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國慶獻禮影片上映:展現光輝歷程 抒寫偉大夢想

2019年10月02日07:39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展現光輝歷程 抒寫偉大夢想(逐夢70年)

  圖片自上而下為《我和我的祖國》《攀登者》《中國機長》《決勝時刻》劇照。

  慶祝新中國七十華誕,廣大電影工作者用心用情用功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多部優秀獻禮影片在國慶節前后上映。這些電影傳承紅色基因,聚焦中國力量,再現新中國70年的光輝歷程,記錄中華兒女奮斗的堅實步伐,抒寫民族復興的偉大夢想,譜寫中國電影新的華彩篇章。

  ——編者

  致敬創造歷史的人民

  陳凱歌(電影《我和我的祖國》總導演)

  1964年10月16日,北京,正在讀小學的我走在回家路上。突然之間,四面八方的人群涌了出來,整個北京的人仿佛傾城而出,每個人的臉龐都綻放光彩。我仰起頭,在摩肩接踵的人群中奔走。漫天飛舞的都是《人民日報》號外,我接到一張,套紅的大標題寫著《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那一天,我知道了,有了原子彈,我們就可以不再受人欺侮。

  那個情景太難忘了!后來,它成了創作電影《我和我的祖國》的靈感原點。

  如何以電影的方式向新中國七十華誕獻禮,是我們從去年6月就開始討論的命題。一開始,我與黃建新導演、張一白導演組成三人小組,后來總出品人華夏電影發行有限公司董事長傅若清也加入了。大家反復討論拍什麼和怎麼拍,這是一個頗費周章的過程,但又是一次非常有意義的嘗試。最終,我們確定了創作方向。

  電影《我和我的祖國》選定了7個歷史瞬間: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84年8月8日,中國女排奧運會奪冠首獲世界大賽三連冠﹔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2008年8月8日,北京奧運會開幕式﹔2015年9月3日,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閱兵式﹔2016年11月18日,神舟十一號飛船返回艙成功著陸。

  執導的是7位導演:張一白、管虎、薛曉路、徐崢、寧浩、文牧野和我。我們備選的導演遠不止這7位,因為時間年齡等種種因素,我們7位最后走到了一起。雖然大家年齡各異,對不同時代會有不同的感知,但每一位導演接到電話都如同得到征召,感到很光榮。后來,大家根據自己的興趣,各自認領希望拍攝的事件,用了120分的心力,把自己心中所思所想、對國家非常朴素的情感用一個個故事,通過電影語言表達了出來。可以說,《我和我的祖國》是中國電影人對新中國七十華誕的深情禮贊。我是總導演,第一次看到全片合成的時候很激動,大家通過作品迸發的藝術力量震撼了我。

  7位導演風格迥異,7個故事各個不同,如何把它們串聯起來,成為一部大家能夠感受並且喜歡的電影,這是我們遇到的最大挑戰。以往這樣的宏大題材,比較容易隻拍成事件,拍成一部歌頌新中國70年成就的紀錄片,見物難見人。我們認識到,新中國70年巨大成就的背后是無數普普通通中國人一代代的接力奮斗。正是這些普通中國人的堅韌努力,改變了我們國家的面貌,他們才是歷史的創造者。因此,我們把著眼點和興趣點放在普通人的身上。在影片《我和我的祖國》裡,觀眾能看到重大歷史成就,更能看到這些成就背后為之艱苦努力的中國人民。見物又見人,平凡中見偉大,是我們的追求。

  回想我的少年時代,總是聽到人民這個詞,但我那時並不理解什麼是人民。后來,我插隊、當兵、做工人,才逐漸懂得,在你最困難的時候,願意伸出手來幫助你的就是人民,在你精神上有危難的時候,告訴你應該怎麼活的也是人民。對我來說,人民不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變成了一張張具體的面孔,有著特別清晰的樣子。電影《我和我的祖國》浮現的是人民活生生的面孔,禮贊和致敬的也是創造歷史的人民。

  難忘1984年10月1日,我帶領一支小型攝制組,在金水橋邊記錄國慶35周年的閱兵式。當鄧小平同志站在檢閱車上駛過金水橋的那一刻,我流下了淚水。那一天對我意義特別重大,因此,有了我的第二部電影《大閱兵》,獻禮新中國成立35周年。

  轉瞬之間,又一個35年過去了。我強烈感受到,今天的中國人有很強的向心力,熱愛自己的國家、民族,為祖國的進步驕傲自豪,懷抱著民族復興的強烈期盼。能夠保証一個民族生生不息、向前發展的,就是這樣一種強有力的精神源泉,有了它,這個國家才會有力量,這個民族才會總是向著希望的方向眺望。

  作為電影人,我清楚地知道,電影也許並不能解決所有的實際問題,但它可以提供對理想希望的眺望、對精神力量的仰慕。我也清楚地知道,我們今天所擁有的一切、我們所完成的一切都是從這個了不起的時代獲得的,我們也應該用作品回饋這個時代。

  (本報記者任姍姍、人民網強國論壇白真智採訪整理)

  譜寫新中國的黎明之歌

  何冀平(電影《決勝時刻》編劇)

  電影《決勝時刻》講述了1949年黨中央進駐香山、籌建新中國的歷史。我生長在北京,這段歷史從爺爺奶奶口裡聽說過。他們親眼看到解放軍秋毫無犯,睡大街、吃凍干糧、連口熱水都沒有,“三請三不進”,老百姓怎樣請都絕不入家門。老百姓受了感動,主動幫糾察隊的忙,提供情報抓特務,北平很快安穩下來。后來,我翻閱資料也發現,解放軍渡長江,老百姓挖出藏起來的漁船,全家出動,少女也登船,撐渡解放大軍……“得民心者得天下”,這是我最真切的感受。

  從1949年3月黨中央進駐香山到10月1日開國大典,這段時期如同新中國的黎明之歌,國家百廢待興、奠基新中國千頭萬緒,有太多太多重要的歷史事件,電影篇幅有限,選取是此次創作的一大難點和要點。我們選最主要的、能推動劇情、便於塑造主要人物的事件,用戲劇情境把歷史事件串聯起來,使之情節化,與劇中的人物聯系起來,使之具有電影性,從而區別於歷史紀錄片。比如宣布《共同綱領》這一段,我不採用電台正式播出的方式,而是描寫毛澤東請來警衛隊長陳有富的播音員女朋友孟予,由她在高層領導會議上宣讀,這樣既有共同綱領的內容,同時毛澤東關愛兩個年輕人,兩個年輕人緊張激動又有點羞澀,五大書記沉浸《共同綱領》等多重情感集中這一段,使重要歷史事件、人物、人物關系、情感一一呈現。這種融於歷史事件之中的戲劇情節貫穿全片,我們由此把握歷史真實和藝術真實。

  我寫作一貫注重人物,沒有人物就沒有新鮮故事,人物必須有個性,不能臉譜化、簡單化。與以往不同,這次《決勝時刻》寫的是領袖人物,但我覺得領袖一樣有情感、有溫度、有熱度。我像寫常人一樣寫他們。北平市民、小攤老板、京戲演員,電影中隻出場一次,但都有戲可做。人物涉及的面寬了,內容就豐富了,寬泛了,厚重了。這需要技巧,用極少的筆墨,一針見血,寫出人物,是編劇的基本功。

  主旋律不是一成不變的,藝術的矩律不能為題材所左右。這次我是以故事片來寫紅色經典。把人物寫深寫透,不放過每一個人物,無論大或小,建立好人物關系,選擇真實的能帶動情感的細節,這類題材才能把觀眾帶入,令人感動。除了歷史人物,這次我還寫了三個普通的年輕人。為的是呼應當下,讓現在的時尚年輕人看到那個大時代的年輕人如何生活,他們的精神面貌。其中,16歲的小戰士田二橋為護紅旗中彈,倒在紅旗下,感動了許多年輕觀眾。

  創作電影《決勝時刻》,我和黃建新導演的合作十分融洽,這是難得的合拍。導演寧海強是一位軍人風度的專業人士,指揮果斷大膽,把不多的戰爭場面拍得十分凜烈。

  從上映的情況來看,很多觀眾觀影后流下眼淚。很多年輕人被影片感動,如今太多可看的,他們能被這樣一部影片感動,真讓我高興。

  (本報記者任姍姍採訪整理)

  每個攀登者都是追夢人

  吳京(電影《攀登者》主演)

  “我們自己的山,自己要登上去!”1960年與1975年,兩代中國登山隊員在艱苦的條件下登頂珠穆朗瑪峰,實現人類首次從北坡登頂珠峰的壯舉,勘測出屬於中國人的“中國高度”。電影《攀登者》的故事取材自這一史實,我在影片中扮演登山隊員方五洲,他的原型就是中國登山隊的隊員。

  在拍攝《攀登者》之前,我爬過四姑娘山,走過岡仁波齊,也曾想過去登珠峰,但是因為傷病沒能實現。為了體驗生活,今年1月初,我抵達青海崗什卡雪峰進行半個月的極寒訓練。那個季節的崗什卡,夜裡零下20多度,最低溫度能達到零下30度,營地已經要關閉了。但我們劇組開機就在這個時間,我認為沒有切身體驗過寒徹入骨的感覺,演員直接在平原上對著綠幕去演高原上高海拔缺氧的狀態,是不夠真實的。

  為塑造角色,我學習了如何使用冰鎬、冰爪,怎樣刨冰壁、處理冰裂縫,怎麼開路、做后勤。掌握了戲中人物攀登所需要的技巧,拍戲時就不會因為這些受到妨礙。體驗生活不僅讓我學到了登山技巧,也豐富了影片內容,使其更貼近生活。比如,我們的向導會根據隊員咳痰的情況判斷其身體狀況,如果咳出的痰是粉紅色的,就極有可能患了肺水腫,需要馬上送下山救治,否則極有可能喪命。這個細節后來被用到了電影中。

  “山再高,往上攀,總能登頂。”這次拍攝讓我深刻體會到攀登英雄艱苦卓絕的奮斗和挑戰不可能的精神。我們還原了當年登山隊的裝備,每一位演員都要背著重達17公斤的裝備登山。在高原,人對重量的感覺會是在平地的幾倍,戲裡六七十度的雪坡演員需要自己去爬。但我們每天能按時吃飯,有熱湯喝,晚上還能休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攀登者卻要在物資裝備和后援支持缺乏、登山經驗不足的情況下向海拔8848.13米的高度沖擊,這簡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山高人為峰。中國登山隊的前輩們心中裝著國家的榮譽,要向全世界宣示珠峰主權。他們用血肉之軀承受超越生理極限的挑戰,有人冒著生命危險將自己的氧氣瓶留給隊友,搭建人梯的過程中,有人為了不讓冰爪傷害隊友的身體,脫掉了裝備,光著腳爬上去。他們就這樣不畏艱難險阻,一次次向峰頂沖擊,最終將不可能變為可能。他們簡單純粹而熾熱濃烈的偉大情懷召喚著我們,全身心投入到對角色的詮釋之中,感受精神上的沖擊和洗禮,讓更多今天的中國人了解這些動人的攀登故事,感受崇高的攀登精神。

  電影殺青之前,我和演員張譯來到珠峰腳下,紀念為中國登山事業奉獻生命的前輩和英雄。可以告慰他們的是,當年英雄們挑戰不可能的攀登精神早已融入中國人的血脈,激勵著后人懷揣夢想、肩負使命,在各行各業攀登著屬於每一個人的夢想高峰。《攀登者》既是向登山前輩們致敬,也是向每一個努力追夢的攀登者致敬。新中國70年是一個不斷攀登高峰的征程,每一個人都在努力完成自己的夢想,無數平凡人的努力將不可能化為可能,我們的國家才能攀登到現在這樣的高度。

  我國電影事業的發展也是一個不斷勇攀高峰的過程。我們是幸運的一代,伴隨祖國的巨變成長起來,享受到國家強大帶給電影事業的扶持和紅利。國家越來越強大,科技越來越進步,我國電影工業也越來越強大,電影工作者用鏡頭可表現的題材越來越豐富、類型越來越多樣。感謝祖國,我會繼續努力,在祖國從電影大國向電影強國邁進的征程上勇於探索、貢獻力量。

  (本報記者張珊珊採訪整理)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