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我和我的祖國》:不同視角喚醒全民記憶

李淼
2019年10月10日15:15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原標題:《我和我的祖國》:不同視角喚醒全民記憶

  2019年國慶檔,中國電影“獻禮方陣”迎來高光時刻。《我和我的祖國》《中國機長》《攀登者》不僅以超50億元票房造就了最強國慶檔,還以88.6分的國慶檔檔期滿意度,創造了中國電影觀眾滿意度調查自開始以來的最高分。

  其中,作為國慶檔“領頭羊”的《我和我的祖國》表現最為搶眼,截至10月6日,上映7天票房突破20億元,並以91.0分創造了單片滿意度新紀錄,成為已經調查的267部影片中觀眾最滿意的影片。

  不難發現,這個國慶長假,電影院已經成為“朋友圈”出現頻率最高的網紅打卡處。《我和我的祖國》更是以超強的主創陣容和富於吸引力的故事,吸引了眾多觀眾舉家前往影院觀看,成為一部當之無愧的合家歡大片。

  由華夏電影發行有限責任公司領銜出品,陳凱歌擔任總導演,黃建新擔任總制片人,張一白擔任總策劃的《我和我的祖國》,集結了陳凱歌、張一白、管虎、薛曉路、徐崢、寧浩、文牧野7位華語頂級導演,7個單元分別由葛優、黃渤、梁靜、張譯、吳京、馬伊琍、宋佳等諸多優秀演員參演,可謂是中國電影人對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一次深情獻禮。

  黃建新將《我和我的祖國》的創作主題概括為“歷史瞬間、全民記憶、迎頭相撞”:《前夜》——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相遇》——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奪冠》——1984年8月8日中國女排奧運會奪冠,首獲世界大賽三連冠﹔《回歸》——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北京你好》——2008年8月8日北京奧運會開幕﹔《白晝流星》——2016年11月18日神舟十一號飛船返回艙成功著陸﹔《護航》——2015年9月3日天安門閱兵,2017年7月30日朱日和閱兵。

  70年有太多值得回味的歷史瞬間,在宏大的題材面前,7位導演不約而同地選取了普通人視角切入,以7組普通人與祖國大事件息息相關的經歷,濃縮了70年來的7個重大歷史瞬間,以小人物見証大時代。

  管虎導演的《前夜》,把鏡頭對准開國大典時,新中國首次電動升旗背后的工程師林治遠,本身有著恐高症的他,最終克服心理障礙,爬上20多米高的廣場旗杆,解決了技術問題,確保了新中國第一面五星紅旗順利升起。

  張一白導演的《相遇》刻畫了一位獻身國防科技事業的科研工作者,張譯飾演的主人公高遠與女友的故事,正是許許多多國防科技戰線上的無名英雄和他們家人的縮影。

  《奪冠》的導演徐崢將自己的女排記憶融入電影中,當時12歲的他經歷了中國女排首次奧運奪冠的時刻,成為這段“萬人空巷”歷史的見証人。在他看來,女排獲得冠軍,早已超出了一場球賽的意義。當時正逢改革開放之初,女排奪冠正是拼搏精神的一種展現,直至現在,這種精神都是國人的一種象征和力量。

  薛曉路的《回歸》,讓人重溫了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儀式令人熱淚盈眶的場面,還揭秘了這場儀式不為人知的故事——為了五星紅旗一秒不差地升起,中英雙方談判了整整16輪之久。

  寧浩執導的《北京你好》充滿了生活情趣,葛優飾演的北京出租車司機因為一張北京奧運會開幕式門票,意外與一個在地震中失去父親的四川孩子成為一對“歡喜冤家”。

  陳凱歌執導的《白晝流星》中,主演劉昊然和陳飛宇的形象一經曝光,便被網友們戲稱為“土味兄弟”。而3位主創陳凱歌、陳飛宇、田壯壯都談到了自己對土地的情懷。

  作為7個短片中唯一以女性為主角的故事,文牧野導演的《護航》講述了大閱兵歷史事件背后,為保障任務完成的備飛女飛行員的故事,以中國空軍女飛行員巾幗不讓須眉的颯爽英姿,展現出一種和平年代的犧牲精神。

  7位導演從“50后”跨越到“85后”,他們對新中國成立70年發展歷程有著各自的觀察和感受,也貢獻出7部風格各異的短片。

  這7個故事有著不同的視角和風格,也有一個共同的追求與價值觀——就是散發著濃濃的生活味道,貼近國人內心。用黃建新的話說,每個人都拿出了真情實感,從細節出發,從人物出發,7個“我”和“祖國”的故事讓影片蘊含著強大的情感力量。

  正是這些或廣為人知、或感人至深的故事,成就了《我和我的祖國》與觀眾的情感連接,喚醒了國人內心深處的難忘記憶,也因此得到了觀眾的高度贊譽。正如一位觀眾所說:“每個普通人都與祖國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影片讓我再次感知到那種永遠無法割舍、血濃於水的情感。”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