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有多少人被"一眼假"新聞套路
這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這也是一個信息混雜的時代。伴隨著媒體公信力屢屢遭受“假新聞”的挑戰,事實和虛構之間的界限,正變得越來越模糊不清,社會似乎也走進了令人無所適從的“后真相時代”。面對“后真相時代”的危機與挑戰,唯有養成良好的媒介素養,方能在魚龍混雜的信息洪流中,找到指向真相而非謊言的路徑。
學會在眾多消息中,分辨出那些完全不值得信賴的“一眼假”新聞,是養成良好媒介素養最基礎也很重要的一步。所謂的“一眼假”新聞,指的是造假手段粗糙,並無專業媒體參與的最低級的假新聞。其主要特征可以概括為:主題聳人聽聞,新聞要素缺失,信息來源可疑。舉例而言,人們過去常常聽到小報販子叫賣的“成龍死了”,以及在各種微信群中輾轉流傳的“迷藥奇案”,都可以歸入這一類。
乍一聽,分辨這類假新聞似乎十分簡單——畢竟,這種“一眼假”新聞實在過於粗制濫造,以至於哪怕對“媒介素養”毫無概念的人,也能看出其中不對勁、不靠譜的地方。然而,盡管大多數人在這個問題上“自我感覺良好”,但隻要我們打開微信微博便會發現,幾乎每個人身邊都有在各種“一眼假”新聞面前“中招”的親友、熟人。
其實,人們之所以不會輕易相信“成龍死了”,是因為聳人聽聞的小報早已耗盡人們的信賴﹔“迷藥奇案”越來越騙不到人,是因為警方堅持不懈地一再辟謠。大多數人其實是被“狼來了”騙過之后才醒悟,並沒有觸類旁通,學會辨別這類假新聞,因而不時被低劣的造假手段“套路”。
其實,辨認“一眼假”新聞並不難——隻要細究一下“五個W”和“一個S”,便能將其排除。所謂的“五個W”,指的是新聞的五大基本要素:“何時(When)”“何地(Where)”“何人(Who)”“何事(What)”和“何因(Why)”,任何一條可信的新聞,都必然要將這五大要素交代清楚。這一方面是為了確保新聞的完整性,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讓新聞可資查証。在那些“一眼假”新聞中,這五大要素往往會有多項缺失或模糊,因為假新聞編造的細節越多,就越容易露出馬腳。當一則假新聞的主體,就是令人震驚的“一句話”——如“某某名人公開XX”時,普通閱聽人是沒法去查証的,因為它既沒有說事件發生在什麼時間、什麼地點,也沒說發生在什麼場合,有何原因。但是,很多人會因為消息難以查証而選擇盲信,而具備媒介素養者,則會從要素的缺失中看出消息本身的可疑,從而不輕信。
“五個W”之外,剩下的那個“S”更為重要——那就是信息的原始出處(Source)。必須強調的一點在於——這裡說的“原始出處”,指的是網上能查到的第一個傳播這則信息的組織或個人,而不是消息內文中“自稱”的出處。請注意,網絡上的消息發布者,有可能盜用權威媒體的名號信口胡言。最可靠的信源,當然是權威媒體的官方平台。除此之外,未經媒體報道的信息想要取信於人,發布者至少要公開身份,以自己(組織)的信譽為信息真實性擔保。倘若一則網傳消息的原始來源,是某些來路不明的自媒體,或者干脆就是“有人說”或“網友爆料”,那不論其細節多麼繪聲繪色,都絕對不可輕信——這倒不是說這種消息必然是假的,只是說,在得到專業記者或權威人士驗証之前,這種消息並不值得信賴,更不能當做斬釘截鐵的証據來論証任何事情。
任何一個普通的新聞閱聽人,隻要能夠牢記這“五個W”和“一個S”,熟練掌握尋找新聞要素、倒查原始來源這兩項技能,便算得上是具備了最基本的媒介素養——這雖然也需要費上一點功夫,卻並沒有多高的門檻。有了基本的識別能力,絕大多數“一眼假”新聞,便很難騙到我們,我們也能借此過濾掉大多數沒有意義的垃圾信息,不必為此浪費寶貴的時間和精力。
此外,在假新聞的品類當中,也有更“高級”的存在——那就是媒體報道出來的存在偏差的新聞。這類新聞雖然數量不多,而且未必是惡意造假,也可能是無心之失,但其負面影響卻更為深遠、廣泛,且對閱聽人而言更難區分。要防范這種更加“高級”的假新聞,自然需要更多的理性工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