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新京報:科班出身有意義,但對電影的態度應開放

2019年10月11日07:28 | 來源:新京報
小字號
原標題:科班出身有意義,但對電影的態度應開放

  電影是導演把自己的價值觀闡述出去的作品,所以輸贏在自己,我的命自己掌握,我就是這種性格。——吳京

  如果你要擁有你從未有過的東西,那麼你必須去做你從未做過的事情。——郭帆

  其實比起專業電影,自己對電影的理解各方面都不成熟,那既然有了這個(想拍一部成熟作品)的願望,就一直在努力。——餃子

  【一家之言】

  隨著國慶檔票房創造歷史,另一個與票房有關的問題忽然躍入大眾視野,乃至登上微博熱搜——目前國內電影市場票房排前三的導演,吳京、郭帆與餃子都是非科班出身。事實上這個討論本質上沒有太多的意義,電影行業像所有行業一樣,包含著科班與非科班出身的從業人員,有沒有經過系統、科學的訓練和學習,並不能作為衡量從業人員水平的唯一標准。

  電影行業還有一點特殊性,因為它是一門新興的藝術與學科,從1895年誕生至今不過124年,1911年喬治·卡努杜以《第七藝術宣言》宣告電影成為一門藝術,也僅僅108年。在這百年時光的前半段,可以說是由非科班導演佔據的,我們能想象到名字的大導,從格裡菲斯到庫布裡克,都沒有經過科班學習,因為在那個時候根本也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科班。

  最為典型的例子是法國電影新浪潮,特呂弗和戈達爾等人都是雜志《電影手冊》的作者,一群努力成為職業影評人的青年影迷。有新浪潮祖母之稱的阿涅斯·瓦爾達別說專業學習,她在25歲前看的電影不足十部。但這一點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后有了改變,主要原因在於經典電影理論與現代電影理論的分野,意味著電影已經成為一門系統、科學的藝術學科。在這之后的重要電影運動中踴躍的新導演,或者說有較大影響力的導演,諸多接受過科班教育。

  回到中國,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由電影學院1978級畢業生群體引發了一次中國電影“新浪潮”。學界將他們定義為一個節點,稱之為“第五代”,從而推演出了前四代導演。其中第四代到第五代,以電影學院導演系畢業生為主力,被統稱為學院派,這可能是大眾眼中真正意義上科班出身的導演群體。到了近年新興的新學院派,狀況又有了變化,納入新學院派的導演仍然是電影學院畢業,或是在電影學院任教的老師,但他們大部分都在文學系,如曹保平、薛曉路、徐浩峰等。

  由此,我們是否可以感受到“科班”這個詞過於狹隘?像是郭帆雖然本科學習法律,研究生是電影學院管理系,他算科班嗎?同時,對於非科班導演的討論集中在票房,票房是界定電影品質的唯一標准嗎?這個疑問可能早就不應該在討論范圍內,本身單拎這三個導演放在這樣單一的維度裡,強調一個共性就是不夠科學的。

  在電影這一個藝術學科裡,科班的意義可能和絕大多數藝術學科一樣。系統、科學地接受訓練和學習,是可以更有效培養出專業性較高的人才的,同時,在一定的歷史時機下,可以成為促進這門藝術飛躍的重要力量。這一點在新好萊塢、香港電影新浪潮、第五代導演的崛起中得到驗証,但與此同時市場並沒有排斥異軍突起的天才、老驥伏櫪的勤勞者。

  電影的態度是開放的,才能容納更多形態、內容的作品。同時,觀眾對電影的態度也應更開放,從而才能欣賞到更多不同形態的作品之美。

  □耳朵(影評人)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