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理性和邏輯:對抗“后真相時代”的武器

——媒介素養系列談之一

楊鑫宇
2019年11月12日08:15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理性和邏輯:對抗“后真相時代”的武器

  對生活在現代社會的大多數人而言,新聞已經如同水或食物一般,成了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每時每刻,無孔不入的大眾媒介,都向公眾不間斷地提供著各類新聞資訊。而作為這些資訊的閱聽人,我們則主動或者被動地接受著這些信息。一個問題也由此而來:當我們閱讀新聞的時候,我們在閱讀什麼?我們又想從新聞中得到什麼?

  論起遣詞造句的文字工夫,新聞自然比不了散文,要說事件情節的跌宕起伏,新聞當然也比不了小說,想要聽到深刻獨到的見地,雜文會是更好的選擇,若要獲取最為前沿的知識,更不如去讀讀學術刊物。然而,相比於一切其他文字,新聞裡卻有著一件獨一無二的東西,足以令新聞在社會中扮演其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這便是事實。

  有人刻薄地認為:新聞大概是這個世界上最平淡、最干澀的文體。不論這樣的評價是否正確,新聞中傳遞的那些事實,都有著足以它的一切缺點都變得不再重要。與其說新聞是一種社會必需品,不如說重要事實的傳遞才是真正的社會必需品。對新聞的生產者而言,事實是一切新聞最基本也最重要的生命線﹔而對新聞的閱聽人而言,事實則是閱讀新聞的最高動機,以及對新聞最起碼的要求與期待。

  新聞事業在幾百年的發展歷程中,逐漸形成了特定的倫理與規范,同時也獲取了社會大眾的普遍信賴。在許多人眼中,“新聞”幾乎一度成了“事實”的同義代名詞。盡管作為讀者,我們不可能像記者一般,親自到新聞事件發生的地方去驗証報道的真實性,但我們基於對新聞媒體專業水准和倫理操守的信賴,很少會去懷疑經由媒體報道的新聞的真實性。

  然而,在信賴的另一面,“假新聞”的陰影卻也一直如影隨形,不斷干擾、磨蝕著人們對新聞媒體的信賴,滋長著懷疑主義的情緒。尤其是最近這些年,伴隨著互聯網傳播的快速裂變式發展,假新聞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頻繁,它不僅出現在種種小道消息和網絡謠言之上,也出現在媒體的新聞報道中。

  有時,是媒體的編輯不幸“中招”,不慎成了並無根據的網絡謠言的“傳聲筒”﹔也有些時候,是一些媒體在新聞操作中為了追求時效或傳播效果,讓尊重事實的原則后退到了“二線”,制造出了假新聞﹔還有些時候,不同媒體對同一事件作出了“截然相反”的報道,互相指責對方信源有假,以至於人們不知該信哪一邊。“假新聞”的出現,沉重打擊了公眾對新聞的信賴,也讓不少人變得無所適從,不知道該如何辨別新聞的真假。對於這種現象,有人總結稱:我們正在走進一個“后真相時代”——信息的真假越來越難以判斷,以至於我們甚至很難指出那些虛假的東西是假的,而隻能稱其為一種“另類真相”。

  然而,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相比於“后真相時代”與“另類真相”這種帶有悲觀色彩的無奈表述,我們並非隻能被動接受,而沒有更加積極的辦法去分辨信息的真假。當然,我們不可能對所有新聞事件都具備全知的“上帝視角”,卻可以通過提升自己的媒介素養,增強對真假消息的基本辨別力,在最大程度上排除虛假信息對輿論環境的干擾,同時避免“懷疑一切”的陰謀論式思維趁虛而入,並對報道誤差和新聞的本質有更深入的了解,從而建立起更加平和、穩定的閱聽心態。

  所謂媒介素養,就是在魚龍混雜、“人人都有喇叭”的輿論環境裡,准確地以理性的標准識別出哪些聲音更有價值,更加可信,哪些聲音又存在問題,應當質疑。而認識到“音量的大小不等於可信的程度”,是培養個人媒介素養的第一步。謠言不會因為重復一千遍而成為真理,也不會因為從擁有權威和名望的個人或單位嘴裡說出來而成為真理。唯有理性和邏輯的工具,才能讓我們辨別出什麼樣的聲音更接近真相。同時,我們也應認識到:不論是新聞機構還是作為閱聽人的我們,都不可能對絕對意義上的事實有100%的把握,而隻能以自己的力量盡可能靠近事實,分辨出相對的可信與不可信。唯有對這些基礎觀念有清楚的認知,排除頭腦中此前已經存在的先驗性的偏見,方能踏上建立媒介素養能力的正途。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