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共青團中央出品微電影 講述《頭條裡的青春中國》

2019年10月01日06:52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頭條裡的青春中國

  化妝師正在為扮演邊防戰士的群眾演員化特效妝。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李建泉/攝

  新中國成立70年來經歷了哪些時代變遷?又有哪些奮斗的青春故事還隱藏在歲月的年輪之中?

  鄧稼先的暗號、袁隆平的小提琴、張海迪克服病痛后再遇病魔,這些細節體現出這些時代楷模金子般的精神品質。

  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由共青團中央出品,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承制的文化產品《頭條裡的青春中國》微電影,主人公均來自《中國青年報》和《中國青年》雜志歷年來的頭條報道。編輯部精心篩選,最終敲定以梁軍、鄧稼先、袁隆平、張海迪、張瑞敏、王中美、楊祥國等“頭條人物”為線索,展現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人民不懈奮斗的光輝歷程。

  片中涉及場景的時間跨度長達70年,涵蓋新中國成立以來9個領域的重要人物、近20個年代場景。影片採用經典瞬間的敘事手法,還原了一幕幕歷史瞬間,給觀眾以代入感。

  在微電影籌備制作過程中,總導演全程跟進把控,精益求精,對片子的細節精雕細琢,從前期選題到拍攝、后期制作,把控關鍵環節,一個也不放過。

  “產品最核心的創作思路是‘老人新故事’。”導演史劍說,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用作品回顧歷史、展現70年來不同時期青年的奮斗精神,既是對國慶的獻禮,也希望通過這些故事激勵更多新時代青年不忘初心、砥礪奮斗。

  7個故事,點亮70年發展歷程

  新中國第一個女拖拉機手 梁軍

  “女娃也能開火犁了,真是時代變了。”微電影一開始,路邊老大爺感慨的,正是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位女拖拉機手——梁軍,后來被印在第三版一元人民幣上的女孩。

  當時,在梁軍事跡的感召下,很多女孩立志學開拖拉機,她們紛紛來到北大荒。內蒙古自治區的薩仁和索要爾、朝鮮族姑娘小李、從上海趕去的袁如芬和徐霞……來自四面八方的12個姑娘組成了新中國第一支女子拖拉機隊。梁軍,正是第一任隊長。女拖拉機手們駕駛著“鐵牛”奔馳在北大荒的沃野上,成為當時全國人民建設新中國的榜樣和力量。

  微電影中,一位採訪梁軍的記者來到田邊,拍下了她開“火犁”的照片。

  “駕駛了拖拉機,切身感受到新中國婦女的奮斗精神。”梁軍的扮演者、青年演員闞清子說,“我們現在擁有的美好生活,都離不開她們的貢獻,其實她們才是真正的青年榜樣。”

  “兩彈”元勛 鄧稼先 於敏

  1967年6月17日8時,中國第一顆氫彈在西部地區上空爆炸成功。東方巨響,震驚世界。中國任人欺凌的時代結束了。

  從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到第一顆氫彈試驗成功,美國用了7年零3個月,中國用了2年零8個月。

  微電影選取氫彈研究過程中的一個小故事,以參與者鄧稼先的視角,呈現緊張、艱難的科研過程。

  演員統籌母澤良記得,在拍攝之前,演員朱一龍的經紀人找主創團隊要了很多相關資料,提前做功課。對於角色的還原度,朱一龍的要求非常高。

  執行導演高天昱提到一個細節,影片中,鄧稼先和於敏在研究室討論氫彈的研發問題,影片想要表現他們工作繁忙、專注討論的狀態,那時不需要台詞。導演姚偉提出即興演,演員很默契,討論的內容都與當時的氫彈研究相關,“你看這個數據,這裡為什麼不一樣……”如果不說這是他們即興表演的,很多人會以為是寫好的台詞。

  “雜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

  國防力量取得重大成就,其他方面的研究也有了更好的發展。

  1964年,袁隆平開始研究雜交水稻,花了整整十年,才培育出第一個雜交水稻強優組合南優2號。

  袁隆平和水稻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詳,但其實,這位一輩子在田間地頭和水稻打交道的“農民”,對小提琴也情有獨鐘。

  “除了在事業上貢獻卓越,原來袁老師還很喜歡並且擅長拉小提琴,我更覺得他一個可愛的人。”微電影中,青年演員董子健飾演袁隆平,在稻田裡拉起小提琴。

  1970年,通海大地震,袁隆平不顧危險,沖進即將倒塌的房子內搶出稻種。

  董子健從小就知道袁隆平是“雜交水稻之父”。“有自己熱愛的科學事業,同時也有自己的生活情趣,這也是我一直在追求的理想狀態。”董子健希望,能通過演繹來貢獻自己的一分力量,拉近當代年輕人與那個時代的距離,“正是因為這些前輩們的努力,才有了我們現在的美好生活。”

  當代保爾 張海迪

  “活著就要做個對社會有益的人。”1983年,《中國青年報》發表了張海迪《是顆流星,就要把光留給人間》的自述文章和長篇通訊《生命的支柱——張海迪之歌》。張海迪的故事被更多人知道,她也因此成為一代中國青年的楷模,被稱為“80年代新雷鋒”“當代保爾”。

  “拍攝張海迪的故事,很考驗演員的演技。”高天昱解釋,“她沒有那麼多動作,而且沒有很明顯的標簽,比如鄧稼先就是科學家,我們能想象出來大概怎麼演。但張海迪更多是精神上對一個時代的青年的引領,拍攝場景不是在病床上,就是從手術室推出來,台詞不多,戲都在細節中。”

  拍攝中,青年演員萬茜沒讓大家失望,她不但很好地按照腳本詮釋了人物角色,還現場與導演討論,如何嘗試不同的表現手法。

  張海迪的“戲”都在臉上,萬茜躺在病床上,入戲很快,眼神、表情表達都很好。第一場戲拍下來,現場不少人給萬茜點贊。

  生活中,張海迪的故事也給萬茜留下深刻印象。

  “海迪姐姐利用鏡子的反射來讀書,在與病痛作斗爭的同時還以頑強的毅力讀書學習,自學多國語言,攻讀了大學和研究生的課程,翻譯和創作的文學作品超過100萬字……”萬茜佩服的是,除了頑強奮斗,這位姐姐還幫助了很多人,為殘疾人事業的發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作為新時代的青年,萬茜希望能夠學習和傳承微電影中展現的人物的精神,做一個對社會有益的人。

  著名企業家 張瑞敏

  1985年,那時的海爾還叫青島電冰箱總廠。剛到任不久的廠長張瑞敏,巡視庫房時發現76台存在這樣那樣缺陷的冰箱。他把職工召集起來,當著大家的面掄起大錘砸向冰箱。

  “賣信譽,而不是賣產品。”青年演員陳星旭扮演張瑞敏,他說,看了張瑞敏的個人經歷和過往發言,印象最深的就是這句。

  中國制造賣信譽,張瑞敏做到了。

  “大國女焊匠” 王中美

  從業18年,她和“女子焊接隊”參與了武漢天興洲、南京大勝關等40多座知名橋梁鋼梁的焊接工作,由她首創的多項焊接工藝填補了我國多項技術空白。在公司,她還成立了“勞模創新工作室”和“技師學習工作室”。

  她就是中鐵高新工業九橋工程有限公司“首席焊工”、特級技師、黨的十九大代表王中美。

  一位女性,為什麼會選擇看似是“男人干的活”作為自己的職業呢?青年演員袁姍姍是第一次聽說王中美這個人物,她帶著好奇,了解了不少關於王中美的資料,打心底裡佩服她。

  “很多人不理解,但其實我們現在中國女性非常強大,不管多累的活、再苦的活兒,堅持下來了就可以做得很好,非常了不起。”拍攝中,袁姍姍也體驗了電焊工作,雖然一開始看到火花她也會本能地往后躲,但融入角色后,她開始感受到:“她們(電焊工)的工作環境是很惡劣的,但是為了職業付出了很多,特別值得我們尊敬。”

  “巡邏王”西藏某邊防團營長 楊祥國

  步入新時代,中國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但是仍有很多人負重前行。

  2018年7月18日,《中國青年報》推出全媒體報道《我站立的地方》,在社會各界引發強烈反響,1萬多家網站轉載。

  在被稱作“魔鬼之域”的西藏最險的巡邏道上,楊祥國和戰友們生死巡邏80余次,行程8000余公裡,47回與死神擦肩而過,身上大小傷疤21余處,被官兵稱為“巡邏王”。

  17歲從重慶來到西藏服役,楊祥國忘了自己多少次在巡邏前寫遺書,甚至很快就寫到“沒什麼感覺了”。

  拿到腳本后,青年演員白敬亭一下子就看上了“楊祥國”的角色。

  讓母澤良印象深刻的是,拍攝中,白敬亭還發著燒,而他要演的軍人角色則必須是剛毅的,其間要多次像軍人一樣高喊號令。那天,“楊祥國”的戲一直拍到深夜。

  “其實前期我們一直都在收音,后面他嗓子有些啞了,我們就讓他悠著點兒。但為了表現得更生動形象,白敬亭還是堅持大聲喊出口號。”監視器后,母澤良默默為演員的敬業點贊,“這就是青年的奮斗在新時代的體現!”

  在《中國青年報》接近70年的報道歷程中,像微電影中呈現出的這些閃亮的名字,還有許多許多。在無數受眾關注的目光下,幾代中青報人也為讀者呈現了1.6萬余期報紙。這張報紙以獨特的品格和襟懷,記錄了不同年代奮斗青年的模樣和時代風採。

  7分鐘的微電影,濃縮了新中國成立后各個時期不同行業奮斗青年的故事。他們身后,千千萬萬個奮斗的中國人,共同譜寫出70年新中國的發展歷程。

  青年用奮斗書寫時代篇章

  微電影制作過程中,很多人都身兼數職。“花費了比較多的時間看報紙、搜集資料,從中選擇人物。”執行導演司格說,為了確保人物故事細節的豐富和真實,“腳本打磨了三四個月,前后修改了30多次。”

  即便拍攝時間緊張,拍攝中團隊依然嚴格要求,絲毫不允許馬虎。

  有個場景,要拍攝袁隆平在稻田裡拉小提琴的畫面。道具和美術的相關負責人拿到腳本,都以為可以后期合成。和導演溝通才發現,劇中涉及到的很多場景,都要實拍。

  董子健扮演的袁隆平的戲從下午持續到晚上,當天一早,攝制團隊就從河北涿州拉來水稻,再在拍攝地開辟出一塊地方,種出一片水稻。

  實際上,不止現場種水稻,搭建臨時工作室、臨時建房子模擬地震場景……這樣的操作在《頭條裡的中國》微電影中還有很多。史劍介紹,為實現與歷史情況吻合,攝影棚內置景達十余個。拍攝之前,攝制組尋找並制作了大量年代服裝和道具。

  “為了達到好的效果,大家都付出了很多努力。”高天昱回憶,籌拍過程中,主創團隊反復磋商,盡量用最少的鏡頭和場景完成執行。

  十年前,司格在上大學的時候,參加了首都國慶群眾游行,當時花了幾個月在學校訓練方陣,“我們同學都感到很榮幸”。這次參與到獻禮新中國70周年的微電影制作,她感覺延續了家國同構的儀式感。“籌備過程中看了很多資料,尤其會被像鄧稼先那樣的人物所感動,他們那種奉獻精神值得國人銘記。”司格說。

  把預算花在刀刃上,也是此次微電影拍攝中非常注重的一點。比如場景搭建、道具選擇方面,團隊盡量實景拍攝。但是,在群眾演員、替身方面,為了節省成本,也找了不少同事友情出演。

  “這次需要的群眾演員和替身特別多,主要都是中青在線和青微工作室的同事。”司格介紹,好多戲反復演,他們比演員來得早,比演員收工晚,時刻待命﹔攝影棚離市區很遠,路上花費時間多,大家都沒有怨言。

  “能夠參與團中央獻禮‘五四’百年和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微電影,我感到非常榮幸。” 在這之前,中青在線新聞採編部的曾憲旭已經參演過本單位多部短視頻攝制。他告訴記者,雖然自己只是一名群眾演員,但每一個片段、每一個鏡頭、每一個細節都會認真對待。

  有一場戲要演繹西藏戍邊戰士巡邏的場景。在悶熱的影棚裡,大家穿著厚厚的服裝,背著沉重的道具。但也就是在這個時候,曾憲旭深切地感受到在青藏高原險峻的地勢和惡劣的氣候下,解放軍戰士巡邏時面臨著什麼樣的艱難險阻和生死考驗。“他們大多跟我年齡相仿,和平年代的歲月靜好,他們用青春為我們負重前行。”

  “焊接真的是一項技術活,通過這次‘實踐’,我對王中美的敬佩又多了一分。”司格也客串了一次替身演員,她扮演女焊工王中美,展現焊接工作的現場。

  “答應的時候沒想太多,感覺很帥氣。但后來越想越害怕,特別是現場看到焊接火花四射時,還是挺緊張的。”司格說。

  張峰瑞今年剛入職團中央,工作之余,他還成為此次微電影地震場景中袁隆平的替身。“參與其中,就知道了每一秒鏡頭的背后,可能有幾十分鐘的拍攝、幾百分鐘的劇本打磨。”他說,能夠參與此次拍攝,也是自己青春裡的一抹獨特色彩。

  頭條裡的人物,是不同時代奮斗青年的縮影。屏幕后,一代代青年用自己的方式書寫著新時代奮斗的青春模樣。微電影從籌備到殺青,不到10天,姚偉就掉了7斤。“工作的同時還能減肥,也很劃算不是嗎?”姚偉打趣說,雖然工作強度大,大家依然熱情高漲。

  談到作品,姚偉最滿意的是與眾多演員在塑造角色上的交流,拍出了一些富有精氣神兒的畫面。“特別是拍攝周冬雨所扮演記者的一場戲時,經過簡短的溝通,悟性很高的她一個表情瞬間,讓正在看著監視器的我激動得差點鼓掌。”

  滿意背后,是拍攝中需要不斷克服的一個個難題。

  “搶時間,真的是爭分奪秒。”姚偉說,“著急到嘴巴上火起泡,一點兒也不夸張。”

  時間緊,要求高。因為各種因素的限制,所有的拍攝都必須在同一處攝影棚內完成,這給拍攝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從場景設計到搭建再到場景道具陳設,這樣巨大的工作量是一般實景拍攝所無法相比的。但讓主創團隊欣慰的是,最終作品到達了預期效果。

  透過屏幕看到中國青年的樣子

  “整部影片的代入感很強,讓我在很短的時間感受到歷史的縱深。”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18級黨的建設專業博士生葉子鵬印象深刻的是,鄧稼先和於敏的暗號對話。

  “剛入清華,我就曾去觀看原創話劇《馬蘭花開》。而這部影片則更加豐滿和立體地呈現了‘碎首紅塵,燕然勒功,至今熱血猶殷紅’的豪情。”葉子鵬說,鄧稼先“有方向的一生”也激勵自己追隨英雄的足跡踐行愛國主義精神。

  70年砥礪奮進,百姓安居樂業。黃河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員工黃興之感慨:“《頭條裡的青春中國》通過一個個榜樣,拉近了我們和榜樣的距離。”他說,微電影最后,在總書記厚重的講話聲中,一個個人物的年齡出現在屏幕,讓自己深受觸動。“充分感受了‘無論過去,現在還是未來,中國青年始終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先鋒力量’。”

  2011年~2019年,謝添武一直在日內瓦大學附屬醫院從事生物醫學領域的研究,他深刻地感受到,中國的科學研究成果越來越受到國際學術界的重視,中國學者的水平也越來越被國際同行所認可。

  “祖國的強大讓身在海外的中國科研人員覺得十分驕傲,也感覺更加有尊嚴。”如今,謝添武成為復旦大學的一名青年研究員。看了這部微電影,他說,每一位留學青年都應該把自己的愛國之情、強國之志、報國之行統一起來,讓個人的小夢想融入到中華民族偉大夢想的奮斗之中。

  9月27日,微電影《頭條裡的青春中國》上線時,西藏山南軍分區某邊防營的戰士們,已經能感覺到高原深秋漸濃的寒意。

  這一天,圓滿完成例行巡邏任務后,西藏山南軍分區某邊防營六連班長唐銀打開手機,看到《頭條裡的青春中國》后,思緒難平。“我們站在邊防線上,不管有多少艱難險阻都不怕,因為我們身后是強大的祖國,是14億國人關注的目光。其實我們都是楊祥國,唯有堅持才不辜負。”

  視頻很快在雪域邊防傳播開來,有位戰士表示:“作為邊防的普通一兵,巡邏戍邊只是分內事,沒想到能得到廣泛的關注和認可,再苦再累都是值得的。”

  已經退役的前任營長余剛仔細瀏覽視頻后,隨即發來問候:“苦地方是建功立業的好地方,為你們取得的榮譽感到驕傲!願你們繼續努力,爭取更大的榮光!”

  和鄧稼先、袁隆平等英模人物同框,楊祥國既興奮驕傲,又深感惶恐。“巡邏執勤是每一名邊防官兵的天職,我隻不過是做了我應該的事情。我深知,所有榮譽的取得,都是全體戰友共同努力的結果。”他表示,自己將繼續帶領身邊戰友走下去,用腳步踩實祖國的領土,在雪域高原叫響“我站立的地方是中國”!

  “在電影裡,我覺得,最有感染力的,就是女性身份的提升。時代在變,不論身份,任何先天固定的象征都不會影響一個人的可塑性。”北京語言大學大四學生劉詩朗是一名香港青年,看了這部微電影,她覺得作為女性特別自豪。

  她還提到,自己對微電影描述了許多事情都不是很了解,“微電影讓我飲水思源,了解了國家的發展歷程,了解了祖國的美好山河,認識了國家的優秀人群,作為一個華夏人,我深感驕傲!我們年輕一代,會更願意奉獻自己的力量。”

  “我們要緊握前輩的接力棒,發揮新時代青年先鋒作用,堅定理想信念,志存高遠,腳踏實地,勇做時代的弄潮兒。”西班牙(中國)人文社科學者學人聯合會主席段煉感覺,作為新時代留學人員,更要不忘留學初心,牢記報國使命。“不論身在何處,都要始終把祖國和人民放在心裡。將個人命運同國家發展緊密結合,勵學敦行,留學報國。積極展現新時代海外學子的青春形象,講好中國故事。”段煉說。

  跟隨著梁軍拖拉機的轟鳴聲,王中美感覺仿佛回到了過去。看完微電影,王中美感慨,“在國家飛速發展的今天,我們應當時刻牢記今天的來之不易,用青春和汗水去延續老一輩人對我們的期望,‘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了祖國的發展和未來,奉獻自己的一生。”

  “一部影片,一群青年,一段有聲音、有畫面、有分量,有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故事。”天津科技大學研究生應屆畢業生仝丹,在視頻網站看到了這部微電影,她感慨,短短7分10秒,《頭條裡的青春故事》別出心裁地用“老人新故事”挖掘了傳奇人物背后鮮為人知的動人故事,帶領當下青年從不同的角度進一步立體化地見証著偉大祖國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中國故事!“作為中國青年,我為影片的制作贊嘆,被歷史的故事所吸引,被人物的精神所感動,我,是中國青年!”仝丹說。

  “前輩們在重重困難下取得的成就,是我們今天生活的基礎,我們又有什麼理由不奮進。”@小米不小小在微博看到“愛豆”朱一龍發了新作,點開視頻,內容果然沒讓她失望。

  “袁隆平爺爺,在他青年時期就立志要為解決中國糧食問題而努力,在地震來臨時不顧自己的生命安全,搶救出剛剛培育的雜交水稻種子。”中央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王萬奇認為,這是袁隆平對科研成果的珍惜,是理想的堅毅,這更是每一個年代敢於擔當的青年身上共有的品質,這就是愛國!

  “透過這段視頻,我看到新中國成立以來的飛速進步,心中不禁深深感慨:青年牽引一個時代的前進,時代引導無數人才的涌現。”看完視頻,重慶理工大學工業工程專業學生吳魏賦說,“無論過去、現在還是未來,中國青年始終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先鋒,作為剛步入大學的我們,也應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為祖國的未來奮斗,為自己的人生藍圖畫上一道道耀眼的色彩。”

  當地震來臨時,你會選擇帶著什麼離開住所?年輕的袁隆平的答案是稻種。在這裡,團新疆阿克蘇柯坪縣委副書記李征遠看到了前輩們面對“私”與“公”、“小我”與“大我”做出的選擇。

  研究生畢業之后,李征遠義無反顧地選擇到祖國西北邊陲南疆腹地。“我希望用奮斗為青春注腳,用奉獻為生命注腳,把這裡建設得和內地一樣好!”看了微電影,他說,新時代青年人要將個人的命運同國家民族的命運深深融合,創造無愧於時代的青春,無愧於生命的青春。

  據統計,微電影《頭條裡的青春中國》上線后,截至9月30日21時,總點擊量約7.5億次,有近1200家平台及媒體號進行了關注和報道。(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杜沂蒙)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