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海上鋼琴師》:悲劇底色下的夢幻之旅

隋明照
2019年11月20日13:40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原標題:《海上鋼琴師》:悲劇底色下的夢幻之旅

  第一次看《海上鋼琴師》,是10多年前的事情了,但是如今,提到經典音樂電影,《海上鋼琴師》男主角在顛簸的游輪上讓鋼琴與海浪共舞的橋段總會自然而然地閃現在我的腦海中,現在想來,可能是因為那個場景浪漫得近乎夢幻,是隻存在於電影中的奇觀。

  正是因為這份美好給人的印象太過深刻,在得知《海上鋼琴師》4K修復版本在影院上映后,筆者立馬訂了第二天的票,像這部片子的許多忠實影迷一樣,為10年甚至20年前的感動補一張電影票。事實証明,在電影院看這種極具戲劇色彩的電影,與在電腦前看是截然不同的感受。最近接觸一個概念,叫“黑屋效應”,說的是人們在黑暗幽靜的電影院這種特殊環境中欣賞電影時,會感受到一種近乎神聖的儀式氛圍,這樣的氛圍可以促成韻味深長的觀影效果。除了電影院能夠創造出更好的音響效果外,“黑屋效應”也是能讓人沉浸在電影意境中的重要原因吧。

  觀影過程中,海上斗琴、鋼琴閱人的經典片段讓人感覺熟悉又震撼,但是我忽然意識到,10多年前筆者第一次看這部電影時忽略了一個問題:男主角為什麼叫1900?他的名字和電影想表達的主題有什麼關系呢?

  電影結束后,帶著疑問,翻閱了許多資料,而隨著翻閱的資料增多,筆者愈發意識到,電影主人公雖然一生都沒有踏上陸地半步,但是陸地上發生的事情,卻深刻地影響著他的命運。

  影片主人公出生的1900年,第二次工業革命已經帶給世界深刻而又極為不均衡的改變,在這一年的1月,比利時和德國煤礦工人掀起罷工浪潮,許多工廠由於燃料不足被迫停產,而且工人運動蔓延到了歐洲的其他行業,維也納鋼鐵工人罷工,布魯塞爾玻璃工人罷工。與之相對的是美國在經濟領域的崛起,經歷第二次工業革命,美國工業產值一躍成為世界第一,成為當時機械化程度最高的國家。雄厚的經濟實力讓美國在軍事上也不甘示弱,1898年,美國為奪取西班牙屬地古巴、波多黎各和菲律賓而發動了美西戰爭,戰爭的結果是美國憑借強大的海軍,打敗早已衰落的西班牙,這場戰爭也從側面反映了美國的崛起和歐洲的衰落。

  1900年,在大型游輪弗吉尼亞號上,船工丹尼·博德曼在頭等艙撿到一名棄嬰,於是就用撿到他的年份來命名他。這艘能夠承載2000人的大船,也承載了無數歐洲人想要到美國開始新生活的夢想,也正因為如此,電影中不止一次地突出船上的乘客見到自由女神像時無一例外的興奮歡呼。

  然而,從歐洲移民到美國的人們真的獲得了夢想中的財富嗎?事實並不見得如此。從1900和小號手馬克斯·托尼的對話中可以得知,他們相識的年份是1927年,僅僅兩年后,美國爆發了資本主義歷史上最大的一場經濟危機,這場危機逐漸轉化為全球性的經濟危機,此后,美國和全球進入了長達10年的經濟大蕭條時期,當初在弗吉尼亞號上歡歌舞蹈的乘客們,自然也逃脫不掉經濟危機帶來的影響。這樣聯系起來看,弗吉尼亞號更像是承載了無數虛幻夢想的海上烏托邦,它因為人們的希冀而顯得快樂祥和,但是下了船的乘客們,大多要面對夢想破滅的境遇。這一歷史背景也為影片打上了夢幻與悲劇共存的基調。

  影片主人公1900坐在鋼琴前,從來都是優雅的、自信的,但是與人交流時,卻是局促的、怯懦的,他曾有過走下船的想法,但最終還是返回了弗吉尼亞號,我想,不下船的原因除了主人公自己解釋的對於無盡的、充滿工業化氣息的未知陸地世界的恐懼,或許也有編劇的一份私心——不想讓這份純粹的優雅被現實世界消磨。

  寫到這裡,筆者忽然想到一句中國的古文,“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巧的是,這句古文描述的情境中,也有“飲酒樂甚”后的歌,有“如怨如慕,如泣如訴”的洞簫,看來,這種超然物外的生活,更容易滋養純淨的音樂吧。

  許多人會問,《海上鋼琴師》裡面的男主角為什麼寧願與要被炸毀的船同歸於盡也不下船,但是我想,正如1900在片中的回答一樣,很多事情並沒有為什麼。這部電影反映的是一類人的選擇,新時代的來臨並非能讓所有人接受,總有一些人選擇與舊時代一同逝去,我們無法對這類人的選擇做出對與錯的評判,因為他們對於自身極限與熱愛的事物有自己的認識,而這一點是很多人窮盡一生都無法達到的。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