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分宜:融媒中心成了數字風景
江西是個風景秀麗的省份,自然風景有廬山、婺源,紅色風景有井岡山、瑞金,每年這些地方都會擠滿來看風景的人。相比之下,新余市分宜縣因為缺少吸引人的資源,少有人知道它身在何方、地有多大。
如今這種情況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從風吹草低的內蒙古,到天池岸畔的新疆,都有人在快馬加鞭地趕來分宜看“風景”,據新余市網信辦主任敖衛兵介紹,從啟動融媒體改革到現在,分宜已經接待了全國各地600多個考察團,不過大家來看的是一道特殊的數字風景——分宜縣融媒體中心。近日,在江西採訪的《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也加入看“風景”的隊伍。
改革先行源於真實需求
早在3年前,分宜縣就從人員、機構融合入手,在江西省率先拉開縣級媒體融合發展的改革大幕。
“分宜縣之所以在融媒體建設上搶得先機,首先是因為我們要融在一起的心情真的很迫切。”據分宜縣融媒體中心總編輯李建艷介紹,在中心成立前,分宜縣的7個縣級媒體各有歸屬,縣委宣傳部主辦承辦內部刊物、微博、微信公眾號和手機報﹔縣文廣新局主辦承辦廣播電視頻率頻道﹔縣政府辦主管“中國·分宜”官方網站,大家各自為政,傳播力、影響力都不大。從經濟效益上看,隻有廣播電視系統可以從事經營活動,營業額也很慘淡。當時作為縣廣播電台台長的她,有時候頭腦中也會產生“要是大家形成合力會不會更好”的想法,但這樣的融合涉及機構、人員、財政上的調整,牽一發而動全身。
轉機出現在2016年6月,按照習近平總書記“融合發展關鍵在融為一體、合而為一”的指示精神,分宜縣在縣委書記李逸翔的推動下,經過反復調研論証,啟動了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試點探索工作。恰在此時,江西日報社又推出了“贛鄱雲‘中央廚房’”,兩個有利的因素相加,讓李建艷心中的想法變成了現實。
先是7個媒體從主辦單位中剝離出來,整合為一成立了分宜縣融媒體中心。2017年4月,依托江西日報社“贛鄱雲”智慧雲平台,採取獨站點模式,建成上線了分宜縣融媒體“中央廚房”平台和“畫屏分宜”客戶端,實現所屬客戶端、WAP手機網、PC網站、微博、微信等媒體的集中管控和一鍵分發。同時,在“中央廚房”平台上,建成了一個移動採編系統,實現了移動指揮調度、現場採訪發稿和移動審核功能﹔集納了一個輿情監控系統,實現了互聯網上涉分宜信息以及網絡熱點新聞實時採集,指導服務新聞生產。
融媒體中心成立后,朝著“一端在手、天下全有”方向努力奮進。“畫屏分宜”客戶端不僅集成了縣融媒體中心所屬7個新聞媒體端口,構建了覆蓋縣直單位、鄉鎮(街道)、村(社區)的微博微信矩陣,做到一鍵打開、一端呈現,讓群眾方便快捷地瀏覽新聞信息﹔還增加了便民繳費、文化旅游、交通出行等服務內容,開設了《黨群》《問政》專欄,隨時收集民生、投訴、政策解答等各方面問題反映,並建立了各單位信息員限時回復制度。李建艷的感受是,天地一下子就寬廣了,可以做的事情越來越多了。
融合催生奇妙化學反應
媒體融合不是簡單的媒體相加,更不是媒體單位搞集中辦公,其成功的關鍵就在於跨越“相加”邁向“相融”。對此李建艷有深刻的感受。
據她介紹,融媒體中心成立以后,新聞生產流程實現了由“多口子進、多口子出”到“一口子進、多口子出”的變革。改變過去一個媒體一套人馬的辦公思路,採編發人員“人人見面、面對面工作”,提升了記者採訪效率,以前需4名記者完成的重要採訪活動,現在僅需1—2名記者。評價考核則由“多把尺”變“一把尺”,統一採取“採編發數量+優稿數+網上供稿數量+閱讀點擊量”為主的考核指標核算績效,打破編內人員和編外人員的身份差別,用一把尺子量人才、評業績,做到“同崗同責、同工同酬、優勞優酬”。
李建艷說,這兩項變革對融媒體中心而言如同催化劑,使中心的各項工作都產生了奇妙的化學反應。首先是新聞生產力大幅提升,融媒體中心成立后,部門之間的區隔不見了,記者、責編、主編、主任的級別淡化了,形成了一體策劃、一次採集、多種生成、多元傳播、全天滾動的生產、傳播方式。2018年一年就開辦新聞、專題欄目38個,每周播發稿件從420篇增至700篇。
新聞影響力更是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融媒體中心成立后,記者可以將寫好的稿子上傳到“中央廚房”。中國江西網、江西手機報、新余發布、“畫屏分宜”的編輯可以按需加工,然后在各自的微博、網站、客戶端、手機網等平台進行分發,實現了省、市、縣“由下而上”的三級聯動,2018年分宜融媒體中心在《人民日報》等中央媒體共上稿62條,其中頭條13條。在2018年度第二十六屆江西新聞獎評選中,分宜縣融媒體中心選送的3件廣播作品和3件電視作品全部獲獎,獲獎獎項和數量居全省縣級媒體之首。
社會效益的增長也帶來了經濟效益的豐收。李建艷介紹,過去7個縣級媒體中隻有廣播電視台有60多萬元的廣告收入,且逐年下滑,改革后成立了一家獨立核算、自主經營、自收自支的融美文化傳播公司,負責中心7個媒體平台的經營創收,實現“專業人做專業事”。中心和公司機構分開、人員崗位分開、業務流程分開、財務安排分開、考核評價分開﹔既保持編採業務的相對獨立性,又保持經營創業和產業發展的生機與活力,做到了“兩分開兩促進”。2018年經營收入達到900萬元,今年上半年,融媒體中心的收入已經突破600萬元。
最可喜的變化是人
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是人,而在分宜縣融媒體建設中最讓人欣喜的也是人的變化。“融媒體中心通過培訓和外派跟班鍛煉等手段,努力打造出一支一專多能的融媒體記者隊伍。以前我們的記者隻有本和筆,現在手裡多了手持雲台、數碼單反、無人機等。”李建艷說,以前一個活動需要2—3名記者,有寫文字的,有負責攝影攝像的,現在一名記者就可以完成所有工作,而且效果更好。
採編人員越來越精干,宣傳水平也越來越高。2018年端午節期間,分宜縣洋江鎮舉行龍舟競渡和端午民俗活動,通過省、市、縣三級互動直播,取得了很好的傳播效果。在線觀看人數突破400萬,僅分宜融媒體客戶端直播點擊觀看人數就達到235萬人次,是縣總人口的7倍,影響力和傳播輻射力均創歷史,央視《新聞直播間》也進行了連續6分鐘的直播。
2018年以來,分宜縣融媒體中心又推行鄉村宣傳員制度,派出16名記者編輯深入到全縣各鄉村,當好鄉村新聞宣傳的策劃員、協調員,新時代文明實踐的宣講員、督查員。這些鄉村宣傳員除了要完成縣委宣傳部和縣融媒體中心指派的宣傳任務外,還要結合當地實際,針對民眾關心的現實問題,對村民進行宣講,解疑釋惑,並在手機報、微信群發布,在鄉村喇叭裡播報,編寫黑板報,編排快板、順口溜等,以多種多樣的形式讓村民知曉。
敖衛兵介紹,鄉村宣傳員制度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他們不僅及時宣傳黨的方針政策,打通了鄉村宣傳“最后一公裡”,而且第一時間把沾滿泥土芳香的新聞素材帶回來,通過“中央廚房”與省、市媒體互聯互通互動,進入連接省、市、縣的新聞素材庫,據此制作的一批鮮活、原創、群眾喜聞樂見的融媒體作品,瀏覽量屢創新高。這些來自鄉村的新聞,通過縣、鄉、村新媒體矩陣實現了二次傳播,放大了傳播效應。
在採訪的最后,李建艷告訴記者,分宜縣今年啟動了融媒體中心升級版建設,著力在平台融合、技術支撐、內容生產、經營管理4個方面優化升級,重點是在用好融媒體上下功夫。“希望在5G時代,我們的融媒體能突破現有瓶頸,迎來更大發展。”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