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說視頻,論短長” 2019年第十五屆中國記者節大型公益論壇落幕

2019年11月11日08:31 | 來源:北京大學電視研究中心
小字號

11月8日上午,北京大學電視研究中心品牌活動——第十五屆中國記者節大型公益論壇在北京大學創新創業中心圓滿結束。本屆論壇的主題是“今天,我們怎麼做記者?——說視頻,論短長”,議題是短視頻的熱傳播與冷思考、5G時代視頻發展的機會與挑戰和視頻短長的未來形態想象。名記者、名主持、名專家,以及來自北京各高校的師生共200余人齊聚一堂,共同參與了本次論壇。

論壇由北京大學電視研究中心、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北京大學七匹狼文化發展基金聯合主辦,出席嘉賓包括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著名節目主持人白岩鬆,《中國青年報》原社長、總編陳小川,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院長胡智鋒,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著名節目主持人敬一丹,中國社科院新聞與傳播所研究員時統宇,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央視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汪文斌,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俞虹。

俞虹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

作為中國記者節大型公益論壇的主要發起人之一,俞虹教授進行了開場致辭,她談到了記者節的堅守與創新。記者節發起的初心來自於共同的理想和情懷,經過15年的堅守,今天電視研究中心仍用熱情守護真心。而今年的論壇形式從主題演講到加入了學子對話環節,這是在堅守中的創新。俞虹老師將大家的目光引向了當下的熱點——短視頻,引導大家關注短視頻在5G時代究竟會有怎樣的發展。

白岩鬆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著名節目主持人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著名節目主持人、北京大學電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白岩鬆進行了破題演講。他提到,新媒體和舊媒體轉變是技術和傳媒捆綁帶來了一次迭代,而我們關注的應該是背后很多始終不變的東西。他認為有四個核心力量是今后一直要攜帶的:第一,所有新聞系畢業的學生,必須比其它的人更懂得如何用最短的時間和語言濃縮一個新聞事件的核心﹔第二,寫作能力,不管時代怎麼變,做傳播應該擁有很強大的寫作能力﹔第三,提問能力,提問的能力是傳媒人的核心能力﹔第四,說話能力,未來說話將變得非常重要。提到短視頻,他認為短視頻具有麻藥屬性,而我們永遠不要抨擊短視頻或者說麻藥,社會要快速進步的關鍵在於如何抑制人們的上癮性。

胡智鋒 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院長

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院長、北京大學電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胡智鋒認為,今天的視頻生態是以短視頻、電影和以電視為代表的傳統客廳終端視頻三者並齊的狀態。短視頻的長處在與大眾參與和互動,電影拉動消費的能力和時尚感最為突出,而電視視頻的主流意識、主流感和話題的制造能力依然是最強大的。而談到短處,大量短視頻的“短”在於其淺、俗、浮。中國電影之短在於工業化水平不夠和民族電影美學水准的不足。電視之短在於技術的落后和創新能力的匱乏。談到未來,胡智鋒老師認為,我們必須想辦法加大監察短視頻,讓不合格的東西盡量淘汰或者過濾﹔電影要努力提升工業化水准,努力再重新打造中國特色的電影美學體系﹔要努力提升電視技術,加大點對點的傳播能力,讓它在和互聯網融合的過程中能夠有新的突破。

時統宇 中國社科院新聞與傳播所研究員

中國社科院新聞與傳播所研究員、北京大學電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時統宇對呼嘯而來的短視頻熱持謹慎、甚至是悲觀的態度。他闡釋了自己對於記者角色的理解,他認為記者確實是一個行色匆匆的職業,但記者不是一個內心充滿焦慮的職業。有品質的新聞需要慢下來,等一等新聞的靈魂。深入採訪、體察民情的工匠精神,腳踏大地、背負著民族初心的記者精神是現在最需要弘揚的。對於視頻能不能成為傳統媒體新的增長點,時統宇老師的觀點是:懸。他認為,踏踏實實做好自己的工作,經營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才叫本份。

俞虹教授提出了一些引人思考的問題:電視因技術而生,電視又因技術而衰,電視又是否有可能因技術而涅槃?從傳播學的角度,受者的需求一定是多樣的,一定是無止境的,一定是需要最好的,所有的碎片化究竟能夠持續多久?當我們以一定專業或者文化訴求、價值訴求的角度討論的時候,面對技術的突變,什麼是我們以不變應萬變而去進行最好傳播的支撐?最后,俞虹教授強調了五種力,文字傳播能力、口語傳播能力、視頻傳播能力、數據處理能力、市場營銷能力,這是在不斷的技術變革中以不變應萬變的看家本領。

現場對話:高校學子與名記者、名主持、名專家面對面

對話嘉賓:

陳小川、敬一丹

對話學生:

王宇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2018級博士

林子夜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18級碩士

劉純懿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19級碩士

王宇:短視頻盛行的時代,是一種怎樣的信息接受環境運營了短視頻這種全新的媒介文本?碎片化可能是外在特征,更內在的特征是什麼?我想拋出一個概念:流動的空間。流動空間實際上呈現的概念,它使得虛擬空間和實體空間的空間界限消除。短視頻這樣的方式或者說流動空間的到來,讓人們隨時隨地接受信息成為可能。

以往新聞專業追求新聞的真實性和客觀性。在短視頻盛行的時代,很多的視頻為了吸引大家的注意力就會追求感官刺激,這對未來新聞生產產生一種什麼樣的影響?

陳小川:關於短視頻的概念你沒有厘清,你所說的短視頻是抖音,還是央視的短視頻?媒體人做的短視頻,還是涼山73歲大媽做的短視頻?這是完全不是同一個概念,一定要把概念分開。

林子夜:怎麼做好延長新聞周期的深度報道?

敬一丹:現在的媒體不管是廣播、報紙、電視,各種媒體幾乎都有視頻,甚至可以極端的說無視頻不媒體。所有傳統媒體等專業媒體,希望拿出被大家接受的傳播形式。視頻是一個工具,使用者決定了傳播內容。

陳小川:專業度是非常必要的,如果我們隻學一個導語是沒有意義的,需要學習一種價值觀。我之前最尊重的兩家媒體——BBC和CNN,他們報道英國偷渡客事件時,上來就說是中國人,他們的專業主義在意識形態和在網絡時代中消失了。時統宇老師說的一句話我很贊同,“今天是我們過節,不是所有視頻都過節”。5G來了以后中國的短視頻市場會不會“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資本追逐下的現在,究竟是行業發展最好的時候,還是最壞的時候?

劉純懿:很多人想看短平快、碎片化、淺顯化和娛樂化的信息,所以很多媒體提供這樣的產品,這是受眾習慣培養的過程。當我們質疑為什麼受眾的品位變差的時候,我覺得也應該質疑自己為什麼讓受眾的品位變差?

陳小川:短視頻和短視頻是不一樣的。大家有很多的憂慮,學者和老師擔憂傳統媒體面臨衰亡。但是傳統媒體是什麼?為什麼中國傳統電視會走向衰落?就是因為數量太多。我們不會因為每天看到醫院裡有人故去,就說這個行業不行了,人怎麼會死呢?因為人們每分鐘都在面臨死亡。

對話嘉賓:

白岩鬆、時統宇

對話學生:

陳寅 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2018級博士

蔣樂來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19級碩士

譚影子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19級碩士

譚影子:5G時代是否會必然帶來長視頻?

白岩鬆:我同意5G時代不會帶來長視頻的判斷。在技術更新上,單數是革命性的,雙數是提升性的。4G是對3G的提升,5G是對4G的革命。如果說4G改變生活,5G將改變社會。我們不要把5G理解為玩手機更快,這是非常微端的一個小便利。我期待的不是技術的疊進,而是看慣了短視頻的人會覺得短視頻不過癮,5G帶來了他們對中視頻的需求。

陳寅:前不久我聽過一個表述,“傳統主流媒體要以大象學會跳街舞的方式擁抱數字化”。總台很快在跳街舞方面有自己的實踐,大家看到了央視最為嚴肅、最為資深的新聞欄目《新聞聯播》推出了短視頻的欄目。電視媒體要重新地檢討和審視怎樣和受眾說話。現在對網絡視頻和傳統主流媒體的關系定位已經變成了顛覆者、合作者和賦能者,傳統媒體應該有自信在營造比較正能量的環境中,發揮引領性的作用。傳統主流媒體不僅要學會像大象一樣跳街舞,而且要成為廣場舞的領舞者。11月7號《對白》已經上線,網傳白老師是不用微信和微博的,不知道您在短視頻領域是不是在邁開進軍的步伐?

白岩鬆:我做的視頻足夠“長”,我關注兩個“長”。2個多小時的演講,足夠“長”﹔播到現在,足夠“長”。

蔣樂來:我們討論5G可能更多關注5G作為基底發展技術。第一個問題,VR技術。現在看到的新聞都是360度的圖片視頻報道,這樣的技術會不會形成更大的數字鴻溝?第二個問題,新聞真實。當你越來越相信接近的事實,會不會更容易忘記技術背后存在的人、機構和意識形態?第三個問題,如何在VR視頻層面認識視頻的短長?

白岩鬆:最近音響業發生的變化,最傳統,最未來。最傳統,黑膠每年在增長。最未來,在傳統的CD機裡可以使用最新的技術MQA——聲音高質量解碼的折疊技術,立即提供了全世界最高水平的音質,價格便宜於黑膠。技術永遠最方便地完成對上一代技術的革命。

不要以為技術此時終結。技術永無終結。五年以后回頭看,原來移動通信如此過時。今天可以想象未來讓我們覺得移動通訊過時的技術是什麼嗎,我永遠不敢想象。要對技術產生一種巨大的期待。變是永遠的,重要的是我們拿什麼東西迎合這個變?

俞虹教授致閉幕詞。她提出,今天是立冬,外面充滿寒意。但裡面非常熱,溫暖來自於話題,來自於現場嘉賓的演講,更來自於現場的觀眾。他們熱切的目光,他們的積極參與,他們的鼓勵,實際上是這次活動火熱的基本保証。

在立冬這一天,第十五屆中國記者節大型公益論壇圓滿落幕。新時代下,記者面臨新問題和新要求,這需要傳媒人以信念和熱情擁抱技術的快速變革。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責編:趙光霞、燕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