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9年·第10期

從“重慶公交墜江”事件看媒體議題影響輿論

賀姜蓉
2019年11月25日10:48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湘潭大學 文學與新聞學院,湖南 湘潭 410005)

摘 要:微博上引起熱議的“重慶公交墜江”事件,充分反映了媒體議題設置是如何影響公眾輿論的。此事件中媒體通過以下人為設置議程:拋出具有關注度的議題,率先控制輿論導向﹔報道過程中將復雜事件標簽化、符號化﹔引入意見領袖對議題的參與討論。能為今后媒體通過合理引導的方式設置議題和把握輿論提供借鑒意義。

關鍵詞:議題設置﹔輿論引導﹔災難事件

中圖分類號: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9)10-0000-02

一、“重慶公交墜江”事件中的媒體議題設置

為了實現某些傳播效果或目標,媒體突出了大眾傳播中的某些信息,並且有針對性地反復報道某個問題或事件,使社會上的公眾更加突出地討論某個問題或事件,這就是議程設置。[1]在社交媒體時代,話語權力是分散的,媒介隻能通過向公眾提供曝光的位置、排列順序、標題文本的傾向等來影響人們“說什麼”和“怎麼說”。微博是議程設置的代表性媒介,熱搜榜為網民設置日常最受關注的話題。2018年10月28日,重慶市萬州區長江二橋上發生一起嚴重交通事故,一輛公交車撞向一台轎車后沖破護欄墜入江中。事故發生時原因尚不明確,事件一經曝光,新京報率先發文稱:“女司機的逆行導致公共汽車掉入河中,轎車司機已受到控制”,一時間“轎車司機逆行”、“女司機”等信息遍布網絡,#關注重慶公交墜江事件#、#墜江事故女司機#等多個話題迅速佔領熱搜排行榜前幾名,進而發展成為輿論風暴的中心議題。經過查証,公交車在行駛過程中突然越過中心線,撞上了正常行駛的轎車后,沖破護欄之后掉入江中,事故原因並非網傳的“女司機逆行”。伴隨事故后續發展,公眾的討論從審判“女司機”到“媒體”、“大V”失德,然后再到對公交車司機和乘客的批評。“事實”正在發生變化,公眾關注的對象和問題也在發生變化,不變的是基於情緒憤怒的道德批判,和輿論主體缺乏的自我反思。[2]

二、媒體議題影響輿論的表現方式

1.第一時間拋出議題,引導輿論方向

不少主流媒體對此事故進行報道時,文章標題均包含“轎車逆行”、“女司機逆行”等關鍵詞。例如,北京青年報發文《重慶萬州22路公交車墜江,疑因一女司機駕駛私家車導致》,環球網發文《大巴車墜江原因:女司機逆行》。大多數人對公交墜江事故現場的細節和原因並不清楚,媒體首先拋出“女司機”一詞,結合以往經驗,人們容易將之與“馬路殺手”、車禍、重大事故等聯系在一起。於是現有事件的網絡討論帖裡迅速以攻擊涉事女司機為出發點,一瞬間女司機成為眾矢之的。在公眾輿論中,當某個觀點首先被普遍認可時,后續依附贊同評論會越來越多。沉默的螺旋理論指出,當人們發現自己是“多數”或“優勢”時,他們往往是積極的,當發現自己是少數或劣勢時,會屈服於環境選擇沉默。[3]一方的沉默會使另一方的意見更加強大,由於人們懼怕孤立的心理和自我社交形象的呈現,當意見環境的產生壓力時,大多數人會對優越意見採取趨同行動。相對於大眾而言,相信女司機是無辜的網友是少數的,由此他們發聲處於劣勢地位。即便當時有冷靜客觀網友出來表達自己觀點:“在事情未查明之前,能不能不要給女司機亂扣帽子”,但在首發輿論佔上風的情況下,這種滯后和微小的聲音隻能完全被覆沒。

2.將復雜事件標簽化、符號化

從最近的反轉事件來看,諸如“網紅”、“女司機”,甚至“自媒體”等名詞自帶負面引力。但凡面對突發事件,總有某個群體成為眾矢之的,被輿論裹挾、刻板歸因為失責一方。本次是一起社會災難事件,議題設置者將事件原因標簽化為“女司機逆行”,符號化為“馬路殺手”,這回到了普通網民最熟悉的話題領域,不必費力分辨個體差異或事實細節,隻需輸出已經老生常談的政治正確觀點,有助於降低議題討論門檻。[4]無論是將“網紅”與個體消極的三觀相挂鉤,還是將“女司機”與群體的駕駛技能差勁聯系起來,在這一系列標簽的背后,肇事者和受害者的形象已被程序化和標准化。在輿論普遍譴責轎車司機的“逆行”時,一些網民也借此發泄自己的情緒,極端指責身邊女性群體的駕駛技術。正如《烏合之眾》中所言“群眾沒有真正渴求過真理,面對那些不合口味的証據,他們會置若罔聞……凡是能向他們提供幻覺的,都可以很容易地成為他們的主人﹔凡是讓他們幻滅的,都會成為他們的犧牲品。”[5]

3.引入意見領袖,提高議題的參與度

拉扎斯菲爾德於1940年提出,意見領袖經常在人際交往網絡中向其他人提供信息,是影響他人的“活躍分子”,意見領袖在社會熱點事件中表達的意見或評論,往往對網民的態度產生很大的影響,從而起到了設置議題的作用,改變了輿論的走向。[6]在“重慶萬州客車”事件中,一些在微博上活躍的網絡用戶,如@延參法師,@回憶的小馬甲等。他們充當個人意見的領導者,他們的言論,特別是那些有傾向的言論,對網民的態度產生了重大影響,不亞於媒體對網民態度立場的影響。許多網友認為,在重慶公交車墜江事故中,由於一些媒體不負責的報道,女司機遭受了太多的攻擊。官方微博@平安萬州對事件的通報,成功地扭轉了公眾輿論發展方向,很多微博網友向女司機道歉,也包括一些微博大V,如一位有894萬粉絲的軍事博主@巍岳欽禹向女司機道歉並鄭重承諾,在未來其他事件中,官方結果公布之前,不會隨意發表評論。

三、媒體影響輿論方式的原因

為了使話題持續保持高溫,媒體選擇採用選擇性、模糊化、主觀化等報道方式,人為設置議程來影響公眾。為爭奪話語權,在尚未披露客觀性証據或官方給出調查結果前,媒體直接將“女司機穿著高跟鞋”、“疑似女司機逆行導致公交墜江”等不完整的信息作為報道重點,造成輿論一邊倒的現象。在社會熱點事件的輿論形成過程中,微博上的意見領袖經常就新聞報道和相關信息發表評論,他們的意見和見解通常會在一定范圍內產生明顯的影響,成為輿論生成演化過程中的重要節點。[7]但是,如果意見領袖表達的觀點存在極端傾向,那將導致網民盲目跟從,致使輿論發生偏轉。社交媒體上基於身份屬性、興趣等標簽會劃分出不同的群體,人們經常在接收之前信息就設置了選擇的范圍,最終接受的信息會變得狹窄。人們隻能看到自己在意和感興趣的這一面,隻能聽到自己認同的這一種聲音,在面對一些問題時,情緒會更激烈,觀點更極化,從而網絡反轉現象更加多發。

四、結語

從“重慶公交墜江”事件的媒體報道可以看出,國內媒體通過第一時間拋出議題搶佔輿論先機﹔將復雜事件標簽化、符號化﹔引入意見領袖,推進議題的討論,引導公眾輿論。媒體以這種方式影響輿論的原因在於,一方面是為了使話題持續保持熱度,所以採用選擇性、模糊化、不准確的報道方式。另一方面是“信息繭房”現象:網絡資訊看似海量繁雜,但因為興趣、關注的話題不同,公眾實際接受的信息范圍狹窄,這些原因導致輿論反轉現象不斷發生。專業性和真實性仍然警醒著媒體的報道方式,媒體應該通過事實和權威引導的方式設置公眾議題,合理把握輿論引導。

參考文獻:

[1]謝紅霞,胡斌紅.中國新公關:組織形象塑造[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4:34-36.

[2]時瑞雪.莫讓網絡謠言“迷了眼”[N].山東財經大學報,2018-11-31(3).

[3]陽志標.網絡傳播環境下“沉默螺旋”理論新變探析[J].哈爾濱學院學報,2014(7):95-98.

[4]王國華,閔晨,鐘聲揚等.議程設置理論視域下熱點事件網民輿論“反轉”現象研究——基於“成都女司機變道遭毆打”事件的內容分析[J].情報雜志,2015(9):111-117.

[5]徐芳.“真”與“假”的窺視——以《楚門的世界》為例[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10(2):42-45.

[6]安琪,吳嘉洞.從榆林產婦跳樓事件看網絡輿論議程設置效果[J].新媒體研究,2018(6):15-19.

[7]吳楓.基於新浪微博剖析“意見領袖”在信息傳播中的特征[J].中國傳媒科技,2013(4):141-142.

(作者簡介:賀姜蓉,女,湘潭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新聞與傳播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廣播電視研究。)

(責編:段佩伶(實習)、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