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復旦新聞館,天下記者家!今天,上千復旦新聞校友回家!

2019年11月03日07:25 |
小字號

2019年,復旦大學新聞學院這所中國歷史最悠久的新聞傳播教育機構迎來了她的90華誕。今天(11月2日)上午,復旦新聞傳播教育90周年主題活動在復旦大學正大體育館隆重舉行。

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新聞學院院務委員會主任周慧琳,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十二屆上海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龔學平,中宣部原副部長龔心瀚,復旦大學黨委書記焦揚,復旦大學校長許寧生,全國政協教科衛體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奧林匹克委員會副主席馮建忠,復旦大學原黨委書記秦紹德,人民日報原副總編周瑞金,中國社科院秘書長、黨組成員趙奇,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名譽主席、中央電視台原台長趙化勇,中央宣傳部新聞局局長、國家應急新聞辦主任張小國,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岩,上海市委副秘書長、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朱詠雷,復旦大學新聞學院院長、人民日報原副總編米博華,以及部校共建委員會委員,曾任職新聞學院的老領導、老教師在主席台就坐。國內外知名高校新聞傳播學院院長、各年代校友、在校學生等兩千余人出席主題活動。

 

 

 

 

 

 

據悉,1929年復旦創建新聞學系以來,至今已薪繼火傳90載,從未間斷過辦學。在90年的光輝歷程中,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先后為國家培養新聞傳播人才12000多名,此次活動吸引了1000多名校友重回母校。

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

不能沒有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新聞學院

周慧琳在講話中提到,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新聞學院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為指導,不斷提高教學科研水平,持續輸出一大批講政治、高素質、專業化,具備國際視野和家國情懷的優秀新聞工作者,為我國新聞事業發展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出了積極貢獻。

“希望新聞學院全面加強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研究,全面加強全媒型人才培養,全面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全面加強決策咨詢服務,加快建成世界一流的新聞學院。”周慧琳對新聞學院提出殷切期望。他說,在新形勢下,復旦大學新聞學院肩負著為黨的新聞事業培養人才的重要使命,理應體現更大擔當、實現更大作為。市委宣傳部將一如既往把部校共建放在重要議事日程,與復旦大學一起,攜手將新聞學院打造成為全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的制高點、新媒體理論與實踐的制高點和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制高點。

周慧琳還對復旦大學新聞學院的未來表達了深切祝願,“衷心希望新聞學院廣大師生秉持愛國之心、牢記報國之志,更加自覺地投身到黨的新聞事業中去,努力創造無愧於新時代的輝煌業績!我堅信,有著90年光榮歷史的復旦大學新聞學院,一定會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途上再立新功!”

吳岩對90歲的復旦大學新聞學院致以祝福,並對其辦學歷程和取得的成就給予高度肯定。他強調,大學是鎮國、興國、強國的“國之重器”,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國之重器”。在新時代,中國的大學要想成為“國之重器”,必須不斷在思想理念、理論方法、技術創新等方面不斷努力探索 。

同時他也指出,在當今世界風雲變幻的局勢下,輿論的生態、傳媒的格局、傳播的方式都在發生深刻的變化 。新時代賦予新聞傳播學院更多的使命擔當和責任,也使其面臨著更多的挑戰、要求和考驗。

對於新聞學院的下一個90年,吳岩寄予厚望,提出了兩點希望:一是希望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勇當新聞傳播建設和“新文科”建設的領跑者﹔二是希望復旦大學新聞學院要在“全能型、國際化、會講故事”的卓越新聞人才培養中勇當領跑者。“我們有理由相信和期待,復旦新聞學院應該有一流的專業、課程、師資和文化,讓復旦的‘金專、金課、金師’隨處可見。”

焦揚代表復旦大學向出席活動的領導和嘉賓表示歡迎,向長期關心支持新聞學院的上級部門、全體校友和各界人士表示感謝,向為復旦新聞學科發展做出重要貢獻的老領導、老專家、老同志致以敬意,向新聞學院全體師生表達祝賀。

“這是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裡程碑,更是重整行裝、再創輝煌的新起點。”焦揚回顧了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波瀾壯闊的90年歷史,重溫了復旦新聞人幾個時代的奮斗輝煌。她說,百舸爭流、奮楫者先,作為中國新聞傳播的教育研究重鎮,復旦新聞學院要以更高站位、更大擔當、更好作為,把前輩開創的事業不斷推向前進。要堅持正確方向,培養一流人才,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鞏固發揚“好學力行”院訓和“兩典一筆”等優良傳統,扎根中國大地辦新聞教育﹔勇立時代潮頭,產出一流成果,密切跟蹤重大前沿問題,加強謀劃、創新布局,為加快構建中國特色新聞傳播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教材體系做出更大貢獻﹔服務國家發展,作出一流貢獻,深化部校共建機制,為新聞宣傳事業、媒體融合轉型、網絡空間治理提供更好的支撐和一流的服務﹔堅持人才強院,匯聚一流師資,建設一支忠誠於黨和人民、熱愛新聞教育、德才兼備的教師隊伍﹔堅持開放自信,講好中國故事,大力拓展全球格局、增強國際合作實效,在新聞傳播教育和研究領域發出中國聲音。

“復旦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不能沒有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新聞學院。”焦揚希望,復旦人為黨和國家做出無愧於時代的新貢獻,譜寫建設世界一流新聞傳播學科的新篇章。

兩個機構今天揭牌

在一流學科建設的道路上又邁出堅實一步

吳岩、許寧生為新聞學國家級教材建設重點研究基地、復旦大學全球傳播全媒體研究院揭牌。

“全球傳播把視野定位在全世界,全媒體把突破口定在跨界跨學科,國家教材把育人核心內容抓住了,這些核心要素加上復旦新聞的傳統優勢、紅色基因,構筑起了一套組合拳,給大家留下了無限的期待。”許寧生說,兩個機構的挂牌,標志著新聞學院在一流學科建設的道路上又邁出了堅實一步。希望新聞學院自覺承擔起為中國新聞傳播教育探索新路、開拓新局的歷史使命,在建設“雙一流”的道路上不斷前行、勇攀高峰,希望全體師生凝心聚力,開拓進取,持續鍛造學科核心競爭力,不斷開創新聞學院事業發展新局面,在服務國家、服務上海中再創新的輝煌!

米博華深情回顧了復旦大學新聞學院與國家同行、與時代同向的90年辦學歷程,並代表新聞學院全體師生對長期以來關心、支持、幫助新聞學院發展的同志、同仁、同行、同學們,表示最崇高的敬意。面向未來,他說,“新聞學院將以堅持正確辦學方向為根本遵循,以立德樹人、師德師風建設為長遠目標,以學科創新和發展為關鍵抓手,以人才培養和使用為重要依托,以新媒體教學科研服務為主攻方向,以創新教學科研體制機制為驅動引擎,努力開創新聞學院建設發展的新局面,力爭做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教育事業的排頭兵。”

90年來,新聞學院領風氣之先,創造多個“第一”。教育部高等學校新聞傳播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中國傳媒大學電視學院院長高曉虹細數了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對中國新聞教育的歷史貢獻:主編第一套新聞學教材,發表第一篇傳播學研究論文,出版第一本傳播學專著,首創部校共建新聞學院的機制,成為首家新聞學國家教材建設重點研究基地等等。她說,“九十年來,很多成果和做法被推廣到全國新聞院校形成了復旦模式,使復旦成為中國新聞傳播教育的先行者。”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執行院長胡百精在致辭中講述了人大新聞學院與復旦新聞學院的深情厚誼。他說,人大早期的九位教授全部畢業於復旦大學新聞學院,第十位教授童兵是兩院的橋梁。“我們隻有重返學術史、重返教育史的造基立業之處,唯有回到具體的人,才能真切體認和表達我們對一個學科、一個學院的贊嘆、感激和敬意。”

美國密蘇裡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 Fritz Cropp 在致辭中對復旦大學新聞學院九十年來在培養新聞記者和傳播人才上取得的巨大成就表示祝福,並特地帶來了他們精心設計的紀念銘碑,這是美國歷史最悠久的新聞學院與中國歷史最長的新聞學院長期交流互鑒的見証。

在新時代扛起新的使命

朝世界一流學科的目標奮斗前行

新聞學院的今天離不開老一輩教師、學者的默默耕耘。學生代表向八位老教師代表獻花,掀起了現場氣氛的小高潮。

作為新聞系校友代表,與復旦新聞學院同歲的校友藍聚萍先生在主題活動上發言。1949年,藍聚萍先生報考了復旦大學﹔工作后,他又回到復旦,他擔任了十年陳望道先生的秘書。復旦新聞學院既是他的學習求知之地,又是他的工作奉獻之所,他的身上已打上復旦新聞人的深深烙印,在一生中堅守著復旦新聞人的理想、驕傲與使命。90歲的藍聚萍先生不忘囑咐復旦新聞學子:“在這個新時代,你們更要扛起‘新的使命’。”

看到今日活動的盛況,教師代表劉海貴教授感慨,這是新聞學院九十年歷史前所未見的。他的發言語氣澎湃昂揚,“九十年來,復旦新聞學院的發展之路並不平坦,時而處在順境,時而又處在逆境,但是任爾東西南北風,咬定青山不放鬆。復旦新聞人始終不隨物流,不為境轉,定力堅固,初心不忘,堅定地朝著世界一流學科的目標奮斗前行。”

“在新聞學院求學的近十年裡,我所收獲的不僅僅是知識、方法和視野,更收獲了深沉的專業涵養、家國情懷和使命擔當。”新聞學院學生代表、2017級博士研究生范佳秋表示要接過前輩的接力棒,勵志篤學,求真務實,把“好學力行”寫在中國大地上。

今天的學子,畢業后就成了校友。在學院90華誕之際,多位院友熱心為新聞學院發展基金捐款捐贈。現場,米博華為王長田、曹國偉、黎瑞剛、其實等校友及其代表頒發証書。

銅像、文獻展揭幕,學術研討會舉行

作為主題活動的一個組成部分,今天下午,在新聞學院新媒體實驗中心的一樓大廳,還舉行了王中銅像揭幕儀式,近50位校友出席活動。王中原名單勣,1950年8月奉調到復旦大學工作,並兼任新聞學系教授。在其主持下,復旦新聞學系在學科研究上作出了多項突破性、獨創性的貢獻,在全國新聞教育界引起廣泛影響。

 

與此同時,在同一棟大樓的三層,籌備近一年的新聞學院文獻展揭幕,近100名國內外一流新聞學院院長、嘉賓蒞臨現場。展覽展出多件復旦大學新聞學院老教授手稿原稿、新聞學子手繪報紙,不少校友看到當年自己和同學的作品、照片十分感動。現場還特別設置了“留聲”錄音室,給參觀校友提供留下珍貴口述史的空間。

在校友活動陸續開展的同時,學術研討會也在有序推進。當天下午,2019年“轉型與創新:媒體融合背景下的新聞傳播教育共同體構建”國際高峰論壇在復宣酒店召開,近百位海內外知名新聞院系院長、學科負責人出席。論壇上,復旦大學新聞學院與密蘇裡大學新聞學院簽署了雙碩士項目協議,共同培養具有國際傳播視野和能力的卓越新聞傳播人才。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被譽為“記者搖籃”。90年前,在中國現代化進程中,復旦新聞系應時而生、應勢而起﹔中國第一個新聞專業教育機構,就這樣誕生在海納百川的上海、誕生在綜合性大學復旦。謝六逸等先進知識分子深感“社會教育、有賴報章”,提出“理論與實踐並重、教學與研究並重”的方針,扎實辦學、聲譽鵲起,成為當時國內新聞教育的准繩。陳望道帶領復旦新聞前輩,在抗戰炮火中豎起“好學力行”大旗,把學用結合、知行合一作為新聞教育的精髓。師生追求真理、光明和進步,位於重慶北碚的新聞館被稱作“民主堡壘”“夏壩的延安”。

1952年院系調整,在毛主席和黨中央的親自關懷下,復旦新聞接續辦學、學脈延綿,王中等老一輩學者打破蘇聯模式,探索出社會主義中國新聞教育的自主道路。改革開放以后,1988年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成立,這是國內高校第一家新聞學院。2001年,上海市委宣傳部與復旦簽約共建新聞學院,開啟了新世紀發展篇章。今天的新聞學院,已經成為國內頂尖、國際知名的新聞教育研究機構。(來源:復旦大學微信公眾號 文字:劉甜 張浩容 夏周祺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