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電影伉儷"王好為、李晨聲:雅俗共賞是每代影人追求

2019年09月27日07:07 | 來源:南方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雅俗共賞是每一代電影人的追求

  李晨聲(右)和王好為。受訪者供圖

  站在電影行業充斥著大量商業片的當下,王好為和李晨聲的電影,顯得遙遠而又陌生。

  同在1940年出生的王好為和李晨聲,是一對有名的電影伉儷。《瞧這一家子》《潛網》《夕照街》《迷人的樂隊》《哦,香雪》《離婚》《生死擂》……作為中國電影第四代導演的代表之一,王好為的作品著力表現個人在時代浪潮下的命運和思想變化。而以攝影師身份為人熟知的李晨聲,用細膩、生活化的鏡頭,將片中人物刻畫得有血有肉。他們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電影行業發展的見証者。

  從生活中捕捉美,絕不能“編戲”

  不少人談及王好為、李晨聲,總愛提及《瞧這一家子》《夕照街》,在外界看來這是他們的代表作。但被問及最滿意的作品,他們不約而同地談到了電影《哦,香雪》。

  影片改編自鐵凝同名小說。除了刻畫香雪面對現代文明沖擊時的心路歷程,每天像等待情人一樣等待火車僅有1分鐘的停車,還著重表現了自給自足農耕文明的生活形態和大量生活細節:晒花椒、擀氈、開荒、推碾子熬油、做蓋帘、摘柿子等。

  單是開荒那場戲,就拍了長達10分鐘。

  李晨聲說,這些細節體現了勞動者的創造和智慧。在雄渾、清麗的大自然中,人們坦然面對這些日常勞動,在不富裕的景況中充滿自尊、自強。

  影片散文詩的風格淡雅、深邃。它舉重若輕,表現了民眾對改革開放、現代文明的熱情呼喚,也對古老文化做了深情的發掘,表現我們民族性格中蘊蓄的真善美。

  開拍前,有前輩說劇本“太淡了”,幾乎沒有情節、沒有沖突,“劇情撐不過50分鐘”,王好為也感到這部作品很難駕馭,《哦,香雪》確是他們創作的二十余部影片中最難拍攝的一部。但王好為堅信:“不是輕車熟路,才可能拍出新意。”

  於是,他們滿懷希望地到生活中探究、採擷。開拍前,劇組在北京郊縣跑了40天,一個山村,幾個山村,幾十個山村。他們意識到,農民的勞動、農民的淳朴是全人類都能感應、領略的。“我們要從大量的生活形態、勞動語態中捕捉那些非常有張力的細節,來描述人物的生活常態,絕不能‘編戲’。”

  經過艱苦的創作,該片贏得了一致好評。在國內,《哦,香雪》捧回童牛獎藝術成就特別獎和優秀攝影獎、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攝影獎等獎項,被影評人稱作“散文詩電影”。影片在國外參加了4個國際電影節,收獲掌聲一片,獲得柏林電影節國際兒童青年電影中心藝術大獎。

  評委的評語是:“以很高的專業水平,成功地表現了人物的思想感情,以細膩的手法反映了中國一個偏遠山村同現代生活的聯系”。1994年,《哦,香雪》更是被德國列入中小學影視教材。

  日本影評人士認為,雖然我們的城市3分鐘開出一列火車,但我還是愛香雪那裡,哪怕火車一天隻停一分鐘。那裡有一種雄偉的自然美,還有人與人之間的溫暖。

  李晨聲認為,這部電影能夠在德國、日本引起共鳴,這是對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質朴和諧關系的感應。為了讓更多人感悟這種“美”,需要藝術工作者立足於現實生活不斷創新。

  “拍電影像做菜,不能放錯佐料”

  第四代電影人以其現實主義的電影風格和對生活題材、歷史題材的專精為人所熟知。

  王好為、李晨聲拍了不少生活氣息濃郁的影片。根據老舍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離婚》,展現了一幅上世紀三十年代北京的風俗畫。老北京人看了,都覺得影片還原了當時的情狀,真實、地道。

  李晨聲回憶說,在拍攝《離婚》時,著力點在於塑造一些倦於行動、怯於行動的人,終日在進退取舍中左右為難的窘態,以及對北京景觀和習俗的真實再現。“我們沒有財力在宏觀上還原舊時北平的風貌,隻能‘管中窺豹’。但影片中呈現出的一窺,是經過我們精心考証、認真推敲的。”

  “想拍一部好電影,有一個好劇組很重要。拍電影就像做菜,哪個佐料放錯了,菜的味道都會不對。”李晨聲說,無論是歷史題材還是現實題材,都不能脫離生活,不能脫離時代背景,必須保証人物乃至布景、服裝、道具的真實。

  《離婚》1992年獲得金雞獎最佳攝影、最佳道具及百花獎最佳女配角獎等獎項,而王好為很在意的是最佳道具獎。她強調說,行行出狀元,服裝道具的考究對影片相當重要,“這給我的感覺就像文字語言的駕馭能力之於文學作品一樣”。對於這兩位電影界資深前輩而言,早已練就了看幾個電影片段就能判斷出這是不是好電影的能力,判斷依據之一,即為影片布景、服裝、道具等細節是否精益求精。

  近年來電影市場現實主義創作理念的回歸,王好為和李晨聲認為是一種好現象,但想要叫好又叫座兒,創作者在專業性上必須要加把勁兒。“現在有些歷史題材的影片,很不講究,經常是張冠李戴,難免貽笑大方。”王好為說,“電影是集體創作的活兒,導演、攝影、美術、道具、化妝……出現任何一個瑕疵,電影的質量就會降低。過去拍戲時,要找到最符合劇本的典型環境,體驗片中人物的心理,讓人物活起來。這是電影工作者必須完成的課程。不熟悉生活,創作者就沒有話語權。”

  出於情懷,“出山”拍戲曲電影

  本世紀以來,他們的作品漸少,比較近的是2013年播出的電視連續劇《徐悲鴻》及2015年兩人聯合執導的“京劇電影工程”影片《狀元媒》。

  如今,能打動二老重新“出山”的作品,基本都與當年的情結有關。少年時,李晨聲就酷愛戲曲。而王好為也與戲曲電影頗有淵源,1962年她以助理導演身份參與戲曲電影《楊乃武與小白菜》。李晨聲也參加過樣板戲電影的拍攝。

  2000年兩人合作執導的黃梅戲電影《生死擂》,用電影手法表現戲曲的詩、情、美,為戲曲的電影化做了嘗試,斬獲了金雞獎、華表獎、“五個一”工程獎等多個獎項。

  “過去戲曲片一般都以中景為主,因為戲曲的唱念做打主要是通過載歌載舞的身段動作來完成,而演員面部濃妝艷抹、表情夸張,不宜近觀。”他們說,《生死擂》全部在皖南實景拍攝,徽派建筑有極高的審美價值。

  《生死擂》採用兩極鏡頭:特寫、近景與全景、遠景,既表現人物的內心,又通過環境訴說著劇情之外的歷史故事。

  而2015年的《狀元媒》是我國“京劇電影工程”首批十部影片之一,獲得中美國際電影節最佳戲曲片獎。

  從中國第一部電影《定軍山》開始,戲曲就和電影結下了不解之緣,許多戲曲名家的表演曲目都曾被拍攝成電影。但在時代發展的浪潮中,戲曲電影被擱置了一段時間。京劇電影工程的啟動,推動戲曲電影破除門戶之見、行當之限,在新形勢下更好地發掘戲曲所蘊含的精神價值。

  像一個有聲有色的資料留存庫一般,如今,戲曲電影更多在留存國粹經典、傳播德藝風採。對王好為和李晨聲而言,拍攝《生死擂》《狀元媒》,更多是出於情懷,既為戲曲藝術留存一份史料,也為當下中國電影觀眾提供一份詩意的選擇。

  “搞喜劇不是胡鬧,要有思想內涵”

  王好為、李晨聲1979年的輕喜劇電影《瞧這一家子》為不少人熟知,影片由陳強、陳佩斯、劉曉慶、張金玲等出演,通過劇中兩代人的沖突,深刻反映了時代要求人們觀念更新。

  40年過去了,國產喜劇電影頻頻贏得票房,但也有一些作品飽受爭議。

  王好為認為:“搞喜劇不是胡鬧,不是出洋相,千萬不能低級趣味,要有思想內涵。”在創作中她體會到,喜劇以笑為手段,笑是由不協調產生的。這種喜劇性還要具備兩個條件:一目了然和出乎意料。

  採訪過程中,從眼神中能感受到二人平日裡的親密無間。相伴幾十年,拍電影的趣味越發相似,但他們並沒有被對方的光芒所掩蓋,反倒在各自的領域都建樹非凡。

  “我們從大學拍畢業作品時就開始合作了。沒有導演、攝影之間的糾紛,也少了很多人事關系的顧慮。”1962年從北京電影學院畢業之后,王好為和李晨聲都被分配到北京電影制片廠,從此一同走上了電影創作之路。

  王好為說,二人長期以來都保持著“想起來什麼就商量什麼”的溝通狀態,白天在攝影棚裡拍攝,晚上回了家也繼續討論。坦誠地交流,使得兩人在電影的創作上能夠保持高度統一,也孕育出許多經典作品。

  歲月荏苒,近60年過去了,他們最關注的是中國電影的眼下與未來。

  “我們剛工作的時候,從在解放區走出來的老藝術家那裡獲得指教。現在我們這代人也都退休了,希望以后還有人能接棒,不要讓中國電影一脈相承的東西斷了根兒。”李晨聲說,電影創作絕對不能失去本心。

  王好為也說:“中國電影的優秀傳統,北影廠的優良傳統,要傳承下去,這是很要緊的。”

  古稀之年,與電影圈日漸疏離,但二老依舊關心著當下中國電影的創作,為電影行業“唯票房論”“唯流量論”的現象而憂心。

  “電影能達到雅俗共賞,是我們最高的追求。無論娛樂片還是嚴肅題材影片,都要具備思想內涵,尤其是不能低俗。”在接受南方日報記者專訪時,王好為多次強調。(駐京記者 泠汐 劉長欣 實習生 林可依)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