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新聞戰線》>>2019年·第5期

定格活力中國的新春圖景

——2019年人民日報“新春走基層”報道回眸

2019年11月26日13:59 | 來源:人民網-新聞戰線
小字號
原標題:定格活力中國的新春圖景

  編輯出版流程的確定性與記者行走一線的不確定性天然構成矛盾,尤其是在人忙事多的新春時節,採訪工作的順利與否、記者回稿的效率和質量,都對編輯的快速反應、及時調整能力提出更高要求。版面編輯作為“新春走基層”報道的“掌鏡人”,運用好“鏡頭效果”至關重要。因此,既要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指示精神及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政策,又要准確把握基層一線的新變化新生態,做到客觀真實不妄言、粗細真偽有判斷,力求提升高度、追蹤熱度、挖掘深度,精准把握黨報要聞版面的定位。

  “新春走基層”活動持續9年,已成為廣大新聞工作者春節期間的自覺行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宣部部長黃坤明在宣傳思想戰線開展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教育實踐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強調,要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加強宣傳思想戰線隊伍建設的重要論述,扎實開展增強“四力”教育實踐。可以說,“新春走基層”是新聞工作者在春節這個時間節點上,持續深化“走轉改”、堅持“三貼近”、俯身“抓活魚”的重要契機,更是增強“四力”的開年第一課。

  和往年一樣,人民日報今年如期開設《新春走基層》專欄。要聞六版成為發稿主陣地,編輯組承擔了大量稿件的編輯和刊發工作,精心制作、濃墨重彩推出4期“新春走基層(特別策劃)”整版,推出“講述·我們都是追夢人”系列人物報道,編排6期“新春走基層 人和家順事事興”組合報道。通過62篇稿件、44張照片、8個視頻,展現了用腳力丈量新時代的長征路、用眼力捕捉追夢人的奔跑身影、用腦力洞察流動中國的無限活力、用筆力描繪好鼓舞人心的奮斗故事的時代畫卷。

  與此同時,作為版面團隊還面臨著新形勢新挑戰:版面如何創新才能盡可能避免報道模式化、同質化?簡單的集納整合難以激起讀者的新鮮感和閱讀興趣,傳播如何實現多元化?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中指出,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建設全媒體是我們面臨的一項緊迫課題。人民日報今年改版的核心是全彩提質、辦成一張精品化報紙。“新春走基層”是全彩時代的一次“大考”。編採互動如何更加高效出彩?編輯出版流程的確定性與記者行走一線的不確定性天然構成矛盾,尤其是在人忙事多的新春時節,採訪工作的順利與否、記者回稿的效率和質量,都對編輯的快速反應、及時調整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加拿大社會學家歐文·戈夫曼將人們用來認識和解釋社會生活經驗的認知結構定義為“框架”。在新聞傳播領域,“框架”意味著在保証真實准確的前提下,對新聞事實做出選擇與取舍、架構與凸顯。新聞框架如同照相機的鏡頭,鏡頭內囊括的表意符號構成媒體呈現的社會剪影,進而轉化為受眾感知的社會真實。對報紙版面來說,敘述手法、修辭結構、視覺圖像都是構成鏡頭畫面的表意符號。因此,版面編輯作為“新春走基層”報道的“掌鏡人”,運用好“鏡頭效果”至關重要。下面以4期“新春走基層(特別策劃)”專版——《晒晒咱家新年貨》《今年春節不一樣》《新年新作為,我們加油干!》《走基層 看繁榮發展活力》為例,探討版面如何“選景運鏡”,定格活力中國的新春圖景,描摹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征程上基層一線追夢人的群像。

  用好“廣角鏡頭”,連接“上”與“下”

  相機的廣角鏡頭視野寬闊,能以透視效果增強畫面的感染力。版面上用好“廣角鏡頭”,就是要在策劃與架構時連接“上”與“下”,全面呈現出祖國繁榮吉祥、人民幸福安康的新春圖景,全方位展現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產生活的積極變化,烘托起熱氣騰騰、喜氣洋洋的新春氛圍。

  這是由黨報的性質和要聞版特別策劃的特點決定的。一方面,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指出,人民日報是黨中央的機關報。一張報紙,上連黨心,下接民心,要把人民日報辦得更好。這要求編輯更好地把黨中央精神與基層實踐結合起來,把黨的主張和人民訴求統一起來。另一方面,特別策劃旨在以集納式專版的形式,寓多樣性於統一、寓獨特性於整體,突出重點、強化效果﹔集納的“抓手”就是將各地記者行走一線收集到的信息歸納整理、提煉升華,力求版面既講述鮮活故事、傳遞基層新風,又具有思想深度、凸顯主流價值。

  站位接天線,把握時度效

  整體把握,高處著眼。為了緊貼黨和國家大政方針政策、緊跟經濟社會發展變化,在醞釀“新春走基層”專版策劃時,編輯仔細梳理了2018年度重要的時政新聞,對國家發展大勢做到心中有數,力求在策劃中突出黨報特色、體現要聞分量、呼應國家大事。

  與此同時,版面編輯認真學習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相關重要文件。其中,習近平總書記的2019年新年賀詞和在2019年春節團拜會上的講話,成為編輯結合新春氛圍把握版面定位和選題方向的參考。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提到的科學家、駐村干部、城市新市民等美好生活的創造者、守護者,都在專版中一一亮相,講述各自的喜悅與煩惱、奮斗與挑戰。

  選題接地氣,熱點做文章

  找好角度,實處落腳。在把握全局的基礎上,專版將主題做細做實,根據刊發時間把握鮮明的主題導向。因此,版面在“新春走基層”這個大主題下延伸出“年前百姓辦年貨”“歲末年初看變化”“開工首日探現場”“年后記者談感悟”4個子主題,策劃共性與個性相統一的系列報道。

  在定奪各版的具體選題時,編輯既會選擇百姓普遍關心的環保、醫療、電商等民生熱門話題,也會主動向記者征集原創選題。編輯作為信息的把關人和處理者,工作相對常規﹔記者作為信息的採集者,工作相對開放,距離新聞現場更近,更容易挖掘到“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的新聞線索。不同於編輯策劃的“命題作文”,記者的“自由發揮”時常會給人驚喜。比如,《晒晒咱家新年貨》專版中的5個選題,就是記者行走一線時留心發現的,編輯隻需做好提煉角度、精編文字、做好版式,就能呈現熱氣騰騰的基層一線。

  用好楷體字,精心排版面

  人民日報上的楷體字主要用於言論等觀點性內容,今年在專版中主要用於“編者的話”“記者留言板”和評論員文章中。除了活化版面外,楷體字還起到3個作用:一是“提示”,告訴讀者本版的主要內容、核心思想是什麼﹔二是“提氣”,烘托新春氛圍,凝聚正能量、提振精氣神﹔三是“提升”,透過現象看本質,通過變化探發展,增加版面的深度和厚度。用楷體字內容統攬版面,形成高站位和低落腳的平衡。比如,在《晒晒咱家新年貨》專版中,編輯邀請本報評論員撰寫言論《品味“年”的意蘊》,闡釋年貨象征著過去一年的收獲和對新一年的祝福,通過年貨選擇的變化反映社會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升。又如,在《今年春節不一樣》專版中,“編者的話”引用了習近平總書記在春節團拜會上的講話,化用了總書記的新年賀詞,並發出“奮斗的姿態最美麗,追夢的人生最精彩”的強音,凝心聚力、鼓舞士氣。

  巧用“微距鏡頭”,平衡“大”與“小”

  微距鏡頭主要用於拍攝細微的對象,通過精確聚焦獲得質感動人、細節豐富的高清畫面。版面上巧用“微距鏡頭”,就是要在採訪與編輯中平衡“大”與“小”,在家國情懷、發展變遷的宏大敘事裡尋找小切口,借由一滴水珠折射太陽的光輝,透過一片綠葉感受大地的生機。這是由題材的特點和讀者的期待決定的。

  脫貧攻堅、科技發展、鄉村振興……這些重大主題如果寫成干巴巴的成就綜述,既不符合“新春走基層”的初衷,也不能滿足快閱讀時代讀者的習慣。大主題須從小處著手,實現“硬道理”的“軟著陸”,用鮮活的故事、豐富的細節、生動的語言,才能繪就流暢自然、感人至深的新春圖景。

  瞄准小人物,提振精氣神

  將選題落在普通人身上,不僅體現報道的真實性,更以其心理上的接近性,引發廣大讀者的共鳴。4個專版中,從外出打工的夫婦到返鄉創業的青年,從行走田間的農民到經營外貿的老板,廣大讀者能在版面上看到自己,看到身邊熟悉的人。與此同時,版面也精心搭配了每期專版的不同人物身份,力求從不同的小側面架構立體的主題畫卷。例如,在《今年春節不一樣》專版中,版面選取了困難群眾、“第一書記”、基層河長、城市新市民、退役軍人、技術人員等6類群體代表,以“自述體”講述他們各自的故事,最大限度地還原了採訪對象的表達方式和思想情感,收獲了不俗的反響。

  聚焦小事件,匯聚正能量

  人物故事天然具有趣味性,吸引讀者閱讀。但在選材和敘事上,編輯和記者對小事件的理解未必相同,這需要編輯准確把握版面風格,遇到不符合要求的稿件,及時溝通完善。比如,《新年新作為,我們加油干!》專版旨在通過記者跟採,呈現採訪對象新春工作日第一天的奮斗姿態,要求記者白天採訪、傍晚回稿,編輯夜班將加工后的稿件上版。但在編輯過程中,編輯發現,一篇描寫“第一書記”的稿件對採訪對象當天的行動著墨不夠,反而借“第一書記”之口介紹了很多當地政策措施和發展成果。編輯及時聯系記者補充素材,最終把這篇“工作總結式”的稿件修改成符合版面要求的“扶貧故事”。

  勾勒小場景,呈現活細節

  場景不在大,在鮮﹔不在多,在細。這是編輯對稿件場景描寫的基本准則。受報道形式所限,報紙與其他媒介相比,在傳播的直觀性上有劣勢﹔記者更需要深度參與到新聞現場中,惟其如此,才能抓取最有感染力的細節和場景。比如,在一篇講述農村致富能手的稿件裡,記者重點描寫了獸醫給牦牛看病的場景:“田大夫摸著牦牛鼓起來的肚子,說:‘這就是消化不良,你看,硬邦邦的。’‘才幾天不吃食,喂的膘都掉了,您趕緊幫咱用用藥!’劉文慧急得直跺腳……田大夫看出劉文慧一臉急色,忙說:‘甭怕,小病!給牛打一針促進消化的“大開胃”,管好!’劉文慧一聽樂開花……一番忙活下來,一上午眉頭緊鎖的劉‘牛倌’好像也‘開了胃’,中午食興頗佳……”記者從養牛場寫到主人公的飯桌,過渡自然,饒有趣味﹔又將背景信息巧妙地穿插在場景描述中,稿件不呆板,頗有縱深感。

  引入“VR全景”,融合“靜”與“動”

  VR全景通過對影像進行組合拼接,能夠720° 呈現拍攝場景,以其獨有的可操作性和交互性帶給觀者最大最全的視覺體驗。版面上引入“VR全景”,就是要從盡可能多的角度表達版面主題,讓“靜態”的文字“動”起來。如果說報紙傳播形式的限制對記者的要求是更深入地參與到新聞現場中,那麼對編輯的要求則是通過各種手段實現多維度呈現、多元化傳播。

  這是由融媒體時代的要求決定的。一方面,新媒體深刻影響了讀者閱讀報紙版面的習慣,黑壓壓的“豆腐塊兒”已然不能適應讀者的閱讀需求﹔“言簡意賅”“看圖說話”的趨勢要求扮靚版面、精簡文字、增加視覺元素。另一方面,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中所指出的,媒體融合發展要堅持一體化發展方向,加快從相加階段邁向相融階段,催化融合質變,放大一體效能。這要求版面增加新媒體元素,進一步加強與新媒體的聯動,實現報、網、微、端同頻共振,贏得傳播的規模效應。

  多元素搭配,文字更靈動

  對版式設計的評價一般有兩個維度:一是審美,要求版面布局合理、色彩鮮明﹔二是表意,要求版面突出主題、烘托氣氛。今年以來,要聞六版以區塊化為處理原則,讓版面清新亮眼,打破了單純文字區的沉悶。

  編輯首先做的是精簡文字。每篇幾百字的小文章,背后可能是編輯和記者幾天下來數萬字的素材積累。為了讓文字更凝練、讓版面更“透氣”,每期專版最后保留的文字量隻有5000字左右,編輯和記者數度增刪素材,力求把最有價值的信息以最簡潔有力的文字呈現在版面上。其次,版面設計了一些小板塊以促使文字區有變化。如在《今年春節不一樣》專版中,6篇主稿是以“自述體”講述各自過去一年的奮斗故事,版面為每個人配發了“人物小傳”,既體現其代表性,又充實了人物信息。又如在《新年新作為,我們加油干!》專版中,8篇稿件聚焦工作日第一天各行各業普通人的工作場景,版面配發了包括時間、地點、場景在內的“信息卡片”,讓稿件核心信息一目了然。

  主稿之外,圖表力求以簡短的文字包含豐富的信息量,作為版面主題的延伸,體現社會發展變遷。如《晒晒咱家新年貨》專版以2019年京東年貨節提供的數據為例,反映新時代人們對年貨的選擇變化趨勢。又如《今年春節不一樣》專版將習近平總書記在2019年新年賀詞中提到的數據摘錄出來,更立體地反映過去一年取得的成就。

  多角度呈現,照片更生動

  在讀圖時代,照片對版面的作用越來越重要,能吸引讀者,深化報道,扮靚版面。

  版面上的照片有兩類:一類是與稿件相匹配的新聞照片。如《新年新作為,我們加油干!》專版,記者在採訪時拍攝了每個採訪對象的工作場景,照片與文字一一對應,互為補充,增加了報道的直觀性。又如《走基層 看繁榮發展活力》專版,除了8位走基層記者以文字形式談感想外,版面還挑選了本報其他多位記者走基層的場景照片,展現更多記者行走一線的奮斗群像。另一類是與版面主題相關的精彩攝影作品。如《晒晒咱家新年貨》專版,編輯精選了山東聊城的一個小女孩在挑選燈籠的照片,紅彤彤的串串燈籠映著小女孩喜盈盈的笑臉,居於版面視覺中心位置。這張照片被各大網站爭相轉載,成為這期專版的“點睛”之處。再比如,這期專版上還刊發了北京東白廟村剛剛摘掉低收入戶帽子的村民張根煥趕制燈籠的照片,突出了“年貨”主題,也反映了群眾脫貧致富的新生活,內容集中、信息量足,拓寬了版面承載的信息廣度。

  多平台傳播,採編深互動

  在融合傳播方面,今年著重從提前介入和二次傳播兩個方向發力,進一步增強報紙與新媒體之間、編輯與記者之間的聯動。今年,共為15個人物拍攝了視頻,全方位立體化呈現報道對象。如在策劃設計《今年春節不一樣》專版時,版面就已和人民網及其視頻類客戶端“人民視頻”編輯記者溝通好,請攝像記者與本報記者一同採訪,同步採寫、拍攝,文字稿見報時,版面配發二維碼,人民網、“人民視頻”客戶端同步推出6個人物的視頻。隨后,人民日報客戶端也推送了這組報道,有力地打出“人民系”媒體矩陣的組合拳。

  《走基層 看繁榮發展活力》專版則是優質內容二次傳播的重要陣地。這塊俗稱“記者感悟版”的專版,並非新春走基層的“功勞簿”“展示牆”,而是從記者個人視角出發,講述基層故事的另一種敘事范式,讓報道更有人情味、更接地氣、更凸顯“新春走基層”的核心要義。比如,人民日報記者王玨此前採寫的《騎行,騎行,家就在眼前》,以記者跟採的方式講述一對打工夫妻返鄉過年的故事,生動感人,廣受好評。版面特約王玨撰寫《春運路上有了更多暖色》,促進好故事傳播得更久更遠。又如,人民日報微博編輯李志偉春節期間負責組織“最美全家福”話題互動,發掘了很多動人的畫面。版面邀請他講述了一個執勤中的武警戰士堅守崗位時與家人合影的故事,實現了新媒體內容在報紙版面上的“倒灌”,提升好故事的魅力,貫通受眾群分層。

  結 語

  盡管“新春走基層”是廣大新聞工作者增強“四力”的重要機會,但更多的功夫應該下在平時﹔“新春走基層”活動中涌現出的優秀作品,也是編輯記者長期積累成果的集中展示。總結“新春走基層”主題策劃的經驗,我們分享如下粗淺心得體會:

  增強腳力,讓報道更腳踏實地。新聞框架是新聞工作者、消息來源、受眾以及社會情境之間互動的結果。但編輯不同於“在路上”的記者,大部分時間都在辦公室。編輯與各方加強互動,有助於具備從生活的“日常”中找到“不尋常”的能力,體現生活處處有選題。同時,編輯深化和記者的溝通互動,有利於最大程度地達成編輯、記者和採訪對象的共識,形成工作的協同效應。

  增強眼力,挖掘更多“活魚”。編輯既要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講話精神及大政方針政策,又要准確把握基層一線的新變化新生態,做到客觀真實不妄言、粗細真偽有判斷,“不畏浮雲遮望眼”,力求版面提升高度、追蹤熱度、挖掘深度,精准把握黨報所應有的要聞版面定位。

  增強腦力,探索報道創新。在價值觀多元碰撞、新現象層出不窮的當下,黨報編輯要進一步創新內容、創新表達、創新形式,跳出舒適區,學習新本領,用新的傳播手段、新的專業知識武裝自己。講好故事,做深報道,扮靚版面。如此才能在紛繁復雜的輿論場中高舉旗幟、把握導向,鼓舞士氣、凝心聚力。

  增強筆力,保持文字鮮活。編輯雖然不是新聞報道的“第一作者”,但是作為版面的把關人,承擔著關乎報道質量的重要責任。尤其是在“新春走基層”等主題採訪報道中,由於一線記者個體在立場、眼界、時限等方面常受條件所限,要保持版面一貫的高水准,需要編輯嚴細深實精編稿件,使來自一線的鮮活報道能“入腦入心”。

  2019年“新春走基層”活動畫上了圓滿的句號,但增強“四力”永遠在路上……廣大編輯記者理當通過腳力的勤快深入、眼力的廣大精微、腦力的深思熟慮、筆力的深刻呈現,更好地體察世情、國情,傳播黨聲、民聲,共同書寫屬於新時代的精彩答卷。

  (人民日報社要聞六版編輯組成員——主編:董建勤、張彥春﹔編輯:宋宇、劉涓溪、吳凱、葛亮亮、王永戰、翁宇菲﹔本文執筆:宋宇)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