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鳴鏘:新聞著史 無悔青春
她是“90后”,是一個很有故事的新聞人。她,一生以人民為中心筆耕不輟﹔她,一輩子為黨的新聞事業奉獻而無怨無悔。她的筆下,有新中國成立初期時的斗志昂揚,也有四川少數民族地區社會進步的點點滴滴﹔她的心中,時刻牢記使命,記錄著普通百姓生活,也記錄下新中國一段重要的新聞史。她就是重慶日報社高級記者、離休老干部肖鳴鏘。
通過她的作品和自述,以及她的女兒、工作於重慶日報報業集團的崔健老師的介紹,《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漸漸了解了這位獲得“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紀念章的新聞前輩。
紅色基因根植血脈
72年前,1947年,中共成都地下組織為了指導學生運動,創辦了《學生報》。當時,該報正在各校物色發展一批通訊員,經過一名同學、同時也是中共地下黨員吳蓬的介紹,肖鳴鏘當上了《學生報》的通訊員。之后,肖鳴鏘與同學黃華君、楊培華一起還擔起了編輯《每周時報》副刊《中學生》的任務。
正是因為在高中求學時的這段經歷,肖鳴鏘喜愛上了新聞工作。這也為她在新中國成立后真正從事黨的新聞工作注入了紅色基因。
1950年5月至1978年5月,肖鳴鏘先后在《西南青年》《青年生活》《西康青年》《涼山報》從事編輯和記者工作。1978年5月,肖鳴鏘調到重慶日報社,直至1989年退休。
作為一個新聞記者,深入民族地區採訪,不僅使我增長知識,開闊視野,更鍛煉了意志和毅力。——肖鳴鏘
1958年4月至1978年5月,在涼山工作的20年間,肖鳴鏘為涼山地區的建設貢獻了新聞工作者的一份重要力量。
受蘇俄文學的影響,肖鳴鏘像小說《勇敢》建設共青城中共青團員一樣,充滿朝氣,積極向上,努力學習了彝族語,與彝族人民打成一片,培養了不少少數民族通訊員。這個時期,肖鳴鏘的報道富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展翅飛翔的紅毛媽姑區》通過涼山第一個建政區的變化反映涼山巨變﹔《千斤社裡春意濃》展現昭覺南坪鄉翻身奴隸生氣勃勃抓農業生產的情境﹔《訪翻身奴隸翁姑拉洛的家》寫一戶翻身奴隸不僅政治上翻了身,而且在經濟上也翻了身……
20年,風華正茂﹔20年,不畏艱苦。肖鳴鏘在自己的文章《我的新聞生涯》中寫道:“作為一個新聞記者,深入民族地區採訪,不僅使我增長知識,開闊視野,更鍛煉了意志和毅力。在涼山工作的20年,我把它視為在新聞工作中珍貴的一頁。”
筆下人物記錄歷史
“透過母親過去那些浸含著墨香的篇篇新聞作品,不僅讓我看到了我國不同時期發展歷程的一個個縮影,也讓我從中看出母親50多年來從事新聞工作的足跡,以及她為自己熱愛的新聞事業付出的大量心血。我被母親對黨的新聞事業的無比忠貞和執著追求精神所深深打動。”崔健在談到自己的母親時,語氣中充滿自豪。
“在這些新聞作品中,我發現母親特別喜歡寫人物專訪。這些人物報道特色鮮明,栩栩如生,有的採用白描手法,使人物更加突出,至今仍有研究保存價值。”崔健說。
肖鳴鏘曾對崔健說,人物專訪是一種融新聞性、探索性、知識性、文學性、趣味性於一體的較吸引人的新聞體裁。
記者通過閱讀肖鳴鏘的人物專訪作品,不僅看到了一個個人物的自身經歷,也看到了更多具有歷史意義的價值。
1982年9月,張露萍烈士還未公開平反前,肖鳴鏘去成都參加一個座談會,聽張露萍的好友講述了有關張露萍的事跡。返回重慶后,肖鳴鏘即刻寫出題為《敢於用耳光教訓大特務的女共產黨員》的通訊,這是第一篇報道張露萍烈士事跡真相的文章。直至1983年8月,報端上才刊登出四川省委為張露萍烈士平反的報道。
1994年,國際知名人士愛波斯坦因公到渝。肖鳴鏘為了校審抗日戰爭時期在重慶工作過的外國記者名單,特意去採訪了當時已經80歲高齡的愛潑斯坦。在肖鳴鏘寫的《歷史見証人——訪國際知名人士愛潑斯坦》一文中,我們不僅可以看到愛潑斯坦對重慶的特殊感情,還了解了他回憶中的與其一道工作的外國記者的情況及躲避日軍轟炸、冒著生命危險的工作常態。
肖鳴鏘筆下還有很多人物:普通的修爐工、修腳工、挑糞工、女民警、女大副,老作家巴金、韋君宜、馬識途及劇作家、音樂家、藝術表演家、影星、教授、演員新秀等,還包括外國友人文幼章、索爾茲伯裡等。
“我以當一名人民的記者感到無尚光榮。”崔健說母親一直都這樣說。
熱愛新聞修志著書
1989年,肖鳴鏘退休。但是,她卻退而不休。與重慶市的一群“伙伴們”開始為重慶新聞史、報業史而“編志”。
中國新聞史學會會長、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方漢奇曾說:“一部抗日戰爭時期的重慶新聞事業史,頂得上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這一時期的中國新聞事業史。”1990年—2000年肖鳴鏘全身心地參與了這一“十年辛苦不尋常”的工作。
據肖鳴鏘的友人艾白水撰文回憶,肖鳴鏘退休之初便積極參加《重慶市志·報業志》的編寫工作,為了做好寫作准備,跑遍了四川省與重慶市兩地的圖書館、檔案館和博物館,走訪了不少老報人,搜集到了不少彌足珍貴的第一手材料。2000年11月,肖鳴鏘參與編輯的《抗戰時期重慶的新聞志》一書正式付梓出版后,方漢奇對此書評價頗高。而書中的史料對深入了解重慶新聞界以及報界尤為珍貴。
從在職時以一家報紙的編輯工作為職業,到退休后擔任多家報刊的社會義務編輯,肖鳴鏘的這種對新聞事業的熱愛,被好友們稱贊為“編輯的自我提升”。多年來,肖鳴鏘熱心熱腸,快人快語,即使碰了釘子,她依然堅定不移。艾白水說,這實質是她當年共青團員的品德的延伸,其實也是黨的新聞工作者不忘初心的本真。這樣的性格,也讓肖鳴鏘做成了一件重要的事情。
重慶市委宣傳部原常務副部長、重慶市新聞工作者協會原主席周勇教授說,肖鳴鏘同志的工作和為人,有乃父肖華清先生的遺風,有乃弟肖遠強先生的執著。在崗位上,她是一位朝氣蓬勃、勤奮出色的新聞記者﹔退休后,更是一位老而彌堅,為了新聞事業生命不息,戰斗不止的老戰士。
作為老一代新聞工作者,蕭鳴鏘記錄歷史,見証歷史,更不忘為新聞著史,新中國與人民沒有忘記,后一輩新聞人也沒有忘記,願以肖鳴鏘為榜樣,新聞著史,無悔青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