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七十年,薄期刊裡有厚故事——記中國期刊七十年

2019年10月04日08:06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七十年,薄期刊裡有厚故事

  1977年,《科學通報》第22卷第3期首次發表了有關青蒿素化學結構及相對構型的論文《一種新型的倍半萜內酯——青蒿素》。

  《中國科學》創刊號

  《人民文學》創刊號

  《讀者文摘》創刊號

  新中國成立70年來,以傳播先進文化、宣傳科學真理、記錄歷史文明、推動社會進步為己任的中國期刊業始終伴隨著國家政治、經濟、科技、文化、教育等各項事業的發展與進步,譜寫出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壯美詩篇。

  本文擷取新中國期刊發展中的點滴片段,以期刊之薄,積歷史之厚。

  新中國,創刊期

  新中國成立后,隨著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體制改造完成,國家根據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實踐的需要,不斷調整新聞事業的定位,並提出新聞出版的指導方針和工作任務。一方面,對原有舊的新聞出版業進行整合改造,使期刊的內容、裝幀、文體、發行等方面都符合時代發展的新要求﹔另一方面,致力於創立和發展通俗性期刊、少數民族期刊和行業期刊,以滿足社會、經濟、教育、科技、文化發展的新需求。

  截至1956年,全國共出版期刊484種,呈現出百花齊放的新景象,這其中,三大方陣最為突出:以《中國文學(英文版)》《中國科學》《中國工人》《中國畫報(英文版)》為代表的“中國”期刊﹔以《人民文學》《人民美術》《人民教育》《人民戲劇》《人民公安》為代表的“人民”期刊﹔以《新體育》《新觀察》《新建設》《新電影》為代表的“新”期刊。1958年4月2日,《中共中央關於各省、市、自治區必須加強理論隊伍和准備創辦理論刊物的通知》印發,同年6月中央黨建理論期刊《紅旗》正式創刊,隨后各地黨刊《前線》《解放》《實踐》《紅星》《奮進》等紛紛創刊。

  近代史和中國共產主義運動史上頗具戰斗力和生命力的青年刊物《中國青年》雜志也在1948年12月在石家庄復刊出版。《中國青年》始終與時代同行,與青年同行,刊發很多對青年成長有益的文章。1958年《中國青年》雜志第4期上發表了一篇“特殊”的作品,此文一石激起千層浪,在全國青少年中引起強烈反響。作者叫王桂芹,是北京市實驗中學一名普通的高中生。她暑假期間回到河北阜平農村參加勞動和社會實踐,這段生活記入了她的暑假日記。開學回到學校后,一個偶然的機會,這則日記被毛主席看到,主席極為重視,不僅一字字讀過,修改了原稿中的錯別字,還在日記上親筆畫圈27處,其中連畫三個圈的有17處,對王桂芹行動和思想表示了肯定和贊許。毛主席批示:“每年暑假回鄉一次,極為有益。此文寫得很好,住半個月不夠,最好住一個月。”同時毛主席要求女兒李敏、李訥都要看兩遍《日記》。又明確批示:“此文可在報上發表。”於是,《假期回鄉日記》連同主席的批示一同發表了。

  文章改變了他們,也改變了世界

  70年中,科技期刊是傳播科學知識,發布創新科技成果,開展學術傳播與交流,推動創新驅動發展的重要載體。

  1966年2月28日,袁隆平撰寫的《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在《科學通報》中文版第17卷第4期發表。由此開啟了我國水稻育種雜種優勢利用的序幕,迎來了雜交水稻發展的新時代。當時袁隆平是安江農校一名普通青年教師,國家科委九局的熊衍衡處長讀到袁隆平的論文后,推薦給了時任局長趙石英,趙認為很重要並進而得到國家科委主任聶榮臻的支持。1966年5月,國家科委給湖南省科委和安江農校發函,要他們支持袁隆平的研究工作。1996年,農業部正式立項中國超級稻育種計劃。目前,超級稻第一、二、三、四期攻關目標均已實現,百畝片平均畝產分別突破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大關。袁隆平后來回憶那段歷史說“是我那篇發表的論文救了我!”

  無獨有偶,1977年3月,屠呦呦所在的中國中醫研究院等幾家單位以“青蒿素結構研究協作組”名義在《科學通報》第22卷第3期首次發表了有關青蒿素化學結構及相對構型的論文《一種新型的倍半萜內酯——青蒿素》,該文對屠呦呦榮獲2015年度的諾貝爾獎可謂意義非凡。2015年10月5日,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屠呦呦。屠呦呦先生在頒獎儀式演講中也提到了當年在《科學通報》上發表的關於“青蒿素”的論文。

  期刊引發一場教育討論

  以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為起點,我國進入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1978年全國出版930種期刊,總印數7.62億冊,到2012年全國共出版期刊增長至9867種,總印數上升至33.48億冊,總印數實現了歷史高峰。

  改革開放初期,思想開始解放,禁錮的心靈開始尋求人生真諦。《理論動態》開創了全黨思想解放的先河,在“實踐”的旗幟下,改革獲得了理論正名﹔《中國青年》使廣大青年在“人生大討論”中確定了健康的人生觀、世界觀。1992年8月“中日兒童聯合探險夏令營”在內蒙古大草原上舉辦。《少年兒童研究》副主編孫雲曉跟蹤採訪了這次夏令營,寫出系列報告文學作品交給有關報刊發表,如《微笑的挑戰者》發表於《兒童文學》1992年7月刊,《夏令營史上的一場變革》發表於《少年兒童研究》1993年2期,《隱患》發表於《小溪流》1993年12期。后來,他應《黃金時代》編輯之約將《夏令營史上的一場變革——中日兒童探險夏令營的啟示錄》壓縮至三千字,以《我們的孩子是日本人的對手嗎?》為題發表於1993年7月號《黃金時代》。《東西南北》將標題改為《中國孩子在世界上有競爭力嗎?》在1993年第10期全文轉載,《讀者》以《夏令營中的較量》為題在1993年第11期全文轉載。自此,“夏令營中的較量”引起廣泛的社會關注,尤其在媒體界和教育界反響熱烈,各階層以“怎樣培養和關心下一代?”為中心議題,就中國教育問題展開了大討論,這一討論對推動中國教育改革有重大意義。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發生特大地震,全國人民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團結奮斗,展開了一場氣壯山河的抗震救災工作。《人民畫報》《家庭》《中國新聞周刊》《新周刊》《財經》《人民軍醫》《中國急救復蘇與災害醫學雜志》《紅領巾》等全國刊社以對黨和人民事業的熱愛與忠誠,按照黨中央的部署,緊急動員,迅速行動,把抗震救災宣傳報道作為最重要、最緊迫的任務,積極投身於抗震救災宣傳報道工作。用大量朴實的文字、真實的圖片,唱響了“萬眾一心、眾志成城、迎難而上、百折不撓”的主旋律。多家刊社通過捐款向災區獻愛心。有數據顯示,震后的一周多時間內,全國期刊界通過紅十字機構向災區累計捐款金額已超過1000萬元。還通過多種方式籌集善款,呼吁社會各界奉獻愛心。災難面前,期刊是有溫度的媒體。

  新時代,新篇章

  2012年至今,新時代期刊業進入轉型期,政策紅利不斷釋放,融合不斷走向深入,優秀文化的供給能力不斷增強。

  新興媒體的迅速崛起對傳統期刊業形成沖擊,全民閱讀方式發生了深刻變化,眾多期刊發行量下降、廣告額下滑。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新聞輿論工作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論斷和新方略,給我國期刊轉型升級和融合創新提供了根本的遵循和清晰的路線圖、有力的方法論。2019年8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讀者出版集團有限公司考察調研時,看望了《讀者》編輯部工作人員。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提倡多讀書,建設書香社會,不斷提升人民思想境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就能更加厚重深邃。”“為人民提供更多優秀精神文化產品,善莫大焉。”殷殷囑托是《讀者》的榮耀,也體現了總書記對全國期刊出版工作的高度重視和關心厚愛。

  全國期刊工作者在黨和國家的正確領導下,堅守期刊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奮發進取,積極推動期刊業轉型升級和融合創新實現我國期刊業高質量發展,努力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更加優質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未來中國期刊故事一定比我們想象的更美好、更豐富多彩!

   (作者:段艷文,系中國期刊協會《中國期刊年鑒》雜志社常務副社長、主編)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