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北京商報:個人信息泄露何時休

陶鳳
2019年11月20日06:46 | 來源:北京商報
小字號
原標題:個人信息泄露何時休

  11月19日,最高人民法院舉行發布會,發布網絡犯罪大數據報告及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典型案例並回答記者提問。司法大數據反映出,19.16%的網絡詐騙案件具有精准詐騙的特征,即不法分子獲取公民個人信息后有針對性地實施詐騙,極大地提高了詐騙得逞的可能性。

  詐騙的源頭往往在信息泄露。長期以來,個人信息泄露無所不在,被侵害的消費者經歷了從無知無畏到小心設防,從簡單粗暴到敏感焦慮的意識覺醒。一系列典型事件觸動人們敏感的神經,大家開始意識到誰都有可能成為“獵物”,可怕的是,在處心積慮的“狩獵人”設下的騙局裡,很多人不知所措。

  個人信息泄露充當失守的第一環,由此開始形成環環相扣的產業鏈。在這個產業鏈的首尾兩端,個體被侵害完成了變本加厲的過程。從涉世未深的農村大學生到清華老師等典型的知識分子群體,個人的智識和經驗失效了,而大量App過度索取個人信息,電信運營商、銀行等眾多機構束手無策,在一定程度上成為網絡精准詐騙變相的“幫凶”。

  大數據時代,個人信息是“權”也是“利”。越大的平台公司,越是擁有海量的數據,蘊含豐富的個人信息,對於企業自身和行業而言,是一筆潛在的巨額財富。企業利用搜集到的個人信息開發產品反饋用戶,是互聯網共享和開放的體現。過多索權和后台活躍,對個人信息無底線收集和侵害,已經讓互聯網的共享和開放變了味道。

  如何約束企業和大平台成為關鍵。面對個人隱私泄露問題,國際的主流觀點是堅持數據最小化原則,即權限要收縮。比如一款游戲App,應該對索取用戶的“位置”、“相機”、“通訊錄”等信息加以控制,在信息大爆炸的數據時代、人工智能時代,用理性的制度對其進行合理約束。

  去年5月,歐盟通用信息保護條例正式施行。Facebook、谷歌等大型跨國互聯網平台公司接連在歐盟因“濫用用戶數據”遭到涉及巨額資金的起訴。但對於總部基本不在歐洲的大型互聯網企業的約束力有多大,對整個互聯網行業的正面作用仍有待觀察。

  在這個連環局中,誰都難辭其咎。個人信息泄露的缺口太多以至於上游管控力不從心,從源頭根除信息泄露很難一蹴而就,現階段更多的詐騙案發后再追查破案同樣舉証困難。受害者中有人選擇死磕,也有人不得不放棄,高昂的時間和精力成本都是制約因素。

  因此個人信息保護需要從多維度著手,在全社會樹立起個人信息權保護意識,小心謹慎嚴格授權﹔用更加規范的制度抑制大公司不合規的商業沖動,在監管引導和企業自覺之間邁出實質一步﹔用法律的利刃震懾侵權者的不法行為,嚴厲追究刑事責任,附加民事上巨額懲罰性的賠償制度等,應當成為個人信息強化監管的大方向。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