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明星"營業時間" 好業績與壞名聲

最近女演員江一燕,在微博上宣布自己“第一次參與設計,跨界建筑”,獲得了美國建筑師大獎,這一“設計師人設”遭質疑,她給出的回應也不服軟,表露出“問心無愧”之意,結果公眾更不買賬了。
通過這次得獎事件,可以看到公眾對明星“跨界營業”的反應相當激烈。在娛樂圈,“營業”概念出現得格外頻繁。這個詞源於粉絲對明星日常公開狀態的總結,除了做好演戲、唱歌、拍攝等傳統“本職工作”,明星的其他行為狀態,例如社交賬號上積極互動“寵粉”、展示個人業余愛好等,都會被飯圈稱為“營業”。
有人是性格使然的自然表達,有人是私下興趣的意外曝光,也有人把“額外營業”轉化為個人品牌營銷的一部分……主責主業之外,每個明星額外的“營業時間”千差萬別,“路人觀感”亦是因人而異。
隨著粉絲經濟日益強盛,明星所謂的“營業”,是一種被群體目光放大和凸顯的奇異產物。或許藝人們最初只是分享一點“做自己”的優雅情調、隨性情感,發展一些新型生活技能、事業坐標,並不含多少特殊動機和目的,但因為他們將“私人小世界”公開示人,加之現在飯圈對明星的社交動態愈發敏感和專注,久而久之,“附加項”就被自然轉化為“必要項”,“額外營業”成為明星對外形象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無論明星和團隊自身是有心還是無意,“額外營業”如今漸漸內化為飯圈衡量明星的潛在刻度之一。對於粉絲而言,追隨的愛豆每一點產出的“營業額”都是莫大的福利,多多益善﹔但是對於外界毫無感情的“路人們”,“營業時間”會建構起他們對明星形象的認知和評價。
在“江一燕跨界得獎”風波之前,娛樂圈時不時出現一場關於“人設營業翻車”的群嘲,例如文學愛好者、刻苦學霸、吃貨、背包客……“營業”討喜圈粉的難度系數不低,好業績難得,壞名聲易招。
明星的“營業時間”,也不乏積極正面的情況,比如有的演員為了能更接近戲中角色,勤練劇本所述才藝,最后竟學有所成﹔有的藝人試圖改善銀幕形象,努力健身減肥,成效顯著﹔也有藝人在社交網絡基本“不營業”,不透露私人生活軌跡,但在某些公開場合亮相堪稱驚艷,眾人這才知曉他(她)的真實底子與背后積累。
公眾對明星“營業”模式態度不一,看似輿論場聲響混亂,其實核心評判維度,都離不開和明星本職工作的緊密關聯:藝人本職工作的深度和高度,某種程度決定了其他“營業時間”的好感度,兩者呈正相關。
當下娛樂圈競爭激烈,觀眾目光日益挑剔,明星的本職工作是通過演戲、唱跳出作品,憑業務立招牌,靠實力說話。既然選擇了這個職業,那麼拼盡全力做到最好,是藝人的第一要務。手中作品的生命力決定了明星在市場的存在價值,以及他們從藝生涯的長度。
那些附加的“營業時間”,也應當圍繞這條主線延伸。“營業”終究只是色彩繽紛的生活點綴,是提升演藝事業競爭力的推進器。但“營業”一定不要變成日常工作的中心,變成品牌營銷和“固粉”的手段,讓公眾感覺“身為演員的他(她)什麼都努力做了,就是不肯努力演戲”。
演藝圈同樣存在一批“零營業”的藝人,隻和公眾在一部部新作品中相見,一個個新舞台上重逢,觀眾依然會被他們的誠意和進步打動,並對他們的未來充滿期待。
“營業”與否,是明星的自由。但在“顯微鏡式追星”的時代,公眾投來的熱烈目光,是帶著極高敏感度的,任何蓄意偽裝和強行塑造都會快速“翻車”。所以,明星們還是做真實的自己比較輕鬆,也會走得更長久,更坦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