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9年·第9期

新媒體環境下新聞連鎖反應中媒體的輿論引導

劉雙   趙敏
2019年10月09日10:44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摘要:新媒體環境下,媒介的透明化與社交化發展,使公眾輿論能夠在極短的時間內迅速擴大,進而引發“新聞連鎖反應”,產生巨大影響。在“新聞連鎖反應”前、中、后各階段,媒體必須承擔起社會責任,正確引導社會輿論,最大限度減輕輿論恐慌與社會動蕩。

關鍵詞:新媒體環境﹔新聞連鎖反應﹔輿論引導

中圖分類號: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9)09-0000-03

2018年8月26號,“獲高學歷水平認証”的翟天臨為了慶祝粉絲達到千萬,開直播與粉絲互動,一句“知網是什麼”,在2019年春節期間被重新扒出引起軒然大波,進而引發“北京電影學院院長陳浥事件”、“翟天臨學術造假”、“知網年收入”、“知網最低充值數額”等一系列社會新聞,人民日報、澎湃新聞、科技日報等媒體也介入這一話題。教育部公布2019年工作重點--嚴肅查處學術不端、招生考試弄虛作假等行為。在新媒體環境下,開放的輿論狀態,人人皆是發言人,受眾的思維已不再由主流媒體控制,轉瞬即逝的一句話,看似毫無殺傷力,在公眾的參與下,事件被不斷地深入挖掘,新聞引發新聞,新聞的連鎖反應不斷加強。

一、新聞連鎖反應及成因

新聞連鎖反應:新聞引發新聞。系列報道與新聞連鎖反應是不同的,“連鎖反應是內在的、有機的, 是一人一事引出的不間斷新聞。”【1】在開放的輿論環境中,新聞連鎖反應產生的結果是發散的,不可控的,在公眾參與的媒介環境下,任何信息都會被大眾傳媒擴大化。隻要一點信息能夠引發公眾的關注,新聞事件就會在極短的時間內聚集公眾的大量信息,形成新的輿論關注焦點,從而引發巨大的信息風暴。

新聞連鎖反應產生的原因是多元的,技術賦權時代的發展予以新聞連鎖反應渠道上的控制,辨別新聞連鎖反應的起源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第一,新聞連鎖反應在新媒體環境下是不可控的。技術自由加劇了泛信息化,新媒體似乎給媒介管理設置了新的障礙。人人皆可發聲,言論自由使得信息爆炸增長,“流量為王”使新聞網絡拋棄了本應具有思想性和自主性的觀眾,產生未知和不可控的結果。信息把關作用缺失,似乎誰掌握了最新消息,誰就成為了“意見領袖”,網絡信息一環接一環,繁雜而缺乏真實性的信息順勢而生,新聞源頭不斷地滋生,新聞信息肆意泛濫,最終形成垃圾信息的海洋。

第二,媒體的惡意引導加劇新聞連鎖反應。新聞連鎖反應給自媒體們帶來了取之不盡的素材與流量,為了制造更大的影響力,自媒體們利用公眾的道德審判和同情心理,不斷加深新聞連鎖反應,利用前一件社會新聞帶來的社會影響力,對后面的新聞進行同質引流。 目前,多數自媒體仍呈現定位不足的問題,這也就導致了輿論的牆頭草現象,流量往哪走,輿論就往哪邊倒。利用公眾的獵奇心理蹭熱度成為自媒體變現的絕好方式。 新聞的“信我”時代仍未消亡,新聞媒體千方百計地將信息進行“真實”包裝來加深新聞受眾的信任和依賴,以此來實現對公眾情緒的惡意引導,“我們的媒體沒有在信仰與事實之間固守基本的新聞操守,讓希望的事實統領了大腦”。【2】新聞連鎖反應就是媒體推手們攪拌起來的旋渦,而新聞受眾在信息旋渦中享受著暈眩的快樂。

第三,新聞自身屬性對新聞連鎖反應有著不同程度的影響。新聞的商品屬性帶來了新聞的大眾化,卻也帶來了新聞的庸俗化。新媒體環境下,部分媒體為了吸引流量而迎合受眾,新聞的商品屬性愈演愈烈。經濟效應促使新聞焦點的連鎖生產,受眾享受著信息漩渦的快感,喪失在信息失序中。其次,新聞的信息屬性牽動著新聞連鎖的反應程度。新聞信息重要與否、與人們自身聯系是否緊密以及新聞信息的獵奇性對新聞連鎖反應有著重大的影響。標題黨以及低俗新聞對於新聞連鎖反應的影響是無關痛痒的,而有些爆炸性的民生、娛樂等新聞極易得到轉發和關注,進而深扒引發新一輪新聞。越重要的事情越容易引發持久的討論與關注,引發的余震影響力也相當震撼,所有利益相關的人物與事件接二連三地被爆出。翟天臨事件之所以引起強烈的新聞連鎖反應,就是因為這此事涉及范圍之廣以及與大眾聯系之緊密。

第四,群眾的吃瓜心理與責任感助推新聞連鎖反應。近幾年“吃瓜群眾”成為網絡熱詞后,吃瓜心理也成為大家互相調侃的談資。一則新聞發生以后,吃瓜群眾往往抱著看熱鬧的圍觀心理關注新聞。像微博熱搜話題,部分受眾僅僅是點開了解一下信息就不再關注后續事件的發展情況,但新聞瀏覽量的增加促進了媒介的算法推薦,使事件的熱度越來越高,進入更多人的視野。集體主義的民族文化促進公眾責任感的提升,新聞進入公眾視野后,公眾的道德感責任心就開始發揮作用,“知情人士”站出來爆料,“熱心網友”追根溯源,更多與此事件相關的細節被扒出,信息與信息的碰撞極易引出新的新聞。

二、新聞連鎖反應的影響

新媒體環境下,數字、網絡、移動技術的發展,推動了網絡空間的拓展,傳統媒體“用時間消滅空間”的做法已經不再是新媒體效仿的原則,后真相時代,公眾的情緒需要正確的引導。

在積極事件的新聞連鎖反應中,新聞媒介甚至無需刻意引導新聞輿論,“典型報道”自有的人文精神會積極的感染傳受者,公眾會自覺地轉發新聞信息並傳播正能量精神。尤其在黨媒的宣傳中,積極的新聞連鎖反應起著重要的作用,典型的宣傳可以加深公眾對社會發展良好前景的希望,一個很小的人物在媒體的放大下,就會形成一股全民學習潮。

但對於消極事件的新聞連鎖反應來說,新聞信息中所牽涉的利益關系是復雜的,在這種消極的新聞報道中,公眾看法總是多元且復雜的,形成兩種或者更多的輿論風向,偏離事件的中心議題,最終造成輿論失焦。在這些紛繁復雜的輿論場中,更是摻雜著無數的“吃瓜群眾”,言論發表跟風,不經分析的加入和模仿,“跟風是謠言的力量源泉,是法制缺失下的異類文化的泛濫。【3】”謠言在新媒體環境下不受控制的傳播,勢必會造成社會波動。公眾在接收信息時,正如尖叫效應所言,受很多非理性因素的影響,傾向於接受負面的消息。在新聞連鎖反應中,對謠言一窩蜂的跟進,對“新消息”不加分析的轉播和照搬模仿,就會引發輿論偏離,造成新聞主流價值的喪失。

三、新聞連鎖反應的輿論引導

群體的匿名性和盲目性,使束縛個人的社會規范力量減弱,公眾在輿論場中更容易感情用事,信息真偽不易辨認,自身立場隨著輿論領袖倒戈,形成一個信息閉塞的“回音壁”。及時監測輿論信息,加強公眾的輿論引導,對於形成一個健康綠色的網絡環境具有重要意義。

首先,在輿論形成以前,主流媒體要建立新聞監測機制,及時把握“黃金四小時”。在信息爆炸的時代,主流媒體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公眾在無法判斷信息真實與否的情況下越來越依靠主流媒體。“新消息”的出現,總是會吸引大量的網民參與,不加思考的傳播與惡意的宣揚會造成新聞局面的失序。在社會轉型時期,我們倡導創新,倡導言論自由,但新聞媒體沒有監督,隻會造成輿論場的失控。主流媒體需時刻關注新聞走向,建立系統的輿論引導機制,及時處理媒介環境中虛假、惡俗、極端的新聞信息,快速反應,快速報道,在事態發酵嚴重之前科學引導社會輿論,與政府合作建立系統的新聞監測機制,關注民情,做好與之相關的可能發生的各種新聞事件的監測預警,承擔社會責任。

其次,在消極的新聞產生的連鎖反應過程中,媒體要及時呈現公正客觀的態度,切忌沉默。在已經形成消極影響的輿論氛圍中,媒體的表態對於公眾的反應具有重要的安撫作用。公眾對於敏感話題的關注急速上升,在新聞輿論已經形成的基礎上,往往“態度比事實更重要”。媒體在傳遞信息的同時,要注意情感和態度的傳播,堅守公正客觀的報道原則,避免被輿論風向牽著鼻子走,告知公眾目前已核實的相關信息,並將繼續調查公開透明的態度表現出來,而不是限制信息的傳播,立刻否認信息真實,撇清利益關系。

再次,對引起強烈社會影響的新聞事件,媒體不僅要追根溯源,還要深度挖掘,對后續事件進行持續跟進報道。“翟天臨事件”引發的一系列新聞事件都是網友深扒出來的事件,這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媒體尤其是主流媒體在公眾心中的公信力。媒體要承擔起自己的職責,提高記者採編隊伍的職業素養,增強媒體公信力,加強媒體與公眾的信息互動,形成新聞報道的良性循環。

同時,要充分發揮主流媒體的權威性,防止社會輿論越軌。在新聞連鎖反應發酵過程中,主流媒體要充分發揮輿論引導的作用,充當“意見領袖”的角色,及時的糾正社會輿論走向。新媒體的出現給傳統媒體造成了流量與關注的流失,但主流媒體的權威性依然存在且愈發權威。主流媒體的信息來源對於公眾而言更具有信服力。

最后,公眾是新聞連鎖反應中重要的輿論推手,在互聯網環境下,低成本、匿名發表使得公眾發聲更容易更快捷。在人人皆是“把關者”的新媒體環境下,技術自由提高了媒介監管難度,公眾新聞日益膨脹,極化與異化問題嚴重,部分新媒體為了搶奪注意力,發布消息時隻看重速度而不考察真實性,大多數公眾僅僅在聽說隻言片語后就點贊轉發並大肆發表觀點,慢慢地在自己的人際圈形成風向一致的觀點。在復雜的輿論環境中,公眾要提高自己的媒介素養,積極的辨別新聞輿論中魚龍混雜的信息。隻有提高自身媒介素養,才能在輿論風向中堅守自我,共同營造一個綠色理智的輿論環境。

四、結語

新聞連鎖反應具有它特定的輿論場,並且總會產生一個特有的受眾群體,群體的責任心、群體的情緒或者群體的盲目性都可以形成巨大的社會關注,新聞引發新聞,如果不能及時控制好輿論導向,公眾行為就會從虛擬網絡引申到現實世界,引起社會的恐慌與波動。因此,重視新聞連鎖反應,加強公眾輿論引導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王庭僚.探討新聞報道的連鎖反應———兼評《深圳商報》和《深圳晚報》的影響力[J].新聞知識,2001(11):23.

[2](美)比爾·科瓦奇,湯姆·羅森斯蒂爾著.陸佳怡,孫志剛譯.真想——信息超載時代如何知道該相信什麼[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4.

[3] 周廣桂.輿論跟風是一種文化陋習[J].民主與科學,2014(4).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