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雷:動人影像記錄國家發展印記
與10年前、20年前一樣,今年的國慶閱兵盛典,解放軍報社攝影美術編輯室主任記者張雷同樣以攝影記者的身份參與了採訪報道。在接受《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採訪時,張雷說,今年他把拍攝角度選擇在人民大會堂北側,這樣就能讓受閱部隊照片的背景呈現出天安門城樓,做出這樣的安排是因為他知道,對於受閱部隊的官兵來說,在閱兵村長時間的艱苦訓練,就是為了通過天安門城樓這一歷史時刻。
作為一名軍事攝影記者,張雷的鏡頭下有氣勢恢宏的演兵場,也有老兵告別戰位時的淚水,有南沙官兵守衛祖國海疆的錚錚誓言,也有北國邊關將士不畏風雪的戰斗精神。回憶30多年的軍事攝影記者之路,張雷感謝這份職業,讓他不僅有了用武之地,還能有幸見証部隊與國家發展。
好照片常與危險相伴
在張雷攝影作品的代表作中,有一張的主角是“5·12”汶川大地震發生時被埋在廢墟下等待救援的北川中學學生。照片中,被牆體壓住的學生渴望生存的眼神讓人動容,學生手上的輸液管與旁邊帶有警徽的帽子能讓人感到一絲欣慰,又有焦急萬分的期盼。這張照片充滿了張力,讓無數國人從中感受到手足同胞遭受劫難的切膚之痛,但是鮮為人知的是,張雷在發生地震之后的第一時間趕到現場,在余震不斷的災區,差點被落石擊中。
與死神擦肩而過的經歷還有兩次。張雷回憶說,2001年他到海拔4500多米的西藏採訪時,由於感冒引發了嚴重的肺水腫,那曲軍分區的司令員聽說這一情況后,命令他馬上轉移到海拔較低的地方接受治療。就在去拉薩的路上,張雷已經大口吐血,幸虧西藏軍區總醫院的救護車趕來,才讓他撿回一條命。病好后,張雷仍然堅持在西藏進行了65天的採訪。還有一次是去山東省威海市蘇山島時,張雷坐的舢板船被漁網勾住動彈不得,當時是12月,海面上溫度低,幸虧大家用碎酒瓶割開了密布的漁網繩,否則如果在海上被困一夜,后果不堪設想。
記者面臨生死考驗非常正常,作為攝影記者,我想到的就是堅決完成任務,拍出精彩的照片。——張雷
盡管遭遇危險,但是面對採訪任務時,張雷始終選擇沖鋒在一線,因為他覺得“記者面臨生死考驗非常正常,當時接受任務的時候,已經把這些危險置之度外了,作為攝影記者,我想到的就是堅決完成任務,拍出精彩的照片”。
長期耕耘收獲累累碩果
張雷用鏡頭記錄著軍隊的變化,見証了部隊官兵學歷更高、素質更好,也見証了部隊管理更加科學、武器裝備更加先進。他向記者提到,他仍然記得拍攝遼寧艦時的興奮心情,因為在30多年前他剛當兵時“中國有自己的航空母艦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在從事新聞記者職業的30多年裡,在香港回歸、澳門回歸、北京奧運會、廣州亞運會、上海世博會、抗洪搶險、“5·12”汶川大地震、世界軍人運動會和國慶50周年大閱兵、國慶60周年大閱兵、國慶70周年大閱兵、“9·3”勝利日大閱兵等重大事件中,張雷都用鏡頭記錄下了難忘的瞬間,為這些歷史事件留下了影像記錄。
從事軍事新聞工作以來,張雷發表的新聞攝影作品超過1.5萬幅,出版過《中國99大閱兵》《見証》《中國畫卷》《中國特警》《國慶60周年大閱兵》《勝利日閱兵》等10余部攝影集。他在國內外攝影比賽中獲獎超過130次,曾獲得中國新聞獎、解放軍新聞獎、解放軍攝影藝術獎等多個獎項。2018年,張雷以總分第一名的成績獲得紀實攝影類中國攝影金像獎,他是那一屆金像獎評選中軍隊唯一的獲獎者。
2010年,上海舉辦世博會。張雷前后採訪拍攝了136天,打破了他個人採訪單一活動的最長時間紀錄,而且發表了許多優秀攝影作品,因表現突出,他被中共中央、國務院授予“上海世博會先進個人”榮譽稱號並榮立二等功。也正是因為這一榮譽,張雷在2019年榮獲了由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頒發的“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紀念章。
感恩的最好方式是傳承
提到自己為什麼走上攝影之路,張雷說他特別感恩自己的兩位恩師,一位是他當兵期間,所在部隊一位叫王建中的新聞干事,讓他了解了什麼是真正的新聞攝影﹔另外一位是母校原南京政治學院新聞系的攝影老師韓叢耀,這位攝影老師讓張雷系統地學習了新聞攝影知識,接受了正規的新聞攝影訓練。
如今,作為一名從業幾十年的攝影記者,張雷也擔起了對新人進行“傳幫帶”的責任,他結合自己的經驗告訴新記者,要想當好攝影記者,需要具備幾個能力:首先,攝影記者尤其是軍事攝影記者要有敏銳的洞察力、過硬的攝影技能。其次,“攝影記者偷不得懶”,想要當一個好的攝影記者,要特別勤奮,因為要想拍出好照片,就必須要多到現場多拍照片,“讀者能看到的好照片,可能是在成千上萬張照片中選出來的”。再次,攝影記者要有很好的平台,需要老師的指導。張雷說,他很感謝《解放軍報》這個平台,這個平台不僅給他成長進步的機會,還讓他與喬天富、周朝榮、柳軍等攝影大家同台競技,正是以這些優秀攝影師為榜樣,才使他捕捉軍事新聞的能力不斷加強,攝影水平不斷提高。
融媒體時代,對於攝影記者有什麼要求?聽到這個問題,張雷說,攝影記者一方面要適應媒體融合的大趨勢,增強搶新聞的意識﹔另一方面,要不斷提高新聞理論水平、攝影技術以及捕捉新聞的能力。以前,攝影記者白天拍照,晚上把圖片送到報社就完成任務了,但是現在不一樣,記者必須是多面手,要一專多能,適應新媒體“短、平、快”的節奏。拿不久前在武漢舉行的第七屆世界軍人運動會來說,開幕式剛剛開始,拍攝的照片便要發回后方,時間控制在1分鐘左右,這是對融媒體攝影記者提出的要求。而且,攝影記者不僅要拍照片,還要拍長視頻、短視頻,發布的平台也不僅僅是紙媒,還有網站、微信等平台,作品的傳播范圍也更廣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