與同學們的對話。採訪組一行穿上了朝鮮族節日的盛裝,在教室內與同學們熱情地互動。

  羌族被稱為“雲朵上的民族”,主要分布在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縣等地。“我和我的祖國,一刻也不能分割……”5月23日上午,在岷江之畔、九鼎山下的茂縣鳳儀鎮小學校內,同學們穿上了整齊的民族盛裝,在操場上高聲唱起《我和我的祖國》,以此來歡迎《中國朝鮮族少年報》採訪組一行。

  沒有比腳更長的路

  採訪組出遠門,尤其是到四川和西藏這麼遠的地方,在家的單位領導總是放心不下,每到一地,採訪組人員都會在微信群裡向領導匯報一下行程和採訪進展,以免牽挂。每次採訪的內容大致相同,但是每次採訪的對象不同,各個學校和師生的談話不同,各民族學校的建設、教學、學習等情況也不盡相同,採訪組需要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切入。所以在每次採訪前,採訪組的人員都是先備好課。

  5月26日,採訪組經過5個多小時的車程,從西藏自治區拉薩市趕往林芝市。5月27日,他們來到米林縣南伊珞巴民族鄉小學,這所小學1975年由解放軍56028部隊創建,原名為“南伊村軍民共建小學”,1985年更名為現在的名字。從林芝趕往米林的路上,那天早晨的氣溫偏低,隻有12.4攝氏度。遠處的天、山、水間飄著一層薄薄的、游動的白色水霧,而採訪組一行完全沒有心情欣賞這美麗的風景,他們在思考下一步的採訪內容。

  “叔叔好,阿姨好!”珞巴族居民大部分居住在雅魯藏布江大拐彎處以西的高山峽谷地帶,直到20世紀中期,珞巴族社會仍處於原始社會末期階段,人口極少。採訪組的到來,讓這個校園的操場頓時熱鬧了起來。

  不知何時,天空飄起了綿綿細雨,但是大家仿佛忘記了這一切,熱鬧的民族舞蹈《珞巴舞》跳起來,愛國歌曲《我和我的祖國》在校園內唱響,鏡頭隨著孩子們在移動。校長喬頓珠向記者介紹,學校一共有180個孩子,其中珞巴族孩子58個。

  我在採訪中看到,來自江蘇的援藏干部唐宏強回到家鄉后聯系愛心企業,剛剛為孩子們寄來了253本《恐龍時代》《十萬個為什麼》等書籍。教師達瓦扎西介紹,他們學校平時進行雙語教學,對學生加強民族團結教育,各民族兄弟姐妹在學校同吃一鍋飯。有一個宿舍還被巴宜區教育局評為民族團結宿舍,一名同學被評為民族團結先進個人。

  採訪組白天採訪,晚上整理照片和稿件。同時,負責新媒體的同志還會將採訪到的圖片和攝像作品配上說明,經過整理后,再統一在報社的網站上刊播,以此來讓朝鮮族小朋友與各民族小朋友有一個更加深入的了解。

  沒有比人更高的山

  5月22日,採訪組一行從成都乘大客車趕往羌族的聚居地茂縣。5月23日,在楊發文老師的幫助下,採訪得以順利進行。採訪結束后,立即乘大客車返回成都,並於5月24日乘機前往西藏自治區拉薩市。

  從拉薩市一下飛機,大家還沒有什麼感覺。採訪組的人員中,大家都沒有來過西藏。后來才聽說,高原缺氧一般不是立即有反應,而是要過半天或一天的時間。在到拉薩前,帶隊的黨組書記黃成民就有點感冒的症狀,據說在高原感冒是大忌。為了不耽誤採訪,他提前吃了感冒藥。在5月25日趕往林芝前,黃成民感覺到自己實在頂不住了,於是吸了兩罐氧氣。平時最喜歡鍛煉的安海燕認為自己不會有問題,可是在5月24日晚上吃飯時便不斷地嘔吐,她是採訪組裡最先出現缺氧症狀的一個人。記者李春善的身體還是不錯的,但也是一直在吃感冒藥,當天便出現了頭疼、呼吸困難的症狀。攝影記者黃彪不時地“笑話”大家說:“你們這些人都是心理作用,你們看看我,什麼事都沒有。”可是5月28日,從林芝返回拉薩后,這個身體壯實的漢子,終於也頂不住了。黃彪在晚上出現了劇烈的疼痛、呼吸困難的症狀,不得不面對失眠,並開始吸氧。

  整個採訪組,均出現了頭痛、呼吸困難、晚上睡不著覺等不同的症狀,但是大家目標隻有一個,那就是高質量完成採訪任務,按計劃進行,不能耽誤一天時間。

  這是一家始終堅持“用腳採訪,用筆還原”理念,堅持“說孩子的話,讓孩子說話,為孩子說話”的媒體。11天滿滿的行程,從吉林到四川再到西藏,山高路遠,人生地不熟,但他們靠著一股子韌勁,一個地方一個地方聯系。他們靠著一種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每一次採訪都做到深入細致。對我來說,這是一次採訪的過程,也是學習過程。

  如今,他們已經採訪完了22個民族,我也在內心深處默默地祝願,祝他們在接下來的34個民族採訪中,寫出更好的稿件,為民族團結進步作出更大的貢獻。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