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互聯網+"在中國:新業態處處開花 新體驗時時驚喜

2019年09月17日07:0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新業態處處開花

  圖片說明:

  圖①:在河北秦皇島海港區東方明珠城社區,一對母女正在“無人智能生鮮貨櫃”前選擇菜品,該無人貨櫃可以用手機支付。

  圖②:山東青島網約車平台代駕司機楊雪絨准備前往代駕地點。

  圖③:在上海,某電商平台工作人員慶祝2018年“雙11”成交額再創新高。

  圖④:福建福州的外賣騎手安興正在展示上個月業績。

  圖⑤:在江蘇南京,某電商平台的智慧物流基地運轉有序,該基地面積相當於28個標准足球場大小。

  人民視覺

  圖①:一名消費者正體驗虛擬現實技術(VR)應用場景。

  圖②:在北京歡樂谷景區的檢票處,游客使用手機掃碼入園參觀。

  圖③:“互聯網+教育”的推廣讓更多農村孩子享受到優質教育。圖為浙江淳安縣富文鄉中心小學的孩子們迎來開學季。

  圖④:在上海一家健身房內,健身顧問為會員進行身體數據測試,並根據數據為會員定制健身計劃。

  人民視覺

  互聯網+零售——

  打開手機,商品隨你挑

  本報記者 王 珂

  鏡頭

  “上午下單,下午送到,真快!”周末上午,北京市朝陽區八裡庄居民李曉准備打掃房間,發現家裡的消毒液快用完了。他打開京東APP,選好兩瓶消毒液后,訂單頁面上顯示:“上午11點10分前下單,預計今天即可送達”。李曉完成支付后,下午2點多,配送員就把商品送到家裡。“想想以前隻能去超市買,不僅路上要花時間,有時結賬還要排隊,現在網上買省時省力多了!”

  打開手機APP,瀏覽海量商品,選定目標下單,等待送貨上門……如今,電商走進中國消費者的日常生活。中國零售業擁抱“互聯網+”,給消費者帶來選擇更多、配送更快、品質更優的全新體驗。

  2018年,中國實現電子商務交易額31.63萬億元,同比增長8.5%,其中網上零售額9.01萬億元,同比增長23.9%。中國電商交易規模持續增長,穩居全球網絡零售首位。

  電商在保持高速增長態勢的同時,呈現出高質量發展新局面。社交電商、內容電商等新模式不斷創新,電商與產業的融合持續深入,跨境電商發展如火如荼……電商企業在運用互聯網、大數據等新技術的過程中,積極探索創新,刷新消費體驗,帶動行業升級。

  配送時效更快。倉儲建設布局更加合理、結合消費大數據的備貨更加精准、投入智能設備的物流運轉更加高效……電商物流正逐漸告別發展初期“爆倉”的尷尬,配送時效由以天為單位向以小時和分鐘為單位邁進。

  商品選擇更多。電商平台不斷豐富購物品類,打造“一站式購物平台”。電商平台利用數據優勢,為生產廠家提供更加精准的需求信息,幫助廠家生產更符合消費者需求的新產品。

  線上線下融合。線上走進線下,線下擁抱線上,雙方實現優勢互補,由相互競爭加快轉向合作共贏。越來越多融合后的家電專賣店、無人便利店、生鮮超市出現在消費者身邊,掃碼自助結賬、免費配送上門等新服務大大改善了傳統的線下消費體驗。

  互聯網+支付——

  告別錢包,掃碼走四方

  本報記者 歐陽潔

  鏡頭

  一大早,在上海某公關公司工作的王垚走下樓,打開手機,掃碼騎上一輛共享單車來到地鐵站,單車一鎖,平台就自動付款扣費。進入地鐵站,王垚不用買票,用手機掃一掃就上了車。中午出去吃飯、下班后在超市裡買日常用品,結賬時也隻要拿出手機,出示二維碼就能輕鬆付款。“現在出門可以不帶錢包,但千萬不能落下手機,否則就寸步難行了。”王垚說。

  依托互聯網、大數據,支付方式的變革極大地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消費習慣。2000年初,電商平台剛剛興起,第三方支付機構創新性地推出擔保交易模式,解決了買賣雙方的互信問題。隨后推出的快捷支付,更是極大地提升了支付效率和購物體驗。隨著技術升級和場景拓展,網絡支付也進入移動支付時代,不僅僅是在電商平台購物,人們的日常生活和消費支出都能在手機等移動終端上輕鬆完成,真正做到“一部手機走天下”。

  中國支付產業的創新和崛起,催生出龐大的網購市場,使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子商務市場。2019年第一季度,中國第三方移動支付交易規模已達到55.4萬億元,同比增長24.7%,經歷過快速增長的移動支付市場正步入穩步增長的“成熟期”。

  分布式數據庫系統、區塊鏈技術、指紋和刷臉等生物支付技術……中國支付技術位居世界前列。支付寶輸出移動支付技術,打造了9個海外本地錢包,讓一些國家的普通人享受到數字普惠時代的便捷﹔微信支付也走出國門,推出海外本地錢包,支持轉賬、消費充值和購票等線上消費,覆蓋當地人日常生活的許多場景。

  互聯網+餐飲——

  動動手指,外賣送上門

  本報記者 林麗鸝

  鏡頭

  走進井格重慶火鍋,多是三五好友或是一家人圍坐,一口大大的火鍋被分成九宮格,各色涮品沸騰其中。但點開該店外賣頁面卻是“麻辣一鍋端二人套餐”“金湯老壇酸菜魚一人餐”等小份菜品。“依據外賣平台大數據,我們將外賣菜品鎖定為和火鍋基因相似,且更適合一兩人食用的熟食,成功將外賣做出3300多萬元的年收益。這就是‘互聯網+’對傳統餐飲業的賦能。”井格火鍋外賣業務負責人劉文章說。

  借助互聯網,外賣實現了消費者從到店用餐,到足不出戶享受美食的轉變,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青睞,成為當下餐飲業不可或缺的部分。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最新數據,截至今年6月,我國網上外賣用戶規模達4.21億人,佔網民總人數的49.3%。

  外賣這一“互聯網+”新興行業已頗具規模,但其發展時間並不長:2008年至2014年,一些知名外賣平台先后上線﹔2015年,外賣在資本推動下爆發性增長,全國有幾十家大大小小的平台角逐這一新興市場﹔2016年,行業進入整合期。目前,外賣行業進入調整、規范、提高的新階段。

  “互聯網+”對餐飲行業的改變不僅是外賣。1980年,改革開放后北京第一家拿到餐飲執照的個體飯館——悅賓飯館開業,近年來,這家老店的發展也乘上了“互聯網+”的東風。“十幾年前,飯館收錄到大眾點評上,越來越多游客慕名而來,很多人喜歡在‘中國個體第一家’的牌匾下打卡,店裡的生意更火了。”悅賓飯館第三代傳人郭華對記者說。據中國烹飪協會數據,2018年全年餐飲收入42716億元,餐飲門店數量超過800萬個,餐飲業蓬勃發展。

  對於“互聯網+餐飲”的未來,美團首席執行官王興認為,“吃”是消費剛需,借助“互聯網+”,國內餐飲市場將長期向好。

  互聯網+出行——

  想走就走,約車真省事

  本報記者 羅珊珊

  鏡頭

  早上5點30分,家住江蘇南京鼓樓區的出租車司機劉源就出門了,他要在6點之前趕到鼓樓區中央門附近接一位乘客去祿口國際機場。“這是我昨天晚上接到的預約訂單,乘客在約車APP上定好時間、出發地和目的地,發送訂單。有了約車APP,我就可以根據乘客需求安排行駛路線,再也不用滿大街掃客了。”劉源說。

  車站前排起長龍、上下班打不著車……長期以來,很多人被出行難所困擾。到了2012年,依托互聯網,滴滴、快的等網約車平台相繼誕生,改變了原有打車模式,為人們出行帶來便利。以前打車,人們要在路邊揚手招車,供需匹配效率低。有了互聯網打車平台,出行需求與供給搬到網上,消除了信息壁壘,降低了出租車司機的獲客成本,大大提升了出行效率。

  網約車平台不僅解決了打車難題,還豐富了市場供給。借助互聯網平台,許多私家車以共享的方式進入市場,以“快車”“專車”“順風車”等形式,滿足了消費者多樣化的出行需求。《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年底,我國網約出租車用戶規模達3.3億人,網約專車或快車用戶規模達3.33億人,用戶使用比例提升至40.2%。

  目前,“互聯網+”出行已是多業態、多形式全面開花。共享單車的出現有效解決了交通出行“最后一公裡”的問題,帶動了綠色、健康出行﹔汽車租賃、拼車代駕等新業態的發展,盤活了汽車市場,吸引更多傳統車企轉變經營理念,由汽車制造商向出行服務商轉型。

  新業態的成長也推動了監管模式的創新完善。2019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促進平台經濟規范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為網約車、共享單車等新業態規范發展明確了方向。隨著監管機制不斷健全,未來的移動出行一定會更加便捷、安全、高效。

  互聯網+教育——

  學習培訓更貼心

  本報記者 齊志明 孫 超

  “孩子參加鬆鼠人工智能(AI)互聯網智慧課堂后,能有效捕捉到知識薄弱點並加以有針對性的培訓,現在孩子的幾何直觀、空間想象、運算等能力有了不小的進步。”江西南昌紅谷灘居民李愛蓮說。

  “在互聯網智慧課堂,依托人臉識別、語音識別、智適應學習算法等人工智能技術,老師可以更清楚地掌握每個學生的舉手、答題等行為動態,並及時給予學生個性化的關注和反饋。”鬆鼠AI智適應教育創始人兼首席教育技術科學家栗浩洋說。

  打開電腦,通過一張看不見的“網”,不同地方的學生同上一節課,共享名師資源……近年來,得益於互聯網的迅猛發展,優質教育資源覆蓋到更廣泛的受眾群體,“互聯網+教育”日益成為共享教育資源、發展公平教育的重要抓手。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底,我國在線教育用戶規模達2.01 億人,較上年增長29.7%。人工智能在教育等垂直領域得到應用,形成“人工智能+”的行業應用終端、系統及配套軟件,為用戶提供個性化、精准化、智能化服務。

  良好的產業發展環境和有力的財政支持,對“互聯網+教育”的技術、模式創新至關重要。專家表示,要從基礎設施入手,推進基礎網絡建設。同時,積極搭建數據安全綜合保障網絡,從技術攻關、服務管理、消費安全等多維度入手,著力打造一個健康、安全、使用放心的互聯網學習環境,進一步提升消費體驗,助力教育公平。

  點睛

  近年來,在政策、市場、科技創新等多重因素推動下,人們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學習模式發生了深刻變革,教育不再局限於傳統教室中面對面授課,線上教育方興未艾。讓線上教育更公平、更普惠、更個性化,需要多方協力、多管齊下,鼓勵創新,實施包容審慎監管,讓更多人享受到“互聯網+教育”的高效和便利。

  互聯網+旅游——

  外出觀光更開心

  靖 偉

  “網絡購票、掃碼入園,省去以前人山人海排隊購票的苦惱。”近日,江蘇省南京市某企業員工王慧峰帶父母一起到四川旅游。在峨眉山等景區,他使用掃碼自主購票服務,節省了不少時間,感覺很方便。

  王慧峰說,以前出門旅游可真不是個輕鬆活。火車票需要去車站排隊買,酒店要在前台才能預訂,門票也是要到了景點以后才能買,本來就緊張的游覽行程,又被幾乎無所不在的“排隊”佔去了不少時間。

  “現在一部手機就可以全搞定。”王慧峰說,陪父母出游,就是希望他們能玩得開心、順利。所以,這次來四川之前,他就進行了周詳的安排:先是在網上把四川景區了解了一遍,然后查看網上旅游攻略,制定了自己的旅游路線,最后在攜程旅游平台預訂了機票、接機服務、酒店、景點門票等。

  “互聯網+”融入旅游業的方方面面,也帶來人們出游方式的改變。以往,消費者出游跟團居多,而現在更青睞自由行。這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為自助游提供了便捷的旅游產品和服務。

  文化和旅游部發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國內旅游人數55.39億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長10.8%,全年實現旅游總收入5.97萬億元,同比增長10.5%,全年全國旅游業對GDP的綜合貢獻為9.94萬億元,佔GDP總量的11.04%。旅游企業積極探索“互聯網+”旅游新模式,為游客提供了新體驗,給行業帶來了新動力。

  越來越多互聯網公司進入旅游業,將互聯網營銷思路引入旅游產業,讓旅游業加速擁抱互聯網。一些短視頻平台的興起,讓青海茶卡鹽湖、陝西西安美食街等成了“網紅”景點。可以說,“互聯網+”正在為旅游業發展帶來更大的空間。

  點睛

  以往人們去一個陌生地方旅行,往往首先想到的是找旅行社,今天,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拿起手機。類似這樣的種種小變化,處處體現了旅游產業與互聯網的深度融合。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讓物理資源與虛擬信息實現互聯互通,景區、旅游企業以及游客之間的信息交流變得更快捷,成本更低。未來,景區、旅游企業利用“互聯網+”改善旅游體驗的空間還很大,值得期待。

  互聯網+家政——

  家政服務更精心

  本報記者 王 珂 李 剛

  “您好,已經為您完成2小時的保潔服務,請您戴上白手套,驗收一下。”周末,深圳福田區居民邵敏在“自如”手機APP上預約了2小時家政服務。完成服務后,保潔員讓邵敏進行驗收。

  “現在找家政服務,跟以前真是不一樣了。”剛剛生下二孩的邵敏說。9年前,她的大兒子出生時,找個保姆可真不容易。那時家政業的互聯網水平還不高,邵敏跑了一家又一家的家政服務店,也很難找到滿意的家政服務員。

  現在,“互聯網+家政”給消費者帶來新體驗。邵敏打開手機裡常用的家政服務APP,找到保潔服務這一項,不僅可以選擇上門時間、服務時長,還能根據每個保潔員的服務評價、星級,自主選擇家政服務員。

  “以前選家政服務員隻能靠眼緣,現在在APP裡能看到以往消費者的評價,選擇服務員時感覺踏實多了。”邵敏說,消費者對家政服務員進行評價,可以讓提供優質服務的家政服務員得到更多激勵,有利於提升家政行業服務水平。

  2018年,我國家政服務業的經營規模同比增長27.9%,從業人員總量已超過3000萬人。發展家政服務業對於促進消費、改善民生、擴大就業有著重要意義。而“互聯網+”給家政服務業注入新的發展動力。

  “互聯網+”家政服務平台讓預約服務更方便,也讓行業向著標准化更進一步。“互聯網+”讓家政服務模式由以往的小作坊式向如今的大平台式轉變,為家政服務轉型升級、走向標准化奠定了基礎。

  點睛

  對於家政企業來說,大數據、互聯網等先進技術的應用,更好地實現了資源整合、系統集成,不僅降低了家政人員的培訓投入,也幫助企業更好地了解和掌握需求,從而提供匹配度更高的優質服務。對於消費者來說,“互聯網+”改善了家政服務體驗。我們期待,“互聯網+”家政服務業走得更好更遠,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更多驚喜。

  互聯網+健身——

  運動健身更放心

  本報記者 齊志明

  “以前,到健身房鍛煉,往往要一次性辦幾千元甚至上萬元的年卡,還要擔心健身房倒閉,現在手機裡裝上健身APP,可以隨時隨地約課,也能跟著教學視頻自己練習,方便又放心。”北京市朝陽區姚家園路某銀行網點職員朱世聰說,“健身平台有豐富的資源,不僅能提供專業的健身指導,還能動態記錄自己的運動軌跡。一年下來,健身效果顯著,成就感滿滿。”

  近年來,移動互聯網各類應用不斷豐富,各類健身APP深受廣大健身愛好者歡迎。許多移動互聯網健身平台採用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打造出更智能、更便捷的社交化健身模式,刷新了消費體驗,提高了全民健身的參與熱度。

  “大眾健身已逐漸成為流行趨勢,健身行業正迎來新一輪的消費升級。” Keep運動健身APP合伙人、副總裁劉冬認為,當前,“互聯網+”概念不斷賦能傳統健身行業,以層出不窮的創意吸引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加入健身行列,推動體育健身的快速發展。

  今年7月,我國發布《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提出,到2022年和2030年,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比例達到37%以上和40%以上。業內人士表示,在相關政策的推動下,未來互聯網健身產業潛力將進一步釋放,更多創新產品和服務模式會不斷出現,讓更多人感受到運動的快樂。

  點睛

  如今,“儲蓄金錢不如儲蓄健康”的觀念正流行,體育鍛煉成為品質生活的標配。促成這一轉變的重要因素就在於“互聯網+”對健身、健康行業的深度賦能。告別傳統健身房預付費等模式,通過智能可穿戴設備等硬件,線上線下、到家到店的消費場景,多元豐富的內容服務,使運動更具科技感、便捷性。我們相信,隻要堅持把體驗和服務放在首位,“互聯網+”健身一定會有更廣闊的市場。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