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鶴唳華亭》成宋代服飾"博覽會" 多用當時流行織物

劉瑋
2019年11月22日07:08 | 來源:新京報
小字號
原標題:《鶴唳華亭》多用宋代流行織物“羅”

  皇上的冕服

  鳳冠

  齊王的盔甲

  劇組借鑒了很多古畫中的服飾裝扮。

  熒屏上流行唐朝和清朝劇,近期播出的《鶴唳華亭》將視角伸到了“冷門”的宋代。該劇服裝造型總監方思哲接受新京報專訪時稱,《鶴唳華亭》在服裝造型上以宋為參照,以簡潔、素雅、精致的服飾造型特點為主。宋朝比較崇尚紅色,劇中最醒目的顏色就是紅色,除此以外其他顏色都相對素雅,飽和度比較低一點。劇中的服裝造型,遵循兩大基礎原則:一是,尊重歷史真實﹔二是,符合人物個性。比如齊王服飾的獅子紋,復原自遼代織物紋樣,側面烘托了他張狂傲氣的狀態﹔趙貴妃的大衫,參考了宋太祖母親杜太后的畫像﹔皇帝蕭睿鑒的冕服和皇后的翟衣,都源自故宮的南薰殿畫像﹔僅趙貴妃封后的鳳冠就制作歷時五個月,而全劇超2000件衣服的規模,更讓《鶴唳華亭》成了宋代服飾的“博覽會”。

  襦裙

  李一桐扮演的陸文昔是文官家的女兒,從小受的儒家文化思想根深蒂固。她衣服的款式、面料、紋飾都參閱了大量文獻書籍和宋代的書畫卷。襦裙是宋代女裝漢服的主要衣著,上身穿的短衣和下身束的裙子合稱襦裙,是典型的“上衣下裳”衣制。上衣叫做“襦”,下身叫“裙”。上襦多為大襟半臂,宋代的裙子有六幅、八幅、十二幅的形式,共同的特征是折襉很多。宋宮中的裙子褶更多而細密,稱為千褶裙。裙子上的紋飾更是豐富多彩,有彩繪的,有染纈的,有作銷金刺繡的,有綴珍珠的。襦裙以裙腰之高低,將襦裙分為齊腰襦裙、高腰襦裙、齊胸襦裙。在宋代,中國古典美學精神發展到了極致,講究寫意風格的水墨山水,連賞花也推崇梅、蘭、竹、菊等,借喻人之清高品格。所以這次上襦的領子繡花用了很多傳統宋的紋飾。

  褙子

  宋代的褙子是長袖、長衣身、衣服的前后片在腋下不縫合的服裝樣式。對當時女性來說,“抹胸+褙子”是最典型的裝束。社會各個階層的女性都習慣上身穿一件抹胸,外套一件褙子。這種衣服廓形直直的,把人的身體裹成一個圓筒,沒有曲線,與袒領、闊裙、輕紗罩體大袖衫的唐服有鮮明區別。比較起來,唐人服裝張揚,而宋人服裝含蓄、內斂,有一種禁欲傾向。這種心理取向與宋代強調嚴格的秩序,君與臣、父與子、夫與婦之間的絕對尊卑和從屬關系有關。

  不過宋代宮中服裝雖然以窄袖為主,但寬衣大袖仍被視為華貴的標志。宋代大袖衫、長裙、披帛是晚唐五代遺留下來的服裝樣式,在北宋年間依然流行,多為貴族婦女所穿,是一種禮服。宋代的服裝面料,講究的以絲織品為主。宋代絲織品種類繁多,有綾、羅、緞、織錦、紗、絹、緙絲等。品種與唐代有所區別,輕薄透氣的羅是當時流行的絲織物。中國的羅生產在宋代達到了歷史最高峰。在炎熱的夏季,尤其是在南方,羅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高級絲織品。劇中很多裙子都是用的花羅。

  皇上的冕服

  宋代宮廷沒有留下皇帝穿冕服(古代天子舉行重大儀式所穿戴的禮服)的畫像,服裝團隊就參考了各個朝代比較重要的圖像,結合之后,用宋代的龍紋來調整,做出來的皇帝冕服加了一些想象的成分。

  鳳冠

  所有宋代皇后畫像頭上的鳳冠沒有一個是一模一樣的,所以服裝團隊提取元素,組合出來一個鳳冠。點翠太奢華,宋朝皇宮頒有禁翠令,規定不能隨便用翠鳥的羽毛。所以劇中的鳳冠在制作時沒點翠,用的是青金石、鬆石等礦物顏料。花絲工藝做完之后鍍金、上色。鳳冠上的珍珠都是真的,由手工穿就,鳳冠上用的所有寶石,級別雖都不是很高,但都是真寶石。

  皇后的翟衣(中國古代后妃命婦最高級別的禮服)也是,古畫中每一張畫像的翟衣都不一樣,制作團隊費了很多工夫去調整。

  齊王的盔甲

  劇中齊王所有的盔甲都是黃銅做的,先是敲樣板,開模,開模之后再壓,壓完之后拼湊成型。最后做出來的效果很好,因為它很輕便,隻有10斤,其他人的鎧甲會比較重,有三四十斤。

  帽子

  宋朝人在比較正式的場合都會戴帽子,所以劇中帽子需求量很大,一直做到快殺青才做完全部帽子。帽子的款式有二三十種,至於細節,比如折上巾,往前折還是往上翹,服裝團隊也是通過各種畫,找各種參考,做出來的。

  曲領方巾

  曲領方巾看起來簡單,做起來非常費工夫,一個人一天最多做兩個。做完之后要服帖,不是剪一個圈戴上就能平整,它都是有弧度的,版樣試了差不多半個月,戴上剛好要貼身,不會翹,要達到這個程度底邊沒有辦法用機器操作,隻能手工繰,所以就很慢。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