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科技遇上藝術 5G將成為文藝創造新沃土
5G、全息投影、超高清視頻、虛擬現實等新技術無一不在擘畫嶄新的文藝圖景,重塑我們對世界的認識和表達。本版即日起推出“當科技遇上藝術”系列文章,追蹤科技與藝術融合的最新趨勢,深入辨析,助力科技與藝術進一步深度融合。
——編 者
5G除了能更好地發揮移動端輕便和互動特性,還將賦予公共文化空間全新的吸引力
說到技術變革對文化藝術的影響,人們往往想到媒介變化的影響——印刷術助推小說流行,攝影技術將電影推向大眾,計算機催生被稱為“第九藝術”的游戲。當我們把目光聚焦於近年,會發現還有一項技術也在顯著改變文化生活——通信技術。
過去30年間,中國通信技術經歷了1G(第一代通信技術)到4G(第四代通信技術)的更迭。對普通人來說,通信技術革新帶來的最直觀感受就是移動通信上傳下載速度變快。從1G到3G,移動設備從隻能語音通話的“大哥大”,進化成能夠運行簡單手機應用的智能手機,2013年4G正式發布,手機下載速度大幅提升,拉開移動視頻時代的序幕。也正是從4G之后,文藝作品從傳統的書本、銀幕、熒屏躍入手機屏幕,流媒體大行其道,人們觀看視頻的場所從室內走向戶外,從被動觀看變為彈幕、評論等雙向互動,甚至可以自主制作影像視頻作品上傳分享,迎來人人創作的移動時代。
5G將至,這對我們的文化生活來說意味著什麼?
即將到來的5G有三大特征。首先是增強型移動寬帶,也就是網速更快,5G數據傳輸速度理論上是4G百倍,實測能達到4G的十倍左右﹔其次是超高可靠與低延遲通信,即數據傳輸非常穩定,延遲小,掉線情況大幅減少﹔第三是大規模機器類通信,即“物聯網”,未來我們的手機、各類智能家居等都能用網絡聯結起來。如果說4G帶來移動視頻,5G將進一步豐富移動文娛形態,助力互動內容和自制內容興起。
如今,移動觸屏讓觀眾逐漸改變過去“接受者”位置,愈發佔據主動地位,隨時隨地參與甚至主導創作已是平常之事,能夠自主選擇劇情走向的互動視頻便是順應這一參與願望的產物。由於互動視頻素材和分支眾多,而且需要雙向交互,要實現更清晰的顯示和更快捷的反應,相比傳統視頻就需要更高流量。5G遠高於4G的傳輸速度,能很好支撐互動視頻的移動傳輸。屆時,更加龐大、豐富的互動內容將成為可能。
觀眾參與,不僅指游戲式地參與劇情走向,還包括自己創作視頻並上傳分享。近兩年,以用戶自制內容為主的短視頻異軍突起,雖然用戶創作熱情高漲,但制作優質影像內容仍有較高門檻。到了5G時代,上傳下行吞吐量巨大,理論上能夠在雲端處理大量數據,人們有望用同等終端設備實現更復雜的視頻剪輯,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影像制作門檻。總體而言,當下更加自主、更加互動的移動文化娛樂生活趨勢將在5G來臨后進一步加強。
另一方面,5G或將把人們從4G時代轉移到手機屏的注意力,再一次吸引回客廳、影院、劇院、博物館等公共空間。手機雖然方便,但畢竟是一塊小屏幕,更大的屏幕意味更沉浸、更高清、更共享的體驗。視頻分辨率和幀率的提高,意味著文件大小和碼率也大大增加,目前4G帶寬有限而且是有線傳輸,還不能很好地支持客廳電視的超高清在線播放和超高清直播。5G無線傳輸技術和大幅提高的傳輸速率,可以將更多4K乃至8K的超高清視頻、直播引入觀眾家裡甚至是影院巨幕。今年5月,國內已經實現全球首次“4k+5G”影院直播,原創民族舞劇《天路》通過5G傳輸同步抵達首都電影院的全球最大一塊LED電影屏上。
此外,國內外已有不少博物館開始使用VR(虛擬現實)和AR(增強現實)技術營造“會動”的沉浸式博物館。今年5月第四十三屆國際博物館中國主會場活動在湖南省博物館舉辦,推出AR文物活態復原、VR漫游、5G全息漢服秀等新鮮項目。參觀者拿手機等設備對准博物館某件文物,就能看到動態視頻解說或文物復原,戴上VR眼鏡就能360度全方位浸入某個歷史復原場景。當下4G環境中,這些博物館項目大多隻能小范圍試點,5G高速網絡能夠支撐博物館龐大的VR和AR數據傳輸流量,待5G全面覆蓋后,這些項目或將隨之普及。
可以展望,5G將進一步豐富我們的文化娛樂生活,除了能更好發揮移動端輕便和互動特性,還能賦予公共文化空間全新吸引力。但是隻有通信技術革新還不夠,像AR、VR、高清電影、巨幕直播這些項目,還需要“內容—渠道—終端”整條產業鏈同時進步,才能實現全面普及。5G對於這些新鮮產業來說是一個前瞻性推力,距離其真正落地普及還需時日,文化藝術創作要為其到來做好准備,才有可能成為現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