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與祖國共奮進 與時代同步伐——記推薦"致敬創刊70周年"活動

龍協濤
2019年09月03日13:32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原標題:與祖國共奮進 與時代同步伐——記推薦“致敬創刊70周年”活動

期刊是一種活躍的媒體,它是社會文化生活、學術研究的載體,又是意識形態的陣地。期刊在為創建新中國的艱巨斗爭中,在新中國成立后服務黨和國家工作大局,促進經濟、科技、文化、教育事業發展等方面蓬勃發展,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上世紀70年代中國的改革開放,是我們黨的一次偉大覺醒,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發展史上的一次偉大革命。開展“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的大討論,打破“兩個凡是”的束縛,為改革開放造輿論、打頭陣、起先鋒作用的就是報紙和期刊。期刊所發揮的歷史性作用功不可沒。國內外的期刊發展史表明,70%以上的科研創新成果最先都是發表在期刊上。

“致敬創刊70周年”的期刊,無論是社會科學期刊,還是自然科學期刊,無論是學術期刊,還是文化生活類期刊,涉及方方面面、林林總總,其共同特點是刊齡比較長,辦刊宗旨和理念有准確定位,刊物有特色和個性,形成了自己的歷史傳統,在同類期刊中產生了巨大影響,成為同類期刊中的排頭兵或佼佼者。

繼承紅色基因 高揚理想旗幟

毛澤東在1954年10月16日給有關同志寫了一封信,旗幟鮮明地肯定山東大學《文史哲》敢於刊登“小人物的文章”。當時主政華東的陳毅對《文史哲》也贊賞有加:“山東大學創辦《文史哲》是開風氣之先,繼續辦下去,一定可以引起全國各大學的重視。”除領袖人物的支持外,革命家和學問家一身二任的華崗同《文史哲》的創辦以及名聲鵲起關系極大。該雜志是以華崗校長自己的稿費收入做基金創辦起來的,他能團結楊向奎、童第周、趙儷生、孫思白、高亨、蕭滌非、陸侃如、馮沅君等當時國內一批著名學者,《文史哲》的編委會堪比燦爛群星。

創辦於1915年的《船山學刊》,其創辦人為譚嗣同的老師劉人熙,該刊以研究明清之際“集千古之智”的偉大思想家王夫之及其學術思想為宗旨。早年毛澤東在長沙求學,常去船山學社聽課,還在船山學社居住和工作過,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於1950年為“船山學社”題詞。

《中國海員》雜志創刊於1926年。這本由革命先輩、著名的中國工人運動的領袖蘇兆征、鄧中夏等同志在大革命時期提議創辦的刊物,在90多年的光輝歷程中,刊名一直未變,辦刊的傳統代代相傳。今天在推進“一帶一路”,加強同世界各國人民的交往中,海上交通運輸量增加了,也為刊物的發展帶來了廣闊前景。《中國海員》始終服務於中國海員和水運職工,提供喜聞樂見的精神文化產品,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

《中國青年》創刊於1923年10月20日,是中國共產黨創辦的歷史最悠久,迄今仍具有廣泛影響力的紅色主流期刊。創刊96年來,她一直履行著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機關刊的神聖使命,為凝聚中國青年的理想信念奮力開拓前行。惲代英、蕭楚女、張太雷、林育南、鄧中夏、李求實等先后作為主編為《中國青年》的創辦和早期發展嘔心瀝血﹔任弼時親自主持了《中國青年》在河北平山西柏坡的復刊工作﹔陸定一、胡喬木曾先后擔任過《中國青年》雜志主編﹔毛澤東主席更是先后3次為《中國青年》題寫刊名,並且為《中國青年》雷鋒專刊題寫了“向雷鋒同志學習”,他的多篇重要文章均首發在《中國青年》上。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都曾數次為《中國青年》題詞、批示、撰寫文章。在96年的辦刊過程中,堅持“服務青年成長,推動社會前行”辦刊宗旨,先后報道了黃繼光、郝建秀、向秀麗、邢燕子、雷鋒、董加耕、王杰、劉英俊、張海迪、杜富國等英雄人物的優秀事跡,影響了一代又一代青年人。

傳承學術文脈 保持學術公信

古人雲:“源不深而豈望流之遠,根不深而何求木之長。”今天中國高等學校的一些知名學報,之所以在學術界產生很大影響,其中一個原因是和它的深厚悠遠的學術淵源有關。例如《蘇州大學學報》(社科版),它前身是1906年創辦的東吳大學月刊《學桴》。此刊名具有深意:

“學桴者,預備過渡時代器具之一部分也。而何不以兵桴、以商桴?而何不以政治桴、宗教桴?而獨有取於學者?蓋兵、商、政、教,皆備於學,則學者載種種桴之桴也,而又可謂合種種桴而所成之桴也。”

“桴”,為小筏子,渡船。學術文化的過渡或轉型優先於“兵、商、政、教”的過渡或轉型。“桴”,又作鼓錘講,桴鼓相應,學術期刊又要為社會變革和進步而搖旗吶喊,擂鼓助威。100多年前,學報先哲們的“初心”,體現在《學桴》的發刊詞中。雖然是篳路藍縷,但其思想起點、學術視點非常之高,宣布了中國一本具有真正現代意義的學術刊物的誕生。先哲們的思想很超前,他們對學術刊物的定位,提出的辦刊宗旨,對學術文化的功能和作用的闡述,在當時可謂是振聾發聵,在今天一點也不過時,仍有很強的生命力﹔不僅有思想理論高度,而且用了一種形象化的生動表達。

始終保持深厚的學術蘊涵和良好的學術公信,便可形成穩定關注度的品牌期刊。

蔡元培被毛澤東譽為“學界泰斗,人世楷模”。他親自為1919年第一卷第一號的《北京大學月刊》撰寫發刊詞。在這篇堪稱為中國現代學術、現代教育的宣言書的發刊詞中,他把自己的辦學理念概括為:治學之途宜中外匯通﹔學生之責當文理兼修﹔辦學之道行兼容並包。發刊詞體現了魯迅對北大的評價,“北大是常為新的、改進的運動先鋒”。到1923年胡適在北大創辦《國學季刊》,在創刊號上,撰寫了《發刊宣言》。到1955年《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創刊,時任北大校長的馬寅初仍按傳統撰寫了發刊詞。從《北京大學月刊》到《國學季刊》,再到今天的《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刊名雖有所變化,但學術傳統薪火相傳,“愛國、進步、科學、民主”的北大精神一脈相承。經過幾代學人的摸索和積累,今天《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的辦刊宗旨是:堅持人文社會科學的正確導向,貫徹“雙百”方針,走理論聯系實際、學術結合時代之路,追蹤社會思潮、理論前沿和學術熱點,在編校質量、編排規范上堅持北大嚴謹的學風。因此,北大學報在國家期刊獎的歷次評選中均取得了名列前茅的好成績。

堅定文化自信 把握時代脈搏

一本刊物辦好了,就等於舉起了一面學術文化的大旗,它周圍團結了一批學人和讀者,它在倡導一種理念,推動一種社會思潮,鼓勵一種學風。誰是舉旗人?毫無疑問就是主編。主編是刊物的舵手,是刊物的靈魂。主編的學識、胸襟和眼光,包括人格魅力,具有極大的號召力、感染力,它是刊物極其寶貴的資源和品牌效應。

1926年著名的出版人鄒韜奮創辦了《生活》周刊,是新聞出版史上的一個奇跡。沒有鄒韜奮就沒有《生活》周刊,鄒韜奮和《生活》周刊是融為一體的。

《中學生》雜志的情形同《生活》周刊也差不多。1930年1月,我國著名教育家夏丏尊、葉聖陶遵循德育與智育相結合、讀書與做人相統一的辦刊宗旨,許多著名學者、作家如郭沫若、嚴濟慈、巴金、茅盾、周谷城、胡愈之等為其撰稿,刊物強烈地吸引廣大中學生,以新思想、新知識滋養了一代又一代青少年。毛澤東曾於1964年秋為《中學生》題寫刊名。

上海科學技術有限公司出版的《大眾醫學》,是1948年8月由我國著名的外科學家裘法祖教授、內科學家過晉源教授創辦的我國第一本醫學科普雜志。70多年來,該刊秉承“讓醫學歸於大眾”的辦刊宗旨,活躍在中國醫學科普傳播的第一線,以科學、權威、實用、鮮活的內容,為普及醫學知識、服務大眾健康作出了巨大貢獻。

2019年3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政協文藝界、社科界委員時發表重要講話指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能沒有靈魂。文化文藝工作、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就屬於培根鑄魂的工作。”“要堅定文化自信、把握時代脈搏、聆聽時代聲音,堅持與時代同步伐、以人民為中心、以精品奉獻人民、用明德引領風尚。”習近平總書記的話,為中國期刊的發展指明了方向,也為廣大期刊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堅持政治家辦刊辦報,“義不逃責,事不避難”,在新時代擔負起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使命,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為中國期刊的繁榮與發展再做貢獻。

(作者系《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原主編、中國人文社科學報學會原理事長)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