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媒體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以中國新聞獎國際傳播類二等獎作品《諾獎得主尤努斯精准扶貧到河南》為例
來源:《新聞愛好者》2019年第9期
【摘要】在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主辦的第28屆中國新聞獎評選上,《河南日報》刊發的《諾獎得主尤努斯精准扶貧到河南》獲得中國新聞獎國際傳播類二等獎。通過對這篇報道的分析,指出地方媒體在遇到重大主題時如何挖掘和駕馭主題。
【關鍵詞】中國新聞獎﹔地方媒體﹔國際傳播﹔中國故事
“講好中國故事”,是新時期中國加強對外交流的重要舉措,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與國家軟實力的提升。為鼓勵廣大新聞工作者在對外傳播中傳遞好中國聲音,不斷增強國際輿論話語權,提升中國國際傳播能力,第21屆中國新聞獎首次頒發國際傳播獎,至今已有8屆。在現代世界格局中,西方世界的話語體系以及西方媒體的涉華報道中,對中國的誤解偏見普遍存在,由此形成的國際輿論環境對國家的發展十分不利。因此,如何更好地說明中國,有針對性地釋疑解惑,讓更多外國人了解我們的價值觀與發展觀,是主流媒體面臨的最大的現實問題,也是國際傳播獎評獎的重要標准。[1]《河南日報》採寫的稿件《諾獎得主尤努斯精准扶貧到河南》被評為第28屆中國新聞獎國際傳播類二等獎,獲得國際傳播獎在河南日報社消息報道體裁歷史上尚屬首次。
近年來,地處中原腹地的河南,開放創新的步子邁得越來越大,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河南自貿試驗區、鄭洛新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建設,讓河南加速接軌國際,推動中原腹地不斷走向開放前沿,河南在對外傳播中的聲音也越發嘹亮。
這篇稿件以諾獎得主尤努斯創立的格萊珉銀行與中原銀行簽訂合作協議為突破口,講述尤努斯的精准扶貧模式在河南的落地,文中運用插引語、講故事等形式增加了新聞的張力,增強了新聞的感染力、影響力和可讀性,體現了媒體對外講好中國故事、引導國際輿論的能力。
一、緊跟時代 把握導向
新聞是“重要事實的報道”,記者則是時代風雲的記錄者。新聞精品必須與時代脈搏緊密相連,必須與國民經濟和民生息息相關。
在2015年11月27日至28日召開的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消除貧困、改善民生、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共產黨的重要使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中國共產黨對中國人民的庄嚴承諾。隨后,《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發布,對未來五年脫貧攻堅工作作出全面部署,提出把精准扶貧、精准脫貧作為基本方略。2016年年初,河南省委省政府也出台了《關於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實施意見》。
當前全國精准扶貧工作已進入攻堅期,緊跟中央、省委部署,扶貧宣傳成為一項重要內容。近年來,河南日報社作為助力精准扶貧的踐行者和推動者,一直在脫貧攻堅中發揮著宣傳主力軍的作用,充分利用全媒體報道優勢,唱響宣傳扶貧主旋律。在這樣的背景下,尤努斯與河南合作進行精准金融扶貧的選題就十分契合。
2016年12月,蘭考縣成為首個國家級普惠金融改革試驗區。2017年初,河南貧困發生率最高、貧困程度最深的盧氏縣開展了金融扶貧試點工作,在這個重要的節點上,中原銀行與格萊珉銀行的合作十分關鍵。
2014年,國務院扶貧辦、財政部、中國人民銀行等五部委下發了《關於創新發展扶貧小額信貸的指導意見》,核心內容是“對符合貸款條件的建檔立卡貧困戶提供5萬元以下、期限3年以內的信用貸款”“免抵押、免擔保”“對符合條件的貸款戶給予貼息支持”(簡稱“兩免一貼”)。對於這些惠民政策,農村貧困百姓普遍感覺像“玻璃門”,金融機構也普遍認為貸款的風險高,運營難度大。2016年,河南省的小額信貸扶貧獲貸率僅為4.55%。在這樣的現實背景下,“格萊珉模式”對於扶貧小額信貸的真正落地有積極的指導作用。
在精准扶貧進入攻堅期的背景下,找准中央精神與基層實踐的結合點,聚焦社會關注的扶貧熱點,報道了尤努斯的“格萊珉模式”在河南落地的意義和展望,有力增強了傳播效果。
二、文風朴實 背景豐富
有了好的選題和切入口,還需要生動的表達方式。《諾獎得主尤努斯精准扶貧到河南》開篇即點明了尤努斯到河南來的重要意義:“從一億人口的孟加拉國,到一億人口的中國河南,諾貝爾獎得主穆罕默德·尤努斯搭建起他減貧事業的新支點:服務脫貧攻堅戰。”
通過挖掘,還發現了尤努斯河南之行的另一新聞點,“據介紹,由省級法人銀行與格萊珉建立戰略合作關系,這在國內還是第一次”。
縱觀這篇消息,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三個特點:
一是背景材料豐富,歷史感強。俗話說:紅花還需綠葉襯。若新聞中隻有簡單的新聞事實而沒有背景,那麼其新聞價值和意義將難以完全反映出來。當有經驗的記者撰寫新聞時,他們會用背景材料深入揭示新聞事實的含義,從而突出新聞的價值。通過提前查閱資料、深入採訪,記者發現,尤努斯創立並在全球40多個國家復制的“格萊珉模式”,起源於40年前的一次鄉村調查。當時36歲的尤努斯在調查中發現:“貧困群體同樣可以擁有非凡的創造力,貧困的成因更多是由於缺少資本。”尤努斯便以自己為擔保人,向毫無借款能力的500名貧民提供小額貸款,這些資金被用於創業並成功改善了他們的生活。尤努斯創立的格萊珉銀行,從一開始就不走銀行業“尋常路”。該銀行致力於為農村的貧困群體發放小額貸款,且不需借款人提供任何的抵押擔保。當借款人無力償還時,銀行通過延期或續貸等政策,幫貧困群體重拾信心,通過創業來擺脫貧困。2006年,“窮人的銀行家”尤努斯被授予諾貝爾和平獎,以表彰他為全球減貧事業所作出的杰出貢獻。
《諾獎得主尤努斯精准扶貧到河南》通過講述尤努斯如何創立格萊珉銀行模式並獲得諾貝爾獎這一背景故事,既充實了新聞要素,又滿足了讀者求深求因的需求,一舉兩得。
二是分段適宜,便於閱讀。《諾獎得主尤努斯精准扶貧到河南》的句式都是短句式,長短適宜,清新明快,更符合人們的閱讀習慣。心理學家曾實驗得出:一個句子超過100字,一個段落超過五百字,就容易引起“閱讀疲勞”。“短句式”要求作者用更為凝練的語言,在有限的篇幅內傳遞盡可能多的信息,剔除冗余的信息,體現出新聞傳播規律的要求,更容易使讀者接受。
三是有張有弛,富有張力。新聞的張力是拉伸的力量,是新聞作品在呈現新聞事實基礎上所包含的內涵和外延,直接影響著傳播力,考驗著新聞工作者的寫作技巧和對新聞內容准確布局的能力。如該文中引語的使用,間接引語與直接引語相結合,次第鋪開,彰顯主題:對尤努斯的話的引用,指出了“格萊珉模式”的最大特點﹔對中原銀行董事長的話的引用,體現了引入“格萊珉模式”對於河南精准扶貧的意義。“‘尤努斯的探索也是我們所看重的。’中原銀行董事長竇榮興說,如何在打贏河南脫貧攻堅戰中發揮作用,一直為‘金融豫軍’所關注,‘趕在蘭考縣普惠金融改革試驗區這一國家戰略獲批的節點,終於促成了與格萊珉的合作。’”
通過敘述和引用的穿插布局,增強了主題的說服力,達到“用事實說話”的效果,給讀者以長短鏡頭切換的觀感,引人入勝。
三、中國故事 國際表達
2018年9月召開的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展形象,就是要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向世界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為我們在新形勢下做好對外宣傳工作、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指明了方法路徑,提供了根本遵循。
當前,國際輿論環境依然被西方媒體把控,中國的國家形象處於“他塑”的不利地位。隨著國家綜合實力的不斷增強,迫切需要我們向世界發出中國聲音,向世界展現全面真實立體的中國,讓世界正確看待中國的發展。
而要在紛繁復雜的國際傳播環境中搶到話筒,發出音量,首先要適應當前國際傳播中的共同敘事方式。從國際傳播的優秀新聞作品來看,不難發現多為公共議題,關注全人類命運。此外,中國化的敘事特征越來越明顯,我們更要發揮自身優勢,挖掘身邊的素材,使之為全世界提供經驗和借鑒。
以本篇報道為例,格萊珉銀行的建立和發展,尤其是在扶貧方面探索出的可推廣可復制的新模式,值得全世界思考。小額信貸為貧困人口提供了啟動資金,成為激發其潛能的重要工具。格萊珉銀行的發展歷程已經証實,通過社會企業這種模式,哪怕最窮的窮人也可以為自己的發展做出努力,這適用於任何文明和文化。[2]“格萊珉模式”在河南的應用正是可供世界參考的一個模板,通過更寬廣的國際視野講述,將稿件的意義提到了新的高度。
四、踐行“四力” 精品導向
長期以來,河南省委省政府非常重視新聞宣傳工作,近年來,河南日報報業集團積極推進“走轉改”活動,深化了新聞從業者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豐富了黨報的新聞傳播理念,提升了黨報的輿論引導力。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著眼於加強宣傳思想工作隊伍建設,提出了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的要求。河南日報報業集團積極踐行習總書記的要求,不斷增強記者“四力”,《諾獎得主尤努斯精准扶貧到河南》就是在這樣的大氛圍下嚴格要求所出的精品。
一是踐行“走轉改”。集團建立了量化考核標准,每月一統計,對走基層稿件開辟專門版面進行刊發,鼓勵記者到群眾中去、到基層去。在這種氛圍的熏陶下,一批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的優秀作品躍然紙上,並屢次斬獲中國新聞獎、河南新聞獎,其中的優秀代表有《孟津政府大院沒“圍牆”》《脫貧攻堅日記》《馬氏“兄弟”跨越二十年的誠信》等。
二是樹立精品意識。確立以好稿為導向的標准,對好題材、好稿件不吝惜筆墨和版面,精品力作不斷涌現,如河南日報社重磅推出的“生態文明五部曲”系列、《嶺上開遍喲,映山紅》等,在業界好評如潮,並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反響。“寫一篇,成一篇”成為全部採編人員的共識。
三是提倡學習,厚積薄發。集團內部業務探討氛圍濃厚,比、學、趕、超勁頭十足。為了加強隊伍建設,集團每年都選派採編人員赴中央媒體、兄弟省份媒體學習交流﹔平時注重對外報做法的收集整理,通過座談會、內刊發表學習體會等形式促進學習﹔聘請行業內知名的編輯記者到集團講座等。同時要求讀原著、學原文,閱讀《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三十講》《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綱要》等,學理論、學方法,吃透精神要義,指導工作實踐。
五、對做好國際傳播的一點認識
(一)從“我想說”到“他想聽”,講好中國故事
受傳統思維的影響,我國對外宣傳工作長期從政治角度出發,換位思考缺失。對於新變化尚未適應,話語表達方式過於陳舊,對外溝通也缺乏共同的訴求,傳播無法達到預期效果,甚至適得其反。從接受學的角度來看,新聞不能僅停留在對新近發生事實的報道,還要站在受眾的視角,審視把握新聞傳播活動,切實增強新聞傳播的效果。
西方學者認為,新聞工作者的職責不僅是提供信息,還要善於用人們願意傾聽的方式提供信息。這就要求我們在話語方式上做出改變,對受眾進行畫像,比如了解西方人的審美、習慣、心理等,用他們喜聞樂見的方式傳播我們的內容,准確把握對外宣傳和對外傳播的區別,贏得海外受眾的認可。
(二)從央媒主導到全面開花,提高對國際傳播重要性的認識
當前,以美國為主導的西方媒體,在國際輿論格局中仍然佔據著主導地位,導致中國媒體聲量不強,造成外國民眾對中國的偏見和誤解。講好中國故事,不是隻靠國家級媒體“單打獨斗”,更需要地方媒體“協同作戰”。地方媒體雖不及央媒優勢明顯,卻有自己的特色和便利,隻要打好自己的牌,在國際傳播方面依然會大有可為。
地方媒體作為國家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摒棄此前事不關己的想法,自覺開展國際報道,為改變當前世界話語體系、提高中國國際話語權貢獻力量。
(三)從因循守舊到年輕時尚,創新表達方式
雖然世界各地的語言、風俗差異很大,但人類對有趣、美好事物的理解卻是相通的。在“別人的地盤上”傳播自己的東西,要學會“入鄉隨俗”。在“中國新聞獎”的評選中,故事裡有“中國”的作品往往就能脫穎而出,如《“中國扶貧第一村”福建赤溪村的幸福嬗變》一文,該文全面反映了赤溪村經過30年的扶貧開發,走出了一條謀求“百姓富、生態美”的獨特發展之路,為脫貧攻堅提供了樣板,體現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
(四)從單一渠道到多維度發聲,形成立體態勢
渠道平台建設是媒體國際傳播體系的重要部分。在充分利用現有的傳統媒體平台的基礎上,還要融合“報、網、刊、微、端、屏”傳播,構建立體多元高效的傳播渠道,消除國與國之間的邊界,形成全方位、立體化的報道態勢,以視頻、音頻、動漫、圖書等多媒體方式展現,開展豐富多樣的線下活動,加快文化輸出的步伐,提供優質服務,黏住用戶,不斷提升傳播力和影響力。
參考文獻:
[1]張彤.淺析中國新聞獎和主流媒體輿論導向:以二十三屆新聞獎特等獎和國際傳播獎為例[J].今傳媒:學術版,2014(11):22-23.
[2]汪德輝.孟加拉格萊珉銀行模式及其對扶貧的啟示[J].行政科學論壇,2016(6):57-61.
(作者單位:河南日報報業集團)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