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計:光榮背后是責任
“十一”前夕,湯計收到了由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央軍委頒發的“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紀念章。“當金光閃閃的勛章挂在我胸前的時候,我感受到的不僅有光榮,還有黨和人民的期許,一個新聞工作者的責任。”如他5年前在人民大會堂獲得“全國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時的感想一樣,他把所有的榮譽視為責任,對記者的使命初心堅如磐石。
讓杰出記者永留豐碑
干了30多年記者,湯計對記者這一職業的感情很深。他告訴《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自己非常熱愛記者職業,並總結說,“自己的職業生涯‘不算高產,但挺扎實’”。
記者筆下有是非曲直,有人命關天。湯計撰寫過“王木匠詐騙案”“萬裡大造林案”“草原巨貪徐國元”等調查報道,受到很多威脅、監視。在他披露了“萬裡大造林”實為“萬裡大坑人”的真相后,有人對他恨之入骨,認為他披露此事阻斷了大家的財路,甚至揚言“100萬買湯計的人頭”。
在懲惡的同時,湯計也不斷揚善。30多年的職業生涯中,湯計率先發現了呼和浩特市委書記牛玉儒、鄂爾多斯市准格爾旗公安局局長郝萬忠等一批典型人物,獲得過“全國優秀新聞工作者”“全國先進工作者”等榮譽稱號。他更是因為“呼格案”家喻戶曉,成為新華社成立以來首個榮立個人一等功的記者,獲得了第二十五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
在辦公室裡、在網絡上捕捉不到鮮活新聞,更捕捉不到獨家新聞。——湯計
湯計說:“記者是無冕之王,人們遭遇麻煩或受到欺凌時會想起找記者。而記者調查涉黑涉惡涉官報道的時候,會把百姓的麻煩攬到自己身上,有時記者也會陷入危險之中。”
“呼格案”改判后,湯計在為呼格吉勒圖募捐修墓的過程中發現了為新聞事業籌錢的另一種可能。從新聞採訪一線退休之后,湯計聯合侯玉柱等幾位有愛心的企業家,在中國紅十字基金會的支持下,於2017年9月27日成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湯計人道傳播基金”。這個基金專門針對新聞人而設立,致力於表彰、救助因公致殘或陷入困境的媒體人。這也是目前我國唯一用於新聞從業人員的慈善項目。
在湯計給記者的《中國紅十字基金會湯計人道傳播基金管理規則》資助標准裡,記者看到該標准共將救助類型分為5種,單項救助資金也從“1000至1萬元”到“不低於10萬元”不等。
為了將基金項目做起來,募集到更多的資金,能夠真正幫助到記者,退休后的湯計習慣放低姿態,自嘲自己每天都在“化緣”。
“我想為新聞人建一座豐碑,讓杰出的記者永遠留在豐碑上。”湯計告訴記者,截至目前,基金會已經在中國記協的指導下完成了兩批8人的救助,第三批救助將在11月下旬進行,初步確定救助10位新聞工作者。“希望趁身體還硬朗,再為新聞事業奮斗10年,把基金規模做到1億元,讓它永續利用起來。”湯計說。
青年記者要保持定力
近年來,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每個人都成為信息的生產者和傳播者,嶄新的傳播渠道也不斷興起。從一線退休的湯計自己也辦了“湯計典評”微信公眾號,每天推送一些實時點評的信息。
目前,湯計還擔任內蒙古大學的碩士生導師、北京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兼職教授,偶爾也會去一些大學和媒體分享心得。“青年記者要保持定力,要能夠沉下來,專心積累,用專業經驗生產出真正有價值、有能量的新聞。”湯計說。
湯計認為,無論是5G時代,還是媒體融合時代,成為一個合格記者的基礎是“三愛”。“熱愛自己的親人,熱愛人民群眾,熱愛自己的祖國,有了這樣的大愛之心,才能有做好新聞工作的責任心和積極性。”湯計告訴記者。
隨著智能技術的不斷興起,有人說智能機器人在新聞領域的應用將逐步取代新聞記者,但湯計並不這樣認為。“新聞是一個有情感有溫度的工作,需要記者深入到人民群眾和廣大科技教育工作者中,乃至生產生活一線挖掘原創新聞,這是非常復雜的過程。”他認為,當下的智能技術無法做到這一點,任何先進技術的應用,都無法取代新聞工作者在新聞採訪中的原創性。
他希望青年記者深入下去,到火熱的生活中,到人民群眾中,到廣大司法工作者中,到廣大科技教育工作者中……去發現新聞,採訪新聞,寫作新聞,在辦公室裡、在網絡上捕捉不到鮮活新聞,更捕捉不到獨家新聞。“新聞記者要培養自己強大的‘突破’能力,有‘突破’能力的記者,才能成為一個合格的記者。”湯計說。
新媒體時代,幾乎三兩天就會有一個熱點新聞或者是熱點話題。雖然每個人都是發聲筒,但從許多出現反轉的事件來看,人們越來越容易被虛假的信息綁架和引導。在這樣的背景下,湯計認為,新聞工作者最重要的素質是定力,不人雲亦雲地跟風,而是要以正確的新聞事實和正確的新聞觀察領跑,需要記者有“突破”能力。“通過不同的渠道了解、還原事實真相,不急於把網上搜集的事實當作判斷新聞真偽的唯一來源,特別是不急於表態,可以讓‘子彈飛一會兒’。”湯計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