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徐徐道來話北京》:電波裡講述老北京故事

尹琨
2019年11月06日16:30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原標題:《徐徐道來話北京》:電波裡講述老北京故事

“說北京,話北京,古都的文化正復興。一城三帶和兩區,首都名片文明城。大運河、副中心,北京的未來更年輕。”每天清晨6點,伴隨幾句清脆的京腔,著名相聲演員徐德亮主持的北京交通廣播FM103.9《徐徐道來話北京》准時與聽眾見面。以“聽聽北京城的故事,固守北京土著的精神家園”為宗旨的《徐徐道來話北京》明年將迎來開播的第十個年頭。今年以來,《徐徐道來話北京》繼續保持收聽率和市場佔有率同時段第一的態勢。在短視頻快速發展,大家沉迷於視覺刺激的今天,一檔主打北京傳統文化的慢節奏廣播節目,何以保持如此旺盛的生命力?

為聽眾呈上“北京攻略”

10月30日早8點半,《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與《徐徐道來話北京》制作人張世強相約中山公園。盡管已是節目制作人,張世強每次採訪前依然做足功課。這一次,他包裡背著兩本書,一本是蓋建中編著的《中山公園》,一本是中山公園管理處編著的《長廊彩畫擷趣》。中山公園研究處主任蓋建中正是他本次的受訪對象。他為記者一行細致講述了社稷祭壇、保衛和平坊、蘭亭碑亭、四宜軒、唐花塢等標志性建筑背后的歷史故事。

這次中山公園之行,是今年《徐徐道來話北京》北京四季系列節目中的一部分,目前做到秋季。圍繞北京春夏秋冬,節目組為聽眾接地氣地解讀著老北京四季變化。比如:老北京的冬天到底有多冷、老北京的夏天氣溫最高到過多少攝氏度、啤酒何時出現在北京、老北京的春天賞花攻略、老北京秋天銀杏十大觀賞地、北京糖炒栗子開始於什麼時候等等,讓聽眾在文化中感受生活的味道。

從這些節目的主題不難看出,小切口展現大主題一直是《徐徐道來話北京》的堅持。今年在舉國歡慶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節目組分別在“五四”“七一”“十一”期間,制作了14期專題節目,向人們講述了紅色印記在北京的歷史文化。國慶閱兵,天安門是核心區域。節目組另辟蹊徑推出了天安門系列,從“天安門城樓是哪年開放的”“哪個皇帝曾在天安門城樓登基”“天安門廣場的三次變身”等多個角度,為大家講述了天安門及天安門地區悠久的歷史文化,反映了社會的發展變遷,展現了當今社會百姓的幸福感與自豪感。

張世強(左)請中山公園研究處主任蓋建中對照圖書講解長廊彩畫的含義。

節目即將邁入第十個年頭,從音樂、電影類節目轉型的張世強也在北京傳統文化領域鑽研了近10年,感到越干越有滋味兒。“堅持做一件事情,10年就會作成專業,因為你一直在深耕。”張世強表示,並不擔心北京的文化資源有“做完”的那一天,因為走得越多越能發現許多地方是熟悉的陌生。“北京的歷史文化資源太深厚了,還有無止境的未知等著我們去探尋,希望持續把這些內容做深做透。”

講好歷史背后故事

今年是人民藝術家老舍先生誕辰120周年。從今年3月開始,《徐徐道來話北京》在周日的節目中陸續推出紀念老舍先生的專題節目,目前已經推出26期。

令張世強印象深刻的是今年6月“聽聽老舍先生的聲音”的一期。6月2日,一個有著老派京腔讀出的中文課程錄音,隨著電波傳入聽眾耳中,這個聲音就來自老舍。節目組得到老舍紀念館的獨家授權,播出了老舍先生25歲在英國生活工作時錄制的漢語教材片段,成為節目今年的亮點之一。

這段聲音的播出,凝聚著張世強和節目組的心血。今年4月,張世強在參觀老舍紀念館時聽到了場館裡播放的這段錄音。驚訝於老舍先生還有聲音存世的同時,敏感的張世強立刻認識到這將是節目中一段很好的素材。

“紀念館以這是國家二級文物為由,沒有立即答應授權給我們。”張世強告訴記者,經過近兩個多月的溝通,在中央文史館館員、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李燕等人的幫助下,張世強終於拿到了老舍先生第26課到第30課17分04秒的錄音。圍繞不同的錄音內容,節目挖掘了聲音背后不同的故事,讓聽眾大呼過癮。

講好故事是張世強制作《徐徐道來話北京》的重要思路。在講故事的同時,他還堅持科學性與嚴謹性,切實擔負起廣播媒體的職責。今年9月,在制作“《拉貝日記——北京卷》是怎麼被發現的”這期節目時,張世強發現拉貝在第一次北京游時寫道:“出了使館區的東門,穿過哈德門后左轉,過了東便門,乘大船便可以直達公主陵的入口。”

“公主墳在北京西邊,難道東邊也有公主墳?”拉貝的幾句話引發了張世強的疑問。帶著疑惑進行考証,他最終發現北京東邊確有一個“公主墳”,叫佛手公主墳。

“很多歷史事件串起來講給聽眾覺得特別有意思,但當時的求証過程頗費了一番功夫。”張世強說,之所以要如此嚴謹,就是希望聽眾在津津有味聽故事的同時,能夠有知識上的收獲。將深刻嚴謹的歷史與意趣盎然的故事結合在一起,也成為《徐徐道來話北京》收獲眾多聽友的秘訣之一。

珍惜與聽眾間互動

《徐徐道來話北京》的聽眾多集中在35歲到45歲的中年階段。談及是否會針對青少年群體調整節目內容時,張世強表示,“不會強求”。“節目不會一味追求收聽率,而是強調文化底蘊。這些老北京的內容,如果我們這代人不做的話,后來人可能就不知道了。”張世強說道。

自2011年1月1日開播以來,《徐徐道來話北京》受到北京交通廣播的重視,給予節目從專家資源到選題策劃、歷史文化信息等多方面的支持。開播時節目是晚10點播出,很多聽眾經常是在車裡聽完節目才回家。

目前,《徐徐道來話北京》的播出時間是早6點。因為許多送孩子上學的家長會在車裡收聽節目。“小孩子有個印象就夠了,等他再大一點如果對北京歷史文化感興趣,自己找來看一看,學一學,我們想要實現文化傳承的目的也就達到了。”張世強告訴記者。

為進一步拉近與聽眾的距離,順應聽眾想要實地走訪歷史文化名勝,現場聆聽專業知識講解的需求,節目自開播以來就經常舉辦線下活動。今年以來,已經舉辦了17場線下活動,包括京味作家劉一達在太廟的講座﹔攝影達人宋苗在角樓圖書館舉辦的《蔚縣記憶》講座﹔廚子舍、沙燕風箏、京劇臉譜、兔兒爺、財神爺等非遺體驗講座等。實地體驗加現場講解,令聽眾有更直觀的感受和更多的收獲。

順應媒體融合發展趨勢,兩年前,《徐徐道來話北京》開設了同名微信公眾號,更新與節目內容相關的文字、圖片、視頻,成為廣播內容的有力補充。通過與聽眾的互動,張世強也與一些聽眾成為無話不說的好友。10月30日,其微信公眾號更新了一條“玩鷹是哪年開始出現的”。剛推送不久,張世強就收到了聽眾王文生發來的微信,指出文章中配的鷹的照片有些問題,還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供節目組參考。

“這些意見是我們特別在乎的。”張世強說,聽眾給節目提意見或者是挑錯都是非常寶貴的互動。這也是開設微信公眾號的重要性所在,就是我們能知道聽眾的反饋。暢想節目的未來,張世強用“踏踏實實”作為主題詞概括,那就是認真做節目,踏實辦活動,打造北京交通廣播早間收聽高峰。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