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祖孫三代新聞緣——走近吉林通化王玉寶一家

張席貴
2019年10月14日13:19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原標題:祖孫三代新聞緣——走近吉林通化王玉寶一家

“你抽煙不?我這些年一直抽這個。”不久前,在吉林省通化市東昌區秀泉路上的一棟普通住宅樓內,82歲的老報人王玉寶見到《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到來,急忙把煙笸籮拿到近前,順手卷了一支旱煙。然而他又覺得不太好意思,因為下鄉採訪多年,為了與廣大採訪對象打成一片,王玉寶習慣了抽這種煙。在得知記者不抽煙時,他的臉上浮現出一種寬慰。

“過去下去採訪,家家都有一個煙笸籮,這裡面裝滿了細碎的旱煙,然后把學生寫過作業的小本本撕成規則的條形,卷起來就能抽了。”王玉寶對記者說。

王玉寶退休前是吉林日報社通化記者站站長,從事新聞工作達40年,寫出了大量有影響的稿件。他退休后仍然筆耕不輟。受其影響,他的兩個兒子、一個孫子都從事了新聞工作,還有一個孫女正在大學讀新聞專業。

作為人才引進報社

時間回到1957年7月,品學兼優的王玉寶被學校保送到了吉林省通化師范學校。當時,他所在的吉林省輝南縣隻有兩個名額。這本是一件喜事,但對於家庭貧困的王玉寶來說,卻還有一種深深的遺憾。“上了中專,就沒有上大學的機會了。”王玉寶告訴記者。

1960年臨近畢業時,又一個好機會落到了王玉寶頭上,學校有兩個保送到東北師范大學的名額,王玉寶排名靠前,接到通知說開學就去報到。終於有機會圓大學夢,王玉寶心裡別提有多高興了。

讀中專時,愛好寫作的王玉寶不斷給《通化市報》投稿,一篇篇散文、小小說等作品不斷見諸報端。讓王玉寶沒有想到的是,一天,《通化市報》幾個領導找到了學校領導,想安排他到報社工作,直接當記者。這在通化師范學校歷史上是第一次,大家為王玉寶感到高興,又感到很可惜,高興的是他一畢業就能成為一名記者,在機關端起“鐵飯碗”,而可惜的是,如果他選擇工作,可能又一次與上大學的夢想失之交臂。

何去何從?王玉寶陷入了無盡的思索。這時,組織出面了,兩次找到王玉寶談話,並給他3天的考慮時間,大致內容就是希望他能去報社,在當地當一名記者。

就這樣,王玉寶走進《通化市報》,踏上了新聞工作之路。可是沒干幾個月,由於政策原因,縣級報紙不再保留。就在他不知前路在哪時,地級報《長白山報》(現《通化日報》)一紙調令,將他調了過去。

“那個時候我年齡最小,個頭最高,在這兒一干就是9年,主要跑農村。”王玉寶向記者介紹,后來,他又經歷過下放,此后又到宣傳部工作。1973年3月,他被調到了吉林日報社通化記者站工作,歷任記者、副站長、站長。其中有好多次機會到吉林日報社總部工作,但是他都放棄了,心甘情願地在最基層干了一輩子。

做一名“富”記者

40年間,王玉寶共發表了4100多篇稿件,其中有58篇獲省級以上獎勵。在採訪中,王玉寶注重挖掘每一個典型人物、每一個典型事件,通化市的村村屯屯,都留下了他的足跡。

在記者生涯中,有兩件事給王玉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當年,新華社一名記者到通化採訪,在與王玉寶交談時說:“光會寫消息的記者是不合格的記者,隻能算一般記者。同時會寫消息、通訊、言論的多面手記者是合格記者。在這些都會寫的基礎上,有自己的寫作風格、語言特點的記者才是名記者。”這名記者對王玉寶說,要當記者,就盡可能當名記者。這一番話,在年輕記者王玉寶的心中猶如種下了一粒種子。

還有一次,《大公報》一名記者到通化市採訪,王玉寶發現,這名記者在採訪中准備的是兩個本子,而自己隻准備了一個採訪本。《大公報》記者對王玉寶說:“一個是採訪本,用於採訪后寫稿﹔另一個是記錄採訪以外的事情,叫做‘採訪雜記’,可以把有用的東西記下來。”這名記者還告訴王玉寶,把採訪中的好場景之類的內容記錄下來,一般一次記個二三百字,也可四五百字,並且編上號,等過一段時間一定能用上,這就是“富”記者。從此,每次出去採訪,王玉寶的背包裡就多了一個本子。

1975年秋,吉林省編初中語文教材第3冊收錄了王玉寶採寫的人物通訊,這是他在吉林省原海龍縣牛心頂子公社牛心頂子村花了半個多月時間採寫的。這個村的黨支部書記叫王玉成,一心一意為村裡謀致富路,村裡不光農業生產搞得好,還建起了修配廠、粉坊等村辦企業。為了寫好王玉成,王玉寶整整跟了他半個多月的時間,這篇文章用農民熟悉的語言寫成,生動而鮮活。

進入新時期,王玉寶繼續耕耘,《下崗女工再就業難在哪裡》等一批優秀稿件相繼誕生。直到1999年退休后,他仍然在記者站工作了兩年,協助新站長做好工作。

激發兒孫“記者夢”

受父親的影響,王玉寶的大兒子王鐵軍大學畢業后,曾經在通化縣電視台做記者,后來一次偶然的機會,調到了長春廣播電視台工作。小兒子王鐵成大學畢業后來到父親曾經工作的《通化日報》,現任報社經濟部主任。王玉寶的孫子王方軼大學畢業后,也成了通化廣播電視台的記者,而孫女王梓怡在填報高考志願時,毫不猶豫地報考了遼寧一所傳媒院校的新聞專業。

在王方軼兒時的記憶裡,爺爺常年不在家,但隻要回家就伏在案頭撰寫稿件,有時一寫就是一天,午飯都顧不上吃,這使他萌發了最初的記者夢。他印象最深的是,他家吃飯的桌子都讓爺爺壓得走形了,后來換個方向寫,慢慢又壓回了原形。

王鐵軍已是一名資深新聞工作者,他告訴記者,從有記憶開始,每天早晨就跟父親聽電台的《新聞和報紙摘要》,晚上也要聽各檔新聞節目﹔有了電視以后,必看《新聞聯播》《吉林新聞》。后來,本該從事教育事業的他成了一名“電視人”。

退休后,王玉寶先后出版了《默默耕耘》《銖積寸累》《燕飛朝陽》等3本著作,他的第四本書也已經成稿。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