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結者:黑暗命運》:不是好續集 卻是好結局
鑒定對象:《終結者:黑暗命運》
上映日期:11月1日
作為一個非鐵杆《終結者》粉絲,我對這部續集原本有三個要求:首先,作為一部科幻作品,它應該具備一定的想象力﹔其次,作為一部曾經奉獻過20世紀八九十年代最佳動作戲的經典系列,它應該在這方面繼續有所突破﹔最后,對於人類和人工智能的關系,它的思考能不能比35年前更進一步?
1984年的第一部《終結者》在很大程度上開拓了當時觀眾的視野。那時,人們說起“機器人”,多數還是將它跟“未來”抽象地聯系在一起。而如今,人工智能已大踏步發展,換句話說,我們已經來到了那個“未來”。如果還像幾十年前那樣,以一種面對未知的恐懼態度來看待人工智能的發展,未免就有些過時。很可惜,《終結者:黑暗命運》便是如此。在這一部中,雖然 “天網”已經不在,但同樣由人工智能控制的“軍團”卻取而代之。跟第二部一樣,反派仍然是強悍的高版本液態機器人,隻不過隨著電影特效技術的發展,它能在人形和機器人形態之間更為自如地切換,在人類面前也更顯得“不可戰勝”。甚至,未來人類和人工智能的戰斗中,人類也仍然採用“機械改造人”來對抗,並且毫無疑問地不佔上風……
事實上,雖然對科技的發展持粗暴的敵視甚至拒絕的態度,但曾經的《終結者》系列還是對人工智能有一定的超前思考,譬如:未來的人類總是想阻止曾經的自己發明人工智能,但每一次,人類卻總是要走到那個技術爆發的基點。這種對未來技術發展前景既看好又絕望的情緒,使《終結者》系列從它誕生的時代脫穎而出。想象一下1984年《終結者》問世的時候人們的震撼,當時他們甚至還在使用有線電話!
即使詹姆斯·卡隆梅回歸創作了劇本,但《終結者:黑暗命運》還是缺乏足夠的主題提升。這或許是因為:這一部是T-800尤其是施瓦辛格所扮演的T-800的終結,而不是《終結者》系列的真正終結。人類和人工智能的抗爭未來還能繼續,但卡梅隆這次必須給人們記憶中的T-800一個他們接受和滿意的結局。為此,連這個系列曾經最重要的人類男主角約翰·康納都可以輕易犧牲,因為他的死亡被設置為T-800走向人性覺醒的轉折點。
回到開頭的問題,作為《終結者》非鐵杆粉絲的我,認為影片是否達到了那三個要求?當然是達不到的,就連動作戲,這一部帶來的震撼也遠不如當年的《終結者2:審判日》。但單就T-800的結局而言,我們已不能要求更多。這個第一部裡的反派和第二部裡的正面角色,在過去的故事裡從未擁有自己的真正意志,他的立場取決於到底是未來的人工智能還是人類派他回到現在。但在這一部裡,他自己選擇進入家庭,選擇保護他人,甚至還選擇開了一家窗帘店!
“I will be back”這句《終極者》系列最有名的台詞,細究之下,其實不過是來自某個程序的設定。而在這一部中,施瓦辛格的“I won't be back”卻是一個自由的選擇。這個結局也透露了卡梅隆內心的反烏托邦觀點35年來未變——他讓一個機器人“變成”了人,並以此作為它的最好結局,因為他從來都沒有真正相信過它們。 文/一大波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