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新了·故宮》第二季看片會首曝故宮599年前"真實"模樣

人民網北京11月2日電 11月1日,人民日報數字傳播在人民日報社舉行了《上新了·故宮》第二季看片會暨創新研討會,故宮博物院研究室副主任、研究館員王子林,人民日報數字傳播有限公司投資管理部總經理魏艷,和聯合出品方華傳文化董事長、《上新了·故宮》總制片人劉兵,制作方春田影視CEO、總導演毛嘉一同現身,並與北京大學教授張頤武、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博士楊原、中國社科院新聞所世界傳媒研究中心秘書長冷凇等專家學者一同搶先欣賞了新一季片花,並就“從《上新了·故宮》看傳統文化創新傳播的新思路”等議題展開討論。
考古發現首次公開 首曝紫禁城599年的秘密
此前,在第25屆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頒獎典禮上,《上新了·故宮》第一季一舉摘得最佳電視綜藝獎項並獲贊“在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不少網友給出的評價就是:“刷新了以往對故宮的認識。”
作為一檔自主研發的原創節目,《上新了·故宮》開發了不少獨屬於自己的節目亮點。其中,極具吸引力的一大亮點無疑是在故宮博物院的大力配合下解鎖了故宮很多此前未曾開放的區域和新信息點,讓觀眾發現並了解到了許多“故宮‘新事’”。這一亮點也將在第二季進一步加強,節目除了會與故宮人走得更近之外,許多最新的研究成果和考古發現也將通過《上新了·故宮》首次在電視上呈現給觀眾。在現場播放的第二季第一期片段中,“故宮文創新品開發員”鄧倫、張魯一就回望起了599年前故宮最初的起點,探尋從明代初建時期就保存至今的傳奇文物。
春田影視傳媒有限公司CEO、《上新了·故宮》總導演毛嘉
現場,總導演毛嘉坦言這一季的難度比起第一季提高了不少:“我們必須讓專家老師們的思想成果和新的一些考古發現通過更生動的方式展現出來。明星嘉賓跟著老師們一起層層深入抽絲剝繭,最終用影像和數字的方式重新梳理這些成果,再輸出給我們的電視觀眾,這個過程的確很艱難,但是對我們整個導演組來說也是滋養了我們的智慧,我們也特別享受這個過程。”到場支持的北京衛視制片人林斐對此頗有感觸,直言:“我確實見過毛嘉老師的淚水,創作這檔節目非常非常辛苦,能夠感受到,它確實又是一個更上一層樓的精品呈現。”
故宮博物院研究室副主任、研究館員王子林
故宮博物院研究室副主任、研究館員王子林也對《上新了·故宮》第二季的“學術性”定位頗為贊賞:“第二季最大的特點是以學術為基礎,這一點很了不起,而且拍攝的每一集都是參與節目錄制的故宮專家的學術觀點的直接表述。通過專家的提問和解答,喚醒了沉睡的宮殿和文物,我們就容易走近去了解它,可以和文物進行對話,看點就更多,更深入,就更能夠激發人們對故宮的探索欲望,故宮所隱藏的文化也能夠得到很好的表現。”如此優質的內容想要廣泛傳播自然離不開媒體平台助推,現場魏艷表示:“明年是紫禁城600年,也是故宮博物院建院95周年,我們有義務、也有責任傳播好當代中國文化的創新成果。”
大歷史觀制作視角 溯源“上下五千年”
除了故宮本身近600年的歷史變遷,本季節目還會將視野放寬至華夏五千年的文明中,以突破性的視角更大范圍地解鎖“故宮”。現場,《上新了·故宮》總導演毛嘉表示:“這一季我們不想再把故宮只是局限於600年,我們想以故宮為坐標,把這個畫幅拉到最大,擁有186萬多件文物的故宮可以引領著我們領略華夏五千年的歷史,找到我們民族的來處。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是呼應了今天世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命題,想給大家展示的是古老的華夏文明如何與其他世界文明進行互通互建互融。”
北京服裝學院副教授、服裝設計學博士楚艷
在故宮本身所承載的明清歷史之外,兩宋的清雅、漢唐的雍容、魏晉的風骨甚至遠祖的信仰(良渚文明)也都在將在節目中一一呈現。現場,為節目設計了一系列高還原度古裝的北京服裝學院副教授楚艷透露:“這一次我們《上新了·故宮》節目組合作的這一期節目是《韓熙載夜宴圖》,它是從唐到宋的一個歷史轉折時期的重要畫卷。我們會把這個畫卷中每一個人物的服飾通過我們從學術研究到原材料的制造、色彩的染制、刺繡工藝的制作過程在節目當中呈現出來。”
北京大學教授、北京大學文化資源研究中心主任張頤武
對於節目所展現的歷史文化屬性和創新傳播的結合,張頤武教授表示:“故宮這麼一個大主題,有著說不盡道不完的歷史文化的象征性符號,節目化大為小,化總為零,通過一些有趣的點進入,很好地處理了把綜藝節目和文化歷史之間結合起來的一個狀況,這是一個很好的開頭。”而專注於歷史的北京社科院滿學所博士后楊原則對節目中所呈現的細節頗為驚嘆,直言節目中小劇場的台詞都令他這個歷史學專家感到“非常非常專業”。
開啟解鎖故宮“新姿勢” 輻射引領“新世代”
有了堅實的文化內核,想要吸引“新世代”的關注還需要充滿創意的表達包裝。在《上新了·故宮》中,文創新品就是讓故宮用新形態、新姿態與年輕人相連接那一層創新表達。節目在籌備之初就從文創入手,通過將傳統概念賦能創意新品的方式搭建故宮與年輕人之間的橋梁,最終也成功實現了“出圈”的目標。上一季,僅“暢心”系列睡衣這一項單品就在眾籌階段預售突破千萬,“雀鳥纏枝美什件”、“珍熹”系列首飾等文創新品也在網友的力捧下成為了當季的文創爆款。
華傳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董事長、《上新了·故宮》總制片人劉兵
現場,節目總制片人劉兵透露,本季節目還將簽約4位設計師加入“前店后廠”的模式——在最受潮流青年喜愛的798藝術區開啟故宮文創產品旗艦店,旗艦店后則是設計文創新品的上新研究所,“這將在更大程度上實現文化內容的轉化和變現,讓《上新了·故宮》以更高的文化視野和更強的產業價值,重回大眾視野。”
中國人民大學廣播電視學博士、日本愛知大學訪問學者何天平
在之后的研討會中,中國人民大學廣播電視學博士何天平對此十分贊同,他說:“我覺得電視節目它的屬性不只是藝術品,還要在傳播中體現消費意義。在《上新了·故宮》播出以后,我們聽到國潮這個概念變得越來越多,慢慢會形成一種規模化的效應,就是我們在找尋文化綜藝和今天年輕人跟文化的連接點一種很重要的互動。”愛奇藝綜藝採購中心項目主管劉柳同樣對節目的創新和年輕化感觸頗深:“《上新了·故宮》最厲害的點在於它的表達方式是95后、00后喜歡的表達方式,我們的網友真的比我們想的還要優秀,他們真的接受這個個節目,這是我覺得這個節目最厲害的地方。”
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所世界傳媒研究中心秘書長冷凇
看片會的最后,冷凇用“獨有資源、沉浸體驗、求知定位、科技特效、潮流破圈、極致精致,揭秘解密、審美升級、文創增值、原創輸出”總結了愛上《上新了·故宮》的十個理由,也為本次研討會畫下了完美的句號。究竟新一季節目還會帶來哪些新的驚喜?新品開發員們又會帶領觀眾見識哪些“新鮮出爐”的故宮歷史?更多精彩,敬請期待由故宮博物院和北京電視台出品、華傳文化聯合出品、春田影視制作的大型文化季播節目《上新了·故宮》第二季,11月8日在北京衛視和愛奇藝煥新回歸。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