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2019中國新聞視頻高峰論壇舉行 探討5G時代短視頻發展

2019年10月26日06:31 | 來源:新京報
小字號
原標題:新京報社將把新聞視頻化推向全領域

  10月25日,2019中國新聞視頻高峰論壇在朗園蘭境藝術中心舉行。這是與會嘉賓就新聞視頻變現問題展開探討。

  王愛軍 新京報社副總編輯“我們視頻”總經理

  余敬中 快手科技副總裁

  孟田芳 騰訊新聞視頻項目中心總監

  方埜 封面新聞華西都市報總編輯

  新京報訊 昨日下午,在新京報“我們視頻”成立三周年之際,長風破浪——2019中國新聞視頻高峰論壇在京舉行。新京報社、騰訊新聞聯合業界共同探討新聞視頻發展的可持續道路。

  “我們視頻”將從四個領域持續發力

  新京報社總編輯李海在論壇上致辭。他說,即將步入5G時代,下一個戰略機遇期即將來臨。新京報將繼續堅持視頻優先、移動優先的整體戰略,在此之下,還會推動雙視頻戰略,即“我們視頻”主打硬新聞、“動新聞”聚焦泛資訊內容。

  李海說,具體而言,將會把新聞視頻化推向全領域,包括深度報道、文娛、評論、財經等,在泛資訊領域,將會在動新聞的框架體系下進行發力。還要將圖文領域的深度化優勢轉化到短視頻上來,也將適時推出相關產品。此外,還會推出配套體系,包括版權、素材、大運營機制,構建整體運營機制。

  同時,李海呼吁全行業應該尊重版權、維護版權,一起努力構建一套新聞短視頻的版權保護體系。

  對新京報“我們視頻”與騰訊的合作成果,騰訊網副總編輯賀國帥在致辭中表示高度肯定。他介紹,“我們視頻”日產短視頻達100條,全年騰訊端內視頻播放量達120億,滿足了騰訊用戶對優質資訊視頻的強需求﹔在分發效率上,“我們視頻”的條均流量常年保持同類產品的2倍以上。這都是“我們視頻”聚焦資訊及平台需求、堅持信息價值和制作標准帶來的最直接數據反饋。

  論壇就三大主題進行圓桌討論

  致辭結束后,“我們視頻”、騰訊網、封面新聞、快手等媒體高管,分別圍繞媒體融合發展的短視頻路徑、擁抱5G構建智媒體視頻生態等內容進行主題演講。論壇下半場,來自澎湃新聞、封面新聞、看看新聞、梨視頻等媒體的主要負責人,圍繞“同質化競爭下打造新聞視頻核心競爭力”“新聞視頻商業再探索”“新聞視頻的版權規范化”三個主題進行了圓桌討論。

  新京報“我們視頻”成立於2016年9月11日。截至今年上半年,“我們視頻”原創新聞視頻日均產量穩定100條。1到10月,全網流量超過500億,提前突破2018年整個年度流量紀錄,並開始進行商業化探索,推動新京報成為視頻和文圖報道齊頭並進的內容生產平台。

  ■ 主題演講

  新聞下沉將成趨勢,直播會再次興盛

  王愛軍 新京報社副總編輯“我們視頻”總經理

  “我們視頻”今年前9個多月的流量達到600億,相當於去年全年的流量。這一年來,“我們視頻”的新產品形態除了直播、短視頻,還有小視頻,在快手和微視上,目前有200多萬粉絲,快手單月流量14億多。

  在直播方面,“我們視頻”的發起時間大大提前,像無錫橋側翻,半個小時左右就發起直播。短視頻方面,今年打造了兩個欄目,一是《緊急呼叫》,一是《回到現場》,並有不錯的成效,比如埃航墜機,老撾車禍等。

  “我們視頻”MCN矩陣,總粉絲數突破了1300萬,日均閱讀突破5000萬,月均熱搜話題上百個,常年穩居機構視頻榜頭部。

  今年,新京報從“我們視頻”開始,實現人物報道、深度調查、財經、文娛和垂直行業的全領域視頻覆蓋,未來產量會更多,內容會更全。與此同時,“我們視頻”所處的形勢也在發生一些變化,比如5G將來臨、更多區域性媒體准備加入短視頻,面臨的機遇和挑戰也更明顯。

  我們認為,新聞下沉將成為趨勢,直播將會再次興盛。拼速度會成為一段時間內的主旋律。全國性的媒體做地方新聞將變得困難,區域媒體與大平台媒體的合作凸顯,中國新聞報道的質量將有一個大的提升。

  還要注意到,新聞短視頻的基本規范尚待完善,短視頻的概念和碎片化的報道模式,與傳統的新聞學理念發生沖突,視頻的採訪、剪輯、發布等基本操作還缺乏相對成熟的規則,所以會看到一些違背道德甚至違法的選題和畫面屢屢出現,未來還需要一種對新聞的基本規范來實現。

  用一年時間打通短視頻媒體號商業模式

  余敬中 快手科技副總裁

  隨著5G的到來,萬物互聯,未來可能會有從小屏到大屏、從短視頻到長視頻的反哺過程,但是我們需要現在做准備,所以需要改變生產流程、生產方式。我覺得大概率來講,在大屏上火的東西不一定在小屏上能火,但是反過來,小屏上火的東西,大概率能在大屏上火。所以通過各種形式去延展、組合、解構它,一定有這樣的反哺方式。

  快手之所以能夠形成短視頻社區而不是短視頻媒體,以及快手商業化最核心的東西,是私域流量,平台所掌控的流量隻有60%,其他是用戶自己掌控的流量。

  快手是兩條腿走路,一條腿是短視頻,另一條腿是直播。快手的直播不僅是帶貨能力,而且是用戶增長。

  我們是最大的UGC平台,快手上有豐富的選題和素材,同時我們想用一年的時間全面打通媒體號的商業模式,讓大家不僅僅入駐快手獲取流量、粉絲、影響力,還能夠有錢可賺。

  一直以來,媒體都有平台情結,完全理解,但是客觀上來說,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造船是造平台,借船也是造平台。新浪過去就是一個內容的聚合平台,但是現在也開始做各種各樣的垂類內容,在各個大的平台上進行分發。我覺得媒體首先要守住的是優質內容的提供者,這是我們的安身立命之本。在這個基礎上我們打造內容的運營和分發平台,也是造平台,隻不過是橫向的一種造平台。

  技術為內容服務用技術拓展敘事邊界

  孟田芳 騰訊新聞視頻項目中心總監

  我原來是做傳統媒體的,轉型至今已有四年,我越來越覺得,應該在變化中回歸常識。從直播到短視頻,現在5G時代又正在到來,技術的迭代是我們無法想象的,肯定會越來越快。在這種變化當中,一些媒體人內心會有一種很茫然的感覺,但我覺得這種茫然完全沒有必要,因為隻要我們踏踏實實地去抓住內容的核心,所有技術的變化,其實都是我們敘事的拓展,技術永遠是為內容服務的。

  跟大家分享一組騰訊企鵝智庫剛剛做的用戶觀看短視頻數據,如今短視頻用戶規模已經佔到整個互聯網用戶的74.1%,可以說現在是無視頻不傳播,或者說無視頻不商業,視頻現在已經變成了一個大家非常喜聞樂見的去消費內容的一種形態。

  媒體融合我們已經喊了很多年,原來大家無論多麼認同這個理念,但在執行上面、體制上面、生產流程上面,反映出來的都是兩張皮。在今年國慶閱兵期間,中央電視台在視頻傳播上面為移動端制作大量專屬內容,包括新聞直播當中有七路特殊視角的閱兵畫面,電視台沒有用,全部給移動端。官方給的數據是,國慶閱兵移動端+電視端總瀏覽次數將近46億,其中移動端的數據是電視端的近6倍。

  從2016年報紙、電視台等傳統媒體試水互聯網短視頻,至今已有多年,在上面這個事情中,我們可以看到,媒體融合已經從兩張皮變成了一盤棋。

  最后想說的一點,做內容的人其實最摸不著用戶在哪,每天想的是怎麼能讓我的流量更高,能讓我的用戶更多,讓我的用戶轉成我的忠粉。我覺得做內容還是人文、視角的多元、真實和包容,這些都是顛扑不破的真理,我們也反復試過,完全沒有問題。

  5G來了 做新聞視頻迎來真正大考

  方埜 封面新聞華西都市報總編輯

  封面新聞脫胎於華西都市報,四年以前我們都還是在做紙上的工作。封面新聞真正開始做新聞短視頻是去年的事,今年我們才開始全面投入到短視頻的生產上來,到了今天,我們要求全鏈條、全員要“無視頻,不傳播”。

  在5G來臨之前,我個人覺得做視頻是預考,5G來了就是真正的大考,我們可能正在由傳統媒體進入自媒體生態建設的環節。現在面向5G,我們有一些工作重點,總的來說就是在數據驅動下的視頻化傳播和社群營銷。

  首先是新技術賦能視頻創新。例如今年4月份的木裡火災,我們先於所有到現場的記者,以3D建模的方式進行了突發事件新聞現場的還原。

  其次是內容。我們在轉型一開始就非常明確,要追求、推動移動優先和故事優先。都市報在報紙時代非常注重和追求講故事,因為它是市民報,是要讀者自己掏錢來訂的報紙,所以我們非常強調故事化、正能量、年輕態。

  還有就是用戶生產擴大視聽內容的朋友圈。我們有很廣泛的生產者,以前叫做通訊員也好,叫做線人也好,視頻生產的5G時代,我們仍然需要持續拓展我們的朋友圈。24日發生的,英國卡車中39具尸體疑似中國人,記者在奔赴英國的同時,我們在當地組織的拍客UGC生產的內容已經發回來了。

  總的來說,視頻時代來臨,推動封面新聞從靜態文圖平台轉變為動態視聽平台,這是我們答題的方向。

  圓桌話題 “名”至“實”歸

  新聞視頻版權應規范化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視頻版權問題似乎成為許多媒體頭痛的事情。

  看看新聞Knews總編輯周煒認為,新聞視頻的維權相對於圖文來講要容易一些,因為新聞視頻的獨創性、原創性容易確定。“比如無錫的垮橋事件,新京報和澎湃的記者最先到達現場,拍到了關鍵的畫面,這是一個事實,而不是一個所謂的創作,它記錄了事實。但是你拍到了這段關鍵畫面,背后獨創性的根據在哪裡?”

  周煒說,這種視頻背后的獨創性就是媒體非常嚴密而積極的生產組織,這本身就是一種獨創性。所以在關鍵時刻拿到了一段關鍵畫面,理應擁有版權。看看新聞雇佣一個第三方機構,用他們的手段來監測網絡上的侵權視頻,然后通知侵權方刪除,但維權成本極高。

  中宣部版權管理局趙杰表示,針對近年來新聞版權保護的問題,國家版權局高度重視,從2014年開始,連續幾年把新聞作品的版權保護納入到專項整治裡,加強監管。“我們在著作權法修訂當中,也配合司法部、國務院共同推進在第三次修法當中,能不能把相關的新聞作品的版權保護有一些明確。”

  對於一些自媒體或者機構,把生產視頻媒體LOGO拿掉重新剪輯分發的行為,北京國浩律師事務所合伙人、知識產權專家粟曉南從法律角度表示,這很顯然是一個主觀行為,屬於很明顯的侵權行為。但目前在新聞視頻這塊,典型維權案例太少,許多媒體前期更多關注做內容,但是很少關注怎樣去保護。“不是說不保護,而是說有的時候時間太短,幾個小時熱點就過了,新的視頻又出來了。”

  北京互聯網法院綜合審判一庭庭長盧正說,他們對任何一個案件,包括原告和被告,秉承一個中立的態度,新聞視頻維權首先要確定所涉及的東西是不是一個作品,有些東西可能不是作品,這些方面可以通過其他途徑來保護。

  另外,因為視頻新聞來源渠道眾多,一些媒體無法証實新聞視頻為自己獨創,后期維權也比較困難,他建議,媒體要保留好視頻來源信息,以便在維權中有足夠的証據証明視頻版權歸自己所有。

  考慮下一步對重點的新聞網站開展一次全面的篩查,對所有傳播新聞作品的這些頻道和相關的一些重點的新聞網站,要求相關的網絡企業要提供授權文件。如果沒有授權文件的一定下架,未經許可傳播侵權新聞作品達到一定數量的,一定處罰。——中宣部版權管理局趙杰

  圓桌話題 脫“影”而出

  做內容堅決不能被辟謠被反轉

  如何在眾多同行中脫穎而出,是短視頻從業者都關心的話題。5G新技術的迭代和加速,各家媒體也將面臨新的布局。

  浙江衛視6頻道《1818黃金眼》制片人盧珊介紹,技術永遠是為內容服務的,不能被技術帶著走,內容為王這句話永遠不能過時。對於主流媒體出身的人來說,絕對是內容重要。互聯網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好的內容是要靠人來做的,記者本身也是IP。

  新京報“我們視頻”執行制片人劉剛提到,內容跟媒體定位有很大關系,如“我們視頻”定位,就是突發新聞看“我們視頻”。在當前環境下,行業形勢壓力大,一天即使一千條,放在UGC的平台這樣的體量上也是微不足道的。大量的UGC以及自媒體的興起,在速度、傳播上都產生了很大的沖擊。

  在互聯網平台上,青蜂俠的流向常居高位。中國青年網副總編王海說,在生產內容時,青蜂俠要求一是快、二是准。快的方面,要求是30分鐘之內視頻上線﹔准的方面,做內容時堅決不能被辟謠,不能被反轉。

  對於王海“一快二准”的提法,劉剛表示贊同,“不管再快強調准字優先,這是做新聞視頻的價值導向和能夠持續長時間生存的重要標准”。

  大河報影像視頻部主任、豫視頻總監陳曉東認為,短視頻主要做碎片化信息的可視化新聞,在重大事件裡面會增加影像投入,在重大事件中,提前策劃,通過影像表達。

  四川觀察總編輯岳學淵提到,制作一個短視頻,尤其是新聞類的,不光要快、准,還有接下來的審核等等壓力。原先的評價體制是主編審稿,現在還要看流量,未來還會有品牌加入。好的品牌收益,絕對不是單一的版權結構,所以多在品牌上做布局。

  青蜂俠到現在做了不到兩萬條視頻,我們給自己一個死命令就是堅決不能被辟謠,堅決不能被反轉。所以截止到今天,我們做到了,明天我就不知道能不能做到了,但是我們要死命地安全生產一千天,我們要堅持安全生產一千一百天,要這樣去走。——中國青年網副總編王海

  圓桌話題 談“金”論道

  與平台合力 變現未來可期

  媒體生產的內容在平台上傳播,收獲影響力,影響力如何變現則是從業者不得不考慮的問題。新京報“我們視頻”副總經理彭遠文笑說,“我們對平台的心理其實挺復雜的,估計有一點相愛相殺的感覺。”

  山東廣播電視台融媒體中心主任王忠提出自己的困惑:版權的價值到底該怎麼定?王忠說他們和各大平台都建立起了版權+流量的關系,但是議價能力差,“咱們就是楊白勞,平台就是黃世仁”,“賣得比白菜價略高”。

  梨視頻副總編輯張巍說他們從自建的平台上得到了很現實的好處。張巍認為自建平台最起碼是承載廣告的一個渠道。此外,自建平台能掌握用戶數據,這會為內容方面的決策帶來一些好處。“到底是要造船出海還是借船出海,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你的‘野心’有多大。”

  微博商業產品及運營總經理靳貝貝坦言,過去他們也有一些失誤,“並沒有想過新京報是不是可以幫我們代言發一條廣告”。不過,微博剛剛上線了“內容定向”的新項目,更關注用戶在看什麼東西,從而出什麼廣告,更好地發揮IP和內容的價值。

  靳貝貝也進一步提出了變現合作的構想,他說很多企業不具備做內容的能力,一方面可以找專業機構做商業內容,“另外一方面,傳統媒體本身就具備這樣的內容,企業是不是可以植入、是不是可以贊助?”

  快手也在做相似的事情——對接客戶和媒體創作者來生產優質的商業內容。快手商業副總裁嚴強介紹,廣告商業視頻的分成模式也進行了創新,從單條定價變為基礎價再加上投放分成。

  但是,嚴強認為互聯網變現這件事不適合媒體自己去做。平台擁有的數據、產品和銷售體系能為變現提供更好的支撐。“內容和商業這件事,我自己堅持的邏輯是,你們負責貌美如花,負責生產內容,把變現這件事交給平台,我們負責賺錢養家,可能會更加專業,或者把這件事做得更加完整。”

  關於商業,其實我也不是那麼悲觀,為什麼呢?有個基本判斷,我們現在的視頻內容是受用戶歡迎的,而且是越來越受歡迎的,我覺得一個媒體形式沒有人看,才是真正悲慘的,如果這個媒體形式受歡迎,總有一天我們會蹚出一條路來。——新京報“我們視頻”副總經理彭遠文(採寫/新京報記者 倪兆中 劉名洋 徐茂祝 攝影/新京報記者 王嘉寧)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