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新聞愛好者》>>2019年第8期

在守正中創新 在繼往中開來——《中國新聞傳播教育年鑒(2018)》品鑒

尚恆志 喬俊杰
2019年11月01日10:42 |
小字號

來源:《新聞愛好者》2019年第8期

《中國新聞傳播教育年鑒(2018)》(以下簡稱《年鑒》),由中國新聞史學會新聞傳播教育史研究委員會會長張昆先生任主編,武漢大學出版社出版,135萬字,1100頁﹔編輯隊伍龐大:副主任委員12人,編委23人,特約編輯24人,是以中國新聞傳播教育為主題的第三本專業性年鑒。

筆者在高等教育戰線工作了30余年,這些年看到團隊編撰的書籍很多,感覺唯有眼前這本散發著清新墨香的皇皇巨著,開卷即引人入勝。一幀幀炫彩插頁,是千挑萬選的歷史瞬間凝眸﹔開篇的序言更體現了張昆先生編纂年鑒的理念和情懷!

像所有的年鑒一樣,這本書對新聞傳播教育的學術研究和學科建設,有著不可替代的資料價值和借鑒作用,正如張昆先生所言:它記錄歷史,傳承文脈﹔服務業界,提供資鑒。披覽該卷,一股勢不可扼的精氣神激勵著我要為它寫點什麼,一吐為快!

一、守正務本

守正,指恪守正道,胸懷正氣,追求心正、法正、行正。該年鑒的“正”,就是作為新聞傳播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和責任。“本”就是新聞傳播教育的本源要義!

“中國新聞傳播教育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已經蔚為大觀,面臨當下新聞傳播生態的轉變,新聞傳播教育將向何處去?如何適應行業對人才的新需求,滿足社會對教育的期待?各校各院系需要參照系,需要借鑒,需要合理的建議。”中國走向世界,在國際話語體系建設和新聞傳播的對象、方式等各方面實踐中提出了一系列問題,同樣需要思想、智慧、理論的支撐。時代需要一個新聞傳播教育當代史的研究平台,社會需要為當代新聞傳播教育史的研究奠定堅實的基礎。

作為一個新聞教育工作者,張昆先生接任中國新聞教育史研究委員會會長伊始,基於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滿滿的家國情懷,明確“新聞傳播教育史研究委員會的定位:匯聚新聞教育傳播史的研究力量,成為學界同仁的精神家園和學術平台”。張昆先生認定年鑒這種形式,能夠助力新聞傳播教育。正是在這一理念的指引下,匠心打造了編寫年鑒這項浩大卓越的工程。

編寫年鑒,涉及的人事眾多,資料蕪雜繁冗,可以說,營造這項前無古人的工程,既有點“狗咬刺猬難下嘴”,又沒有現成的架構可以參考。張昆先生率領團隊近百位作者、編輯,把編撰年鑒視為自己的使命,以一種歷史主人翁的姿態,披荊斬棘,去蕪存精﹔設計框架,捋清思路﹔博採敏求、悉心甄別相關資料﹔篳路藍縷,創造性地展開了編纂工作。

這是一部總編主導型年鑒——總編對全書按統一體例進行加工,年鑒圍繞學科建設、教學改革、人才培養、學者思想、學子實踐、教學科研、史海鉤沉等新聞傳播教育內容,在宏觀上綱領設計科學合理,微觀上節點表達匠心獨具。

主編的風格和水平決定著一部年鑒的品位。尤其可敬的是主編善於動筆,三期年鑒的序言總計達10萬字之多,都是主編所書,他以政治家的眼光、學人的理論、新聞記者的嗅覺、作家的筆鋒,表達了編制中國新聞傳播教育年鑒的起心願景、構思理念、布局謀篇、創作過程、學者情懷,以畫龍點睛之筆及時總結、升華年鑒研究的成果。

二、創新篤行

創新是指勇於開拓,善於創造,不斷推陳出新。守正與創新共生互補,互為促進。守正是創新的根基,發揮主導﹔創新是守正的補充,相輔相成。年鑒編纂工作既要強調規范守正,又要不斷創新前行。隻有這樣,年鑒工作才能立高行遠。

《中國新聞傳播教育年鑒》的初心,借張昆先生所言:為滿足新聞傳播教育發展的客觀需求,全方位覆蓋中國新聞傳播教育的全部要素,突出重點,聚焦當下學界、業界關注的問題﹔既有全面的綜述性歸納,又有深入的個案分析﹔既有扎實的統計數據和量化分析,又有深刻的定性研究﹔既要立足國內新發展、新經驗,又要兼顧國際和境外,注重新聞教育的他山之石﹔既深入分析頂尖高校一流新聞院系的經驗,又關注一般院校面臨的問題和苦惱﹔既全面梳理新聞傳播教育的完整人才鏈,又突出本科和研究生的重要地位等。

新的年鑒在以往的基礎上,既薪火相傳,又推陳出新。2018卷年鑒,繼續遵循第一卷(2016)的框架,由三大板塊組成:第一,總論篇﹔第二,平台與人物篇﹔第三,成果與政策﹔又基於學術成果積澱和社會發展的現狀,略作局部調整,比如總論:保留新聞傳播教育發展綜述,去掉了《中國新聞傳播教育簡史》《不同類別院校新聞傳播教育發展綜述》(2016)、《中國新聞傳播類專業教育的歷史回眸》《中國華北地區新聞傳播教育地圖》(2017),代之以《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新聞傳播教育發展綜述》《華中四省新聞傳播教育地圖》﹔既避免了機械雷同,又突出了鮮明的年代和地域特征,增強了年鑒的文史資料價值。

比如,《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新聞傳播教育發展綜述》針對新疆新聞傳播教育發展的主要特征和面臨的問題,明確指出:新疆的新聞傳播教育……是全國新聞傳播教育發展的一塊窪地。同時,又具有特殊的國家戰略作用和社會服務功能,各高校都自覺加強了對學生民族團結、愛國意識、維穩戍邊等意識的教育和培養,呈現出鮮明的意識形態特征。這一認知恰恰給地處安逸、經濟文化發達地區的新聞傳播教育上了居安思危的一課。

一般的年鑒給人的感覺都是平實朴拙簡練貼切,而《中國新聞傳播教育年鑒》節標題多用對偶或排比結構,簡潔醒目,行文優美﹔同時,行文風格多樣。2018卷中篇“平台與人物”,新增《學者風採》一章,就是以散文的筆法、講故事的口吻生動地展現了學者風採。如:《方漢奇:師道尊嚴的個體呈現》從四個方面再現了老一輩教育家的形象:師者的博學多才機智幽默,治學嚴謹、務求章派“辨章學術,考鏡源流”“尊重史實”,學高為范傳道育人“尊重他人”“廣結善緣”,無不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又啟迪后學領略了學者的教育思想。

2018卷年鑒既突出了“部校共建”這一中國特色新生事物的成就,又唱響了新時代“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主旋律,真正做到了與時俱進,特色鮮明。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年鑒2018卷不愧是時代的畫卷。

三、繼往開來

繼:繼承﹔開:開辟。繼承前人的事業,開辟未來的道路。年鑒2018卷,既在體例上守正創新,又在學術發展文脈上薪火相傳﹔既記載了上一年度中國新聞教育的新進展、新情況、新經驗、新問題,又以資料的權威性史學價值引領新一年前進的方向!

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2016)指出:哲學社會科學的特色、風格、氣派,是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成熟的標志,是實力的象征,也是自信的體現。我國是哲學社會科學大國,研究隊伍、論文數量、政府投入等在世界上都是排在前面的,但目前在學術命題、學術思想、學術觀點、學術標准、學術話語上的能力和水平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還不太相稱。著力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在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等方面充分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是我輩學人的職責與使命。加強中華哲學社會科學的研究,推動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建設,是當今時代的強音。

新聞傳播教育作為一種社會科學與意識形態聯系緊密,不同國情,新聞傳播教育應該有一定的國別特色。中國特色新聞傳播教育科學在中國特色的哲學社會科學學科中應是最具有中國風格的門類之一。然而,就國際范圍說,中國新聞傳播教育起步相對較晚,話語權相對弱勢。《年鑒》是中國新聞傳播教育的表達和見証,鑒往知來是其基本功能,探尋、構擬中國特色新聞傳播教育學術話語體系和學科體系,有《中國新聞傳播教育年鑒》可資鑒,則如路有標,水有源,樹有根,方向明確,基礎扎實牢靠,發展迅速茁壯。

《中國新聞傳播教育年鑒》是中國新聞傳播教育發展史上的一座劃時代的裡程碑,是新聞傳播教育自身正規化、制度化建設的重要步驟,也是中國新聞傳播教育趨向成熟的基本標志。2018卷作為一部兼具及時性、全面性、權威性、政策性、資料性的大型工具書,“體例更加完備,體系更加周全,考訂更加翔實,內容更加權威,文筆更加流暢,印制更加精美。”主編及其編委著眼全球視野,立足國家本位,以強烈的使命感,深邃的史家眼光,學者敏銳的專業洞察力,選題立意,理念先進,定位精准,視野開闊,制作精良。

“唯有新聞理想和教育情懷的交融,才能引領我們走向遠方。”《中國新聞教育年鑒(2018)》體現了編輯部意圖,權威可信、風格獨特,是主編及其團隊精神和理念、智慧與心血的結晶﹔它不僅記錄歷史,將促進新聞傳播教育史的研究、促進新聞傳播教育的發展,而且引領未來,作為新聞傳播教育界的又一座豐碑,“在新聞傳播學術園地預示著萬花盛開的春天即將到來”。

(尚恆志,喬俊杰/河南工業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

(責編:段佩伶(實習)、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