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新聞愛好者》>>2019年第9期

從“《中原石油報》現象”看精品新聞戰

——以《中原石油報》多次榮獲中國新聞獎為例

王新順
2019年11月11日14:44 |
小字號

來源:《新聞愛好者》2019年第9期

【摘要】中國新聞獎是全國年度優秀新聞作品最高獎,參評單位之廣、作品之多、競爭之激烈在國內各類新聞獎評選中首屈一指。《中原石油報》作為一家級別不高的企業報,能夠多次榮獲中國新聞獎,十分罕見。面對媒體不斷擴容、信息過剩和同質化日益嚴重的現實,《中原石油報》持之以恆地探索踐行精品新聞戰略,為其他媒體提供了一條可資借鑒之路。

【關鍵詞】中國新聞獎﹔精品新聞戰略﹔《中原石油報》現象

2017—2018年,《中原石油報》連續2年榮獲全國優秀新聞作品最高獎——中國新聞獎。而在此之前,《中原石油報》還曾經3次榮獲中國新聞獎。這對於級別不高的企業報來說實屬不易,在全國石油石化報系統、全國企業報系統也十分罕見。對於《中原石油報》多次榮獲中國新聞獎,河南省新聞界專家、報刊審讀專家稱之為“《中原石油報》現象”。本文試從堅持政治家辦報,積極踐行“三貼近”要求,深入實施精品新聞戰略,打造過硬新聞工作者隊伍等方面,分析探討這一獨特的“《中原石油報》現象”。

一、往高處站:堅持政治家辦報,善於從政治上觀大勢、明大局,做到“站在天安門上看問題”

中國新聞獎評選的宗旨之一就是發揮優秀新聞作品的示范作用,推動新聞媒體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積極宣傳黨的主張,深入反映群眾呼聲,唱響主旋律,傳播正能量,努力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鞏固壯大主流思想輿論,為黨和國家工作大局凝聚強大的輿論力量、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

政治價值是中國新聞獎的首要價值標准。正如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劉海貴所說:“新聞工作者不是單純的‘寫稿匠’,他應該以一個政治家的眼光和態度去認識事物,並從中掘取能夠解決社會矛盾、促進社會進步的‘珍寶’。”[1]

“新聞策劃是對新聞報道題材進行精心策劃組織,安排採訪報道計劃,以求讓新聞事實以最大負載去表現報道者的理性思考。”[2]新聞作品要想包含有較充分的政治性因素,並能夠形成較強的吸引力、感染力和沖擊力,加強新聞策劃無疑是最重要的方法。在這方面,《中原石油報》建立了重大報道策劃機制,堅持召開年度、季度、月度重點策劃會,學習國家大政方針,分析重大戰略部署,研判發展形勢趨勢,讓每名採編人員都能夠觀得清大勢,認得清大局,心裡時刻繃著大勢這根弦,自覺從企業具體的生產經營活動中尋找符合國家戰略部署、貼合時代背景的新聞事件,做到“站在天安門上看問題,站在田間地頭找感覺”。綜觀《中原石油報》榮獲中國新聞獎的幾篇作品,都是精心組織策劃的結晶。

如2017年,《中原石油報》榮獲第二十七屆中國新聞獎文字消息三等獎的作品——《普光氣田技術輸出國外看好國內遇冷》。近年來,針對國家能源安全,中央領導多次作出重要批示,國內油氣勘探開發已經上升為國家議題。本篇消息反映的是普光氣田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使我國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掌握高含硫氣田高效開發核心技術的國家之一。這項國際領先的技術,在國外受到同行的青睞,而在國內卻因行政壁壘而難以推廣。在採訪中,記者感覺到這是一個涉及國家能源安全的重大題材,並且普光氣田的發展符合國家重大能源發展戰略。為了能夠從多方面掌握第一手資料,記者多次深入普光氣田、羅家寨氣田及科研院所,採訪相關負責人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在稿件寫作過程中,記者反復研討修改,並跳出了單純“表揚稿”的窠臼,寫成了一篇反映重大問題性的消息。作品站在國家戰略利益的制高點上,以高度的責任感為國家的能源發展呼吁,具有較強的超前性、針對性和指導性。此稿也引起了新華社的高度重視,新華社記者深入到普光氣田等地採訪,並寫成了內參,引起了國家領導和有關部委的關注。而在2018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作出批示,要求加大國內油氣勘探開發力度。2018年8月,國務院發布《關於促進天然氣協調穩定發展的若干意見》,要求加大國內勘探開發力度,深化油氣勘查開採管理體制改革。在關鍵節點上能夠下功夫組織策劃,這樣精心打磨出來的文章榮獲中國新聞獎也就不足為奇了。

二、往深裡挖:堅持“三貼近”和“走轉改”,站在田間地頭找感覺,使新聞作品“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

落實“三貼近”要求,體現“走轉改”精神是中國新聞獎評選的標准之一。正如一位資深新聞工作者所說:“好報道是從‘泥土’裡挖出來的。”新聞工作者隻有走進基層、走近群眾,才能抓到“活魚”,才能採寫出引起大家情感共鳴的精品力作。為此,中原石油報社制定了採編人員基層聯系點制度,要求每名採編人員每周下基層採訪不少於2天,同時要在基層單位建立一個聯系點,每個月至少到聯系點蹲點採訪一次,以便及時了解基層生產動態、職工生活情況,做到了真下去、真深入、真轉變。

如《中原石油報》榮獲第六屆中國新聞獎文字類三等獎的作品——《“死亡之海”中原龍》,就充分體現了這一要求。這篇文章反映的是中原油田的施工隊伍修筑世界最長的貫穿流動沙漠的等級公路——塔克拉瑪干沙漠公路的故事。開展“外部市場萬裡行”宣傳報道活動的採訪小組,深入“死亡之海”,與施工隊員同吃同住10多天,親身經歷了沙塵暴、缺水、高溫等一系列嚴酷的生存考驗,深入挖掘了諸如塔克拉瑪干風沙遮天蔽日,每人每天要喝9-10公斤水,每人每天吃的飯菜能摻進1-2兩沙子﹔項目經理患了急性腸炎,上吐下瀉,干脆挂著吊瓶召開生產會﹔衛生員帶著針藥在工地上四處奔跑,按照病例強迫幾十個病號接受打針、吃藥,沒出幾天,衛生員也都病倒了等感人至深的故事和細節。通過這些故事和細節,記者記錄下了人類筑路史上的一次非凡跨越和人類征服沙漠的劃時代壯舉!

中原油田為新聞記者提供了新聞“富礦”和廣闊的舞台。隨著中原油田加快“走出去”步伐,中原油田的隊伍遍布國內26個省區市。《中原石油報》20多年來堅持開展“外部市場萬裡行”大型宣傳報道活動,每年都分批次組織記者奔赴江蘇、冀東、陝北、東北、新疆以及國外市場。記者始終堅持身入、心入採訪到現場、到一線,與職工同吃同住同勞動,不僅採訪到了第一手新聞資料,也切身感受了職工的工作與生活。截至目前,中原石油報社累計組織近百批次200多人次赴外部市場,採寫、拍攝各類文圖稿件近萬篇(幅)。其中,有150多篇(幅)稿件榮獲省部級以上新聞獎。

走基層不是簡簡單單地到基層去。蜻蜓點水、浮光掠影,來去匆匆、走馬觀花,這樣的“走基層”只是突出了一個“走”字,更像是在“走新聞秀”。其實想要真正做好“走基層”,既要“身入”,更要“心入”。一線新聞報道,不僅要體現出現場的溫度,更要有思想的深度。這就要求記者為“走基層”裝上思想的引擎,帶著思考走進基層和群眾,再帶著思考去總結基層的經驗,傾聽群眾的呼聲。如2003年,《中原石油報》榮獲第十三屆中國新聞獎文字類三等獎的作品——《夢圓非洲——中國“鐵人”在國外》一稿,其採寫過程就是這樣。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成為中國深度參與經濟全球化的裡程碑,也標志著作為我國新時期開放戰略之一的“走出去”戰略進入成規模的時代。[3]而作為國內最早走出去的石油石化企業之一,此時的中原石油工程隊伍已遍布非洲和中東地區,形成規模發展局面。《中原石油報》記者歷時一個多月,深入蘇丹、也門、卡塔爾、印尼等國施工現場,親歷了當代中國“鐵人”在異國他鄉惡劣環境中的艱苦創業。在國外採訪的40多天時間裡,他們每天休息時間不足5個小時,大部分稿件都是當天採訪完后當天寫出來傳回國內的。這組共計12篇的系列報道,以豐富的細節、生動的第一手資料,感人至深的石油人創業故事,再現了中原石油人勇闖國際市場的赤子報國之心,令人百讀不厭。

三、往精處寫:追求質量至上,實施精品新聞戰略,矢志不渝以工匠精神打造精品新聞

中國新聞獎作為全國優秀新聞作品最高獎,能否獲獎最終拼的是內容、比的是新聞。

近年來,隨著新媒體爆炸式增長,更多的新聞資源實現共享,但同時也導致新聞的同質化問題越來越嚴重。面對過剩的新聞信息,誰能夠挖掘出更有價值的“獨享”新聞,誰能夠打造出精品新聞,誰就能在新聞獎評選中脫穎而出。可以說,精品新聞是媒體在中國新聞獎中獲勝的一件利器。近些年,《中原石油報》深入踐行精品新聞戰略,加強組織策劃,完善考核機制,使得組織精品策劃、採寫精品文章、制作精品欄目的精品意識在廣大記者編輯心中落地生根。

考核既是“指揮棒”也是“助力器”。中原石油報社通過完善考核激勵機制,建立以質量為中心的考核體系,成立由社領導、新聞業務專家、記者編輯共同組成的評報委員會,每月對所有稿件、圖片、版面逐一評價打分。稿件分為ABCD四個質量檔次,質量分與績效工資挂鉤,重點稿件質量分可以達到一般性稿件的10倍以上。另外,為了減少和杜絕各種編校差錯這一新聞作品的“硬傷”,中原石油報社制定了編校差錯處理辦法,每月對記者的稿件和編輯的版面進行抽查,並聘請資深編校專家把關,按照萬分之三的報紙允許差錯率標准重獎重罰,確保了稿件質量的持續提升。重點稿、精品稿在考核中的比重成為絕對的“大頭”,使得採編人員更多地把思想和精力集中到精品新聞的策劃採寫上,保証了高質量稿件源源不斷的供給。

對於重點稿件,中原石油報社實施“重點報道清單”制度,報社領導親自抓,質量不過關不放手。如反映“中原好人”輩出內容的稿件,報社上下記在心裡、抓在手上,在長達半年的時間裡數易其稿,採訪上百名職工群眾,最終長達1.2萬字的稿件《種桃種李種春風》在中國石化集團公司黨組機關報《中國石化報》頭版頭條刊出,受到了集團公司黨組副書記李雲鵬的表揚,也使得“中原現象”在石油石化系統甚至國內叫響。

開展形式多樣的勞動競賽活動,是激發員工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的有效手段。在這方面,中原石油報社每年都開展好新聞攻關活動,組織採編人員廣泛收集新聞信息,加強新聞選題研討,精益求精打磨稿件,確保了精品新聞的數量和質量。《中原石油報》創刊30多年來,累計獲得省部級以上新聞獎2700多件(次),其中一等獎530多件(次)。尤其是近年來,每年省部級以上新聞獎獲獎數量都在100件(次)以上。

四、往長遠抓:加強隊伍建設,走精兵之路,培養一支心無旁騖,執著追求新聞事業的採編隊伍

媒體競爭的關鍵是人才的競爭,媒體優勢的核心是人才優勢。隻有建設一支政治強、業務精、紀律嚴、作風正的新聞宣傳隊伍,培養造就更多名記者、名編輯,才能更好地打造精品新聞,才能在各類新聞獎評選中不斷有所斬獲。

“木有所養,則根本固而枝葉茂,棟梁之材成。”中原石油報社始終把新聞宣傳隊伍建設擺上重要位置、作為大事來抓,創新培養培訓方式,優化成長成才環境,完善激勵約束機制,為新聞宣傳事業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一直以來,中原石油報社都把採編人員的思想政治建設放在首要位置,始終堅持“政治家辦報”理念,持續深入開展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和新聞職業道德教育,引導採編人員掌握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精髓要義,提升採編人員的政治理論素質和職業道德修養﹔通過日常持之以恆地學習國家、中國石化集團公司以及中原油田的方針政策、決策部署,引導採編人員善於從政治上觀大勢、明大局。堅持不懈的政治建設,保証了採編隊伍始終保持較高水平,而且較好地傳承了心無旁騖、執著追求新聞事業的《中原石油報》精神。

為了更好地激發人才隊伍活力,中原石油報社樹立“人人皆可成才,人人都是人才”的理念,積極搭建成長平台,暢通成才通道,先后開展了新聞業務專家、優秀人才、首席記者(編輯)選聘,比照行政管理崗位給足待遇,鼓勵廣大採編人員走專業技術之路,讓大家感到新聞事業有干頭、前途有奔頭、工作有勁頭,形成了業務立身、有為有位、出力出彩的正向激勵機制。

面對社會日新月異的發展變化,媒體能否與時俱進,跟上時代潮流,適應讀者需求,關鍵在於新聞從業人員的學習力。在業務建設方面,中原石油報社要求每一位採編人員都要著眼形勢任務的需要,自覺加強崗位業務以及勘探開發、石油科技、經濟管理、黨務政工等知識的學習,完善知識結構,豐富知識儲備,努力成為新聞宣傳領域的行家裡手。每月組織知識測試、編校競賽,提升新聞業務能力﹔通過評選每月之星和團隊之星,增強採編人員爭先創優意識﹔通過導師帶徒和以練代訓的方式,讓更多的年輕記者在重大報道的實戰中成長成才。

在中國新聞獎評選中,對於地市級企業報紙來說,沒有中央級媒體、省部級媒體那麼多機會,似乎高不可攀,但也並非完全不可能。《中原石油報》五次獲得中國新聞獎的事實及這些獲獎新聞作品,給地方各級媒體很大的鼓舞和很好的啟發。分析探討《中原石油報》的一些經驗做法,讓我們可以找到“《中原石油報》現象”的一些答案,也給其他媒體提供了一條可資借鑒之路。

參考文獻:

[1]劉海貴.新聞傳播精品導讀:新聞(消息)卷[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1.

[2]湯慶勛,李偉.加強新聞策劃 優化傳播效果[J].新聞傳播,2008(4):35.

[3]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中國與世界貿易組織》白皮書.新華網客戶端[EB/OL].[2018-06-28]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04502904

081479368&wft=spider&for=pc.

(作者為中原石油報社社長)

(責編:段佩伶(實習)、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