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一流學術期刊建設 抓關鍵環節促品牌建設
經過70年的發展,中國學術期刊的規模不斷增長。據統計,2018年我國期刊總數是10139種,其中經過評審認定,列入學術期刊陣列的有6430種,佔全國期刊總數的63%,為推進學術期刊建設提供了堅實的發展基礎。進入互聯網時代,受數字出版和新技術的沖擊,學術期刊從“紙上江山”到“一鍵江山”,傳播介質、傳播方式、出版形態都發生了變化。
學術期刊不僅是發表科研成果的重要陣地,也是推進理論創新和知識創新的重要載體,肩負著傳承人類文明,薈萃科學發現,引領科學發展的重要使命。在追卓越、創一流,推進一流學術期刊建設過程中,需要抓住幾個關鍵環節:
其一是做強內容。學術期刊,內容為王是永恆的主題。中國科協副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袁亞湘認為,吸引優秀稿源是辦好高水平學術期刊的根本任務。辦學術刊物,就是使得科學知識、科學精神能夠傳播給更多的人。一定要始終牢記發表好文章是辦刊的根本任務,也是評價期刊的真正標准。我們要對標最高水平去競爭,解決好稿源。一本雜志在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對策,不同的要求,需要調動一切可能的因素來辦好雜志,包括主編對期刊的定位,把握大方向,重視約稿工作﹔編委要把雜志的約稿視為重要的事來做﹔編輯部主動出擊,加強和作者、讀者的密切聯系﹔參加重要學術活動,融入到學科隊伍中。
其二是集群建設。傳統的辦刊機制和運作模式阻礙了學術期刊的發展,不少期刊依然延續著行政主導、單刊運行、多刊一面和定位重疊的辦刊模式。“高成本、低效率”“小、散、弱”的局面是長期以來的歷史遺留問題。優化學術期刊出版資源配置,創新學術期刊管理運營模式勢在必行。我國期刊數字化、專業化、集團化、國際化程度還不高,競爭力、影響力還不夠,小而分散、多而不強的問題較為突出。要繼續深化改革,期刊出版單位轉企改制建立完善現代化企業管理制度,提升期刊發展活力和優質稿件競爭能力,繼續推動期刊出版集約化、集團化發展,培育一批實力較強的期刊集團。同時建立健全內容評審機制,完善論文作者和期刊意願誠信體系,嚴格選取規范,提升期刊科學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其三是融合創新。互聯網時代,傳統期刊出版隻有擁抱新技術才能更具生命力。像上海大學期刊社下轄15種中英文學術期刊,文理兼具。在實施集約化建設的基礎上,與時俱進推進學術期刊融合出版進程,使傳統學術期刊出版插上數字化的翅膀,飛得更快更遠。建立全國高校首家期刊融合出版實驗室,全社上下積極開展多媒體出版研究實踐。社內各刊從建設網站,配置採編系統,實施在線出版(1.0版),到再造出版流程,推動“兩微一端”融合出版、刊上AR、可視化出版(2.0版)等,在融合創新中謀發展。
其四是培育人才。當下期刊出版從業人員中,“傳統出版+新技術”的復合型人才,高層次期刊管理人才嚴重不足,人才培養的激勵機制匱乏,在一些單位裡,期刊編輯被邊緣化,是制約一流學術期刊建設的一個突出問題。需要加強期刊出版人才隊伍建設,全面提升編輯隊伍素質。因此,倡導編輯職業生涯規劃,培養學者型編輯、專家型期刊管理者十分必要。同時,加大培訓力度,實現專業人做專業事、內行管理業務。打造專業化、學者化的學術期刊編輯人才隊伍。不斷提高編輯出版隊伍整體素質,從而促進學術期刊出版事業長期穩定發展。
其五是知識服務。中宣部出版局期刊處處長倪軼認為:學術期刊是思想理論淨化的傳播者,同時是思想理論創新的推動者,高質量學術期刊在促進學術繁榮進步,建設科技強國、文化強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們建設一流學術期刊就是立足中國實際,植根中國大地,服務於國家建設需要,我們評價一流要有國際的眼光,最重要的是看對國家對社會對人民的作用。學術期刊要樹立更強的服務意識,充分運用網絡科技手段提升辦刊效應,提升內容的傳播能力,新的時代環境要求學術期刊工作者有新的面貌,相信並期待辦刊人秉持知識報國,學術報國初心,嚴肅對待期刊的內容和品牌聲譽,堅守而不保守,活躍而不浮躁,銳意進取而不嘩眾取寵,在開發精品文章中寫出屬於辦刊人的道德文章,在推動學術交流進步中鑄就學術期刊的“高原”“高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