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鶴唳華亭》播出 貼近歷史才能讓"仿古劇"走得更遠

2019年11月14日07:33 | 來源:新京報
小字號
原標題:貼近歷史,才能讓“仿古劇”《鶴唳華亭》走得更遠

  《鶴唳華亭》中的幾位中心人物,男主角南齊皇儲蕭定權(中),與男主角產生羈絆的女主角(右),以及跟男主角關系復雜的南齊皇帝蕭睿鑒(左)。

  楊文軍執導,羅晉、李一桐等人主演的《鶴唳華亭》於11月12日零點靜悄悄地上線播出,該劇改編自雪滿梁園的同名小說,並由雪滿梁園擔任編劇。這是一部“仿宋劇”,連同已經殺青在排擋中的李少紅的《大宋宮詞》與正午陽光的《孤城閉》,一個“宋宮宇宙”或由此開啟。

  1

  “架空劇”更自由 但也不能胡編亂造

  小說《鶴唳華亭》最早於晉江文學城連載,出版之后,得到諸多書迷的一致好評,豆瓣評分高達8.5分。這源於作家出色的古文功底,小說行文古香古色,講述的權謀故事並非停留於爾虞我詐的噱頭層面,而是具有一定的歷史格局和深沉的理想寄托。雪滿梁園親自擔任劇版編劇,雖然情節上與小說有很大的改動,但仍保留了小說的風格和格調。

  《鶴唳華亭》將背景設在“南齊”,且皇帝姓蕭,但值得注意的是,這個南齊並非南北朝時期的南齊,《鶴唳華亭》是一部架空古裝劇。

  所謂架空,即小說中的背景、事件、人物都是虛構的。與架空古裝劇對應的是歷史劇。歷史劇就像歷史學者吳晗所說,“在歷史劇的創作過程中,首先需要明確歷史背景,其次主要歷史人物、事件必須符合歷史發展,最后次要人物、故事情節可以根據創作需要進行調整。”通俗地理解,歷史劇就是“大事不虛,小事不拘”,人物的事跡、主線不能杜撰,但生活細節、情感關系不妨戲說。

  不過,考慮到當下對古裝歷史劇要求嚴格,歷史劇創作需高度嚴謹,這對於許多創作者來說,進入門檻太高。於是,不少創作者便轉而走向古裝架空劇,以規避真實歷史對歷史劇的一種無形規范。

  架空劇因為缺乏束縛,所以它更自由,但沒有邊界的自由,常常也會走向胡編亂造。比如中國當下的許多古裝架空劇,本質上是古代背景、穿著古代服飾的現代劇,各個朝代的禮儀、物什“一鍋燉”,充斥著一股濃濃的廉價塑料花味。

  一些嚴謹的創作者便採取了折中路線,即劇集中的風物禮儀來自於某個真實的歷史年代,但劇作卻將朝代模糊掉了。它雖然也是“架空劇”,但更像是“仿朝劇”。比如《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就是一部“仿宋劇”。之所以架空,就像侯鴻亮說的,“落到具體朝代不僅有很大的改編,也是對歷史的不尊重,畢竟不可能讓故事和真實歷史有特別好的結合”﹔而之所以借鑒宋朝,是想讓整部劇的美學、風格統一,質感上更高級。再比如《長安十二時辰》,其實也只是一部“仿唐劇”,劇中的“天保三年”以及很多人物在歷史上並不存在,但劇中的服裝、語言、道具、社會生活等,又分明是盛唐時期。

  2

  嚴謹認真的“仿”能讓觀眾體會古代美學

  《鶴唳華亭》的晉江文學版有兩條注解:“1、名物、服飾、藝術、風俗一律從宋,宋后的典故仍舊不會出現。2,典章、制度、禮儀一律從明初。”到了劇版則進一步統一,名物、服飾、藝術、風俗一律從宋,而不少制度、禮儀,也均是出自宋朝。

  我們先來看服飾。劇中的皇帝與官員上朝時,均頭戴長翅帽(用鐵片、竹篾做骨架,外面用布帛裝飾的帽翎)——而這是宋朝獨有的。皇帝與官員的帽子又有所區別,帝王用的兩腳較長,兩腳平施,以鐵為之,朝臣用的為方頂硬裹,兩腳較短,平施一折上翹。戴上這種帽子以后,行走極不方便,一不小心,帽子就會歪了,甚至掉了。據說,這種帽子是宋太祖趙匡胤發明的,以防止官員在上早朝時交頭接耳,竊竊私語。

  接著看官制。劇中,皇帝身邊始終陪伴著一名官員,皇帝一直稱他為“殿帥”。殿帥是宋朝的一種特有官職,一般是指統領禁軍的殿前指揮使。

  再看劇中的科舉考試。宋代科舉考試制度較往朝也有了很大的進步。比如建立糊名制度,就是將考生考卷上的姓名、籍貫等密封起來,又稱“彌封”或“封彌”。再如為了考試的公正性,宋代還有“鎖院”制度,考試期間主考官進入貢院,不得外出,以避免舉子請托賄賂主考官。這些在劇中的科考泄題案中,都有所體現。

  陳寅恪先生曾說:“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宋朝是文官政治,是文官非常幸福的朝代,文人們都推崇“格物致知”,這讓宋朝成了中國傳統文化和審美的高峰,宋代士人的文化修養和美學趣味為后世所追慕。比如宋代文人很熱愛飲茶,但他們的飲茶方式叫點茶法,就是先將茶餅碾成細末,置於茶碗中,倒入少量沸水調成糊狀,再注入沸水,適當攪動,使茶末與水相融。士大夫會斗茶(茶盞中浮起的泡沫越白越多越持久越好),斗茶不僅是一種趣味,也是“格物致知”,自我沉潛、自我反省,從而達到內心的淨化和超脫。在劇中,觀眾可以一睹點茶之美。

  宋朝美學是中國古代美學裡的一個巔峰,不過以宋朝為背景的古裝劇很少,正劇尤其少,觀眾的印象主要停留在《水滸傳》《包青天》等民間演義改編的劇集以及金庸劇,這不得不說是一個遺憾。

  《鶴唳華亭》雖然只是一部“仿宋劇”,但它在方方面面深刻體現了宋朝“韻外之致”的美學,有助於讓觀眾更進一步了解宋朝、喜歡宋朝。

  3

  服化道之外 扎實的故事講述才能吸引人

  服化道並不是一部劇集的全部。現在古裝劇也出現了一個不良的傾向,即導演成了攝影師、道具師、燈光師,可他恰恰沒有履行好導演的職責——把一個故事講好。這樣一來,再好的服化道都有買櫝還珠之嫌。精致的服化道可以第一眼吸引觀眾,但故事才是保持觀眾長久吸引力的不二法則。《鶴唳華亭》令人稱道,主要原因還在於目前為止它的故事扎實。

  該劇講述的是,南齊皇儲蕭定權(羅晉飾),外有一代名將的母舅顧思林(劉德凱飾)力撐,內有清流領袖的太傅盧世瑜(王勁鬆飾)支持,卻被皇帝蕭睿鑒(黃志忠飾)忌憚打壓,並縱容庶長子齊王(金瀚飾)對儲君之位的覬覦。不為皇帝所愛,齊王又步步緊逼、陷阱不斷,蕭定權是如何在這冷酷宮中堅守其君子之德?

  雖然隻播出幾集,但《鶴唳華亭》情節快、節奏快、內容密度高、反轉不斷。強情節不是為了狗血而狗血,它准確把握了沖突的根源——皇帝對太子的忌憚。一方面是因為太子的舅舅顧思林,身為外戚,掌握軍權,對皇權形成掣肘,另一方面是太子有賢名,深受朝臣擁護,稀釋了他的皇權。這在古代“外戚政治”“皇儲之爭”中,都有大量的依據。

  觀眾可以將《鶴唳華亭》看做《琅琊榜》的前傳。《琅琊榜》中,十二年前,梁王輕信赤焰軍謀逆的讒言,苦戰疲憊的赤焰軍將士受到本國軍隊的襲擊,七萬赤焰軍在梅嶺全軍覆沒。朝中廣有賢名的皇儲祁王受牽連下獄被殺,林氏一族遭到血洗。林殊從地獄之門拾回殘命,經歷削骨易容之痛,化身天下第一大幫江左盟盟主梅長蘇。

  梁王之所以輕信讒言,是因為他本來就忌憚林家與祁王勢力。赤焰軍主帥林燮也是外戚,他是未來皇后宸妃的哥哥、皇儲祁王的舅舅、林氏醫女靜妃的故主、雲南王的親家,勢力遍布朝野。相對地,身為皇儲的祁王,舅舅是功高震主的林燮,舅媽親姑姑晉陽長公主,與林殊、靖王是好兄弟,本人又非常爭氣,賢德之名遠揚,無形中也稀釋了梁王的權威。所以就有了“赤焰逆案”,梁王借助這一冤案,賜死祁王,林氏滿門被誅,他的權力空前地鞏固。

  與《琅琊榜》對照,蕭定權就相當於祁王,顧思林就相當於林燮,顧思林之子顧逢恩就相當於林殊。只是在小說中,蕭定權與顧逢恩的結局,與靖王與梅長蘇的結局截然不同。但二者留下的復雜況味和歷史反思,卻是相似的。

  《鶴唳華亭》若不爛尾,它有望成為《琅琊榜》這樣的經典之作。

  □從易(劇評人)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